随笔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

时间:2025-01-26 07:56:53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1

  那天早上,我在教室里上“吹牛大王”这节课,小朋友们各个都听的很认真,听故事的过程中更是笑得前仰后翻,看着他们这么感兴趣的样子,我上的更带劲了。

  此后的好多天,只要一听我要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提议最多的就是让我再讲一遍“吹牛大王”,甚至午睡时都经常要求我讲。虽然听了这么多遍,可他们依然笑的那么开心。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让他们用画画的形式把自己吹的牛记录下来。

  午睡醒了之后,我把下午的课改成了绘画。开始我让幼儿大胆的讨论,自由的想象,要求他们尽量想得离奇、可笑、有趣些。小朋友们都说的很有趣,“有一天,我让爸爸背着小书包去幼儿园读书,爸爸开心的答应了”,“有一次我走在马路上看到了一个小仙女,她请我去吃肯德基了……”接下来我没有进行过多的指导而是放手让小朋友们去画,有了前面的这些准备,小朋友们的'思维变的更开阔了,画出来的画也很有想象力。小朋友们作画时还常伴有自言自语,我也没有指出这是错误或是不对的,让他们更有发挥的余地。整节课小朋友们都画的很认真,很仔细,也达到了这节课的目标。放学时间到了,当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画的作品讲给爸爸妈妈们听时,看着他们那天真可爱的样子,我也好开心!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2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叫欢欢,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坐在椅子上总是扭来扭去,不时地说话或唱歌,常常打断正常的活动秩序,洗手时常玩水,午睡时常打扰别的小朋友。我常常对他说:这次活动你能坐端正,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能不随便讲话,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洗手时不玩水,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午睡时不影响其他小朋友,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可是他一直没有得到过一朵“笑脸花”。怎么回事呢?是他不在乎“笑脸花”的奖励吗?不是的,从他看着别人得“笑脸花”的眼神中,从他听到我说“如果……就……”时那一刹那精神振奋的神态中,我可以肯定他是渴望得到“笑脸花”的。

  周一,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去散步,因为手拿的东西太多,我就对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欢欢说:“欢欢,可以帮老师拿本书吗?”他笑着接过了我递给他的书。“欢欢,你拿着书,真像一个小老师呀!”我顺势称赞了他一下。只见,他昂着头,规规矩矩地走在队伍的前头,没有回头和别的小朋友讲话,没有在楼梯上推挤,俨然像一个优秀的“领队”。回到活动室后,我奖给他一朵“笑脸花”,他的脸上笑开了花……

  欢欢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那么多次的刻意提示无济于事,而不经意的一次称赞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呢?我想当我提出“如果……就……”的要求时,对一些自制力较好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像欢欢这样的孩子自制力有限,达不到我的要求,所以他们离表扬总差那么一步,他们渴望被表扬,却总是够不着。于是,我改变“如果……就……”式的要求,尝试采用“提前表扬”法。比如,午睡时我会说:“看,欢欢多安静,‘笑脸花’奖给你!”集体活动时我会说:“‘笑脸花’奖给你,老师相信你会有好的表现。”……

  提前表扬,不是无中生有,不是自欺欺人,它是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的期望。提前表扬,给了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了孩子动力,给了孩子攀登的梯子。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3

  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孩子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只有用真挚、温暖的爱去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引导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记得三年前我带小班时,班里有个叫小威的男孩,不仅性格怪异,而且语言发展极差,小班上学期只会说单个的字、词,从不会用短句交流。吃饭时,他总喜欢找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来,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满桌子都是;午睡时,他常常钻到床底下和我们“躲猫猫”;区域活动时,他常常与小朋友发生争抢,只要是他想玩的东西,其他小朋友谁都甭想玩,倘若哪个小朋友也想玩,遇到他心情不好时他还会抡起小椅子砸向那个小朋友,使得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很头疼,甚至每天只要看到小威就特别恐慌,因为我没办法预测他还会惹出什么乱子来。尽管当时有好多人建议我向园领导说明情况,劝说他退学,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做,我是解脱了,但对小威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上幼儿园的机会。小威是无辜的,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我咬咬牙,决定留下他!

  这以后,我常常牵着他的.手,让他跟在我身边,同时引导其他幼儿与他交朋友,鼓励他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抓住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开始,班里有很多人告他状,每次我都会耐心地调查、分析,公平公正地处理。

  有一次,走进观察区,我看见小豪不小心把刚抽出两片小芽的小豆子揪了出来,此时小豪也回头看见了我,怕我批评他,他猫着腰躲到了钢琴后面。当时我保持了沉默。收拾活动区时,孩子们发现了被揪出的小豆芽,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是小威揪出来的。此时的小威使劲摇头。看到小威被冤枉,我便说出了真相。我还组织了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借故事帮助大家消除对小威的偏见。就在那一刻,我从小威脸上看到了一丝笑容,我对他更有信心了。

  又有一次,我看到小威走进了小朋友较少的表演区。我便静静地观察他,只见他认真地用手指着《好吃的食物》图谱,节奏准确地唱着歌。我高兴得紧紧把他抱住,亲了又亲。活动点评环节中,我表扬了小威,并让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又唱了一遍,博得一片掌声。

  慢慢地,小威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他不再那么随意、无规则了,能用简短的语言与大家交流了……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很感动,我也很欣慰。爱,要真诚、要无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爱孩子们,因为我会勇敢地承担教育的责任,毫不吝啬地将爱给每一个孩子。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4

  教学,是师者和儿童一场又一场的相遇。我们都希翼在这场相遇中看到最好的儿童、最好的自己。通常,美好的相遇总是因热情而起。

  一次午饭后的散步,大二班的孩子在幼儿园围墙边的大树上惊喜地发现了倒挂下来的南瓜。于是,关于南瓜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南瓜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我看到过的南瓜是大大的、金黄色的,这么小这么绿的也是南瓜吗?”“它还会长大吗?会长成南瓜妈妈吗?”……A老师安静地听着孩子们如麻雀般的啾鸣,时不时地和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对视。傍晚离园的时候,大家约定:明天每个人带个南瓜来幼儿园。于是,第二天一场关于南瓜的学习自然生发了。

  有的孩子用各种量具测量南瓜圆圆的身体,选出班级的“南瓜大王”:有的孩子对形状长得像葫芦的南瓜产生了“到底是不是南瓜”的疑问;有的孩子发现不管南瓜外皮是黄的还是绿的,里面的瓜肉都是黄色的。有一组孩子对南瓜肚子里的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互较着劲看谁先数清。数来又数去,37、38、50……越数越迷糊。

  一直没有“动作”的A老师开始行动了。她找来一叠一次性纸杯,在纸杯上写上“10”。“孩子们,南瓜子太多,我们数起来有困难,请纸杯帮帮我们。猜猜这里的10表示什么?”一个聪明的孩子马上猜到了:“每个纸杯里放10粒瓜子,我们再10、20、30这样数,就不会错了。”于是,在纸杯的帮助下,孩子们最终数清楚了瓜子有一百多粒。

  应该说,这是一位富有热情的老师。她在一旁静静倾听了孩子们关于南瓜的谈论,她和孩子们约定一起带南瓜来幼儿园探究,她敏感地意识到数清一百多粒瓜子对孩子是有挑战性的,所以她决定“适时”帮助孩子……也许,她相信,在事件与经验、问题与智慧之间,自己是最好的联结者和催化者。然而,A老师的热情真的转化成儿童的发展了吗?当她兴致勃勃找来一叠纸杯的时候,她也许没有意识到孩子原本如流水般流畅的学习过程被阻遏了:老师要的还是孩子能够数对瓜子的那个结果,这个结果也许还让她产生“自豪”:“瞧,在我的正确导引下,孩子们又学会了新的本领。”可是,这真的是儿童学习的全部吗?

  一位真正专业的师者,不仅要有教学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智慧。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看到的数瓜子或许可以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或许是好的,或许是不太好的;有时我模仿你,有时我怀疑你;有数得清的,有数不清的。大家还可能会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甚至比较彼此的方法,然后再分别试一试……

  人们常说美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寻找结果的路上孩子们所经历的学习:观察、分析、模仿、创造、怀疑、假设……孩子在学习历程中拥有了它们,不就拥有了有质量的学习吗?

  那两天我注意到,大三班孩子们的另一个“瓜瓜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那天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孩子高声叫起来:“苦瓜烂了,苦瓜烂了!”B老师好奇着孩子们的.好奇:“真奇怪呀,只有苦瓜烂了。”寥寥数语点燃了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老师,我们觉得瓜都会烂的。我们想做个调查,看哪种瓜先烂,哪种瓜最后烂。”于是,关于瓜的腐烂时间调查开始了。

  可能是天气比较热,第二天,又一个苦瓜烂了;第三天,黄瓜的一侧发黑了;第五天,切开的南瓜也开始腐烂了,但没切开的南瓜安然无恙。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尝试着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我觉得瓜的腐烂和它身体里的水分多少有关系。”“我觉得和瓜皮的厚薄有关系,瓜皮厚的不太容易烂。”“我觉得和空气有关系,你看,切下来的半个的南瓜烂了,但没切开的整个的南瓜却没有烂。”B老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她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并进一步启发孩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我们能试着延缓瓜瓜的腐烂速度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一个孩子都尝试开展了“瓜瓜保鲜”实验,他们努力建立假设,寻找材料,和同伴讨论,自然形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有的决定把瓜存放到冰箱里去,有的决定把瓜用保鲜膜包起来,有的说要把瓜浸泡到水里去,还有的说要把瓜埋在泥土或沙堆中去。各小组还就实验规则达成一致:为了公平,要用同一种瓜,约定好时间同时开始实验。最后,实验证明埋在沙堆里的瓜保鲜效果最好,用孩子们的话说是“因为沙子把空气隔离了”。在这一段学习旅程中,孩子们为自己像个真正的科学家而感到极大的满足。

  细细品味后一个儿童的学习过程,B老师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明显。我发现,更多的时候,她也像孩子一样,好奇、惊讶、欣喜。但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她会用提问的方式为孩子们的'深入探究提供支架。她不急,也不教,但她时刻关注着孩子们能否从一个个现象、一次次谈论中自主建构有价值的学习经验。

  也许,孩子们对于瓜的腐烂、保鲜等问题的解释并不那么准确,但是孩子们能时时发现身旁值得探究的问题,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建立自己的假设,乃至积极寻找实验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不是更有价值吗?教学,可以相遇相生,从而浑然天成;师者,可以举重若轻,从而云淡风轻。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关乎怎样发现、理解、发展儿童的哲理世界。

  我们和儿童相遇,是彼此点燃.彼此照亮。我们和儿童相生,是彼此唤醒,彼此促发。师者最美的芳华,终因相遇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5

  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他们就像是一本本有趣的书,但是真正想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可鑫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爸爸,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可鑫满眼含泪地松开爸爸的手。可鑫的爸爸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可鑫吃饭的速度较慢,她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可鑫。在活动区游戏时,可鑫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可鑫,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可鑫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可鑫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可鑫,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可鑫讲故事,可鑫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可鑫进餐的紧张心情,我们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可鑫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可鑫,你怎么啦?我吃不下,可鑫,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可鑫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可鑫和爸爸一早就来到幼儿园,爸爸手里还拿着几本书,他对我说:老师,太谢谢你们了,可鑫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爸爸,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可鑫爸爸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优秀笔记随笔】相关文章:

小班幼儿教师笔记随笔04-2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记录01-12

幼儿教师随笔优秀06-18

幼儿教师的优秀随笔04-25

培根随笔优秀的读书笔记02-23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优秀11-16

小班幼儿教师随笔【优秀】06-10

小班幼儿教师随笔(优秀)06-11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4-25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优秀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