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思随笔日志

时间:2022-10-06 01:12:56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随笔日志

思随笔日志1

  一直是忙忙碌碌的过着平凡日子,一天天的数着太阳升起,又落下。心儿变的麻木了,没什理想、也没什追求了。或许已经老了。更记不清多久没读书了,想必喜欢的书本上已经是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

思随笔日志

  因为秋天的到来吧,今天特别的凉爽,坐在家中的阳台上,秋风微微的拂面而过。在这舒适的气候里,美好的时光中,应该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来到书柜前,找那本久违了的书。书很旧,泛着黄,但在金色的'秋天,读一本泛黄的书,实在是一件很适宜的事了。但此时或许是怀旧,或许是多愁,手里捧着书,却读不下去。

  想到了当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情形:“把书仔细的摆放在书桌上,拿出笔记本,读到不明白的词,或者是作者写的好的词,通通记在本子上;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用横线或者波浪线做出标记。”而今,对着这本当年喜欢的书,却不知为何读不下去了,更别提当年的那种认真和仔细了。

  书还是那本书啊,但人却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

  人,造就了世界。世界,改变了人......

思随笔日志2

  《昨夜雨后思》

  按时节,这阵子该属夏天了吧!

  津京地区的时令交替不是很明显,往往在你还未转过神儿的时候,早已进入下一个季节了。虽说,这会儿正处于夏天,可是昨夜的一场雨之后,早间出去的时候,又宛若秋般凉飕飕的,让人不禁打颤,叹息天气的无常变化,这也是津京天气的特点。

  我喜欢感慨各种事物,各种感概,或情到深处的自然,或无病呻吟的做作,总之,来津之后,倒是写了一点点文字,有了自己的博客。可是,想起来,距这次提笔,仿佛已许久了。最近,每每举笔提箸之间,多有所思,空闲时间倒是不少,可懒得提笔,写东西便更是无从提起了,百度博客或美文厅或美文网都是去年的文字,颇有几分晦涩。早上回图书馆的路上,闻到雨后清新而又良久未曾呼吸过的空气,心里一阵喜悦,一阵激动,顿时有了写点文字的冲动。

  我喜欢雨中漫步,喜欢雨落湖面的麟麟星星,喜欢大雨倾盆的声势,更喜欢雨后有着泥土之香的空气,到处弥漫着,一股股,清清的,凉凉的,醉人心脾。依然记得去年春天的雨中,我在南星湖畔淋雨的情景,泛着嫩黄的柳枝随风飘飘摆摆,宛若少女披肩的秀发,加之细雨的滋润,别有一番景儿,甚是迷人。图书馆上范增先生的题字经过雨水的洁净,愈加地清晰,字迹分明,苍劲而力道十足。

  我老早就提过,我很喜欢我的大学校园环境,喜欢南星湖畔的柳树,湖里的水和鱼儿,喜欢沿着湖边溜达,无所思,无所考,悠悠哉;喜欢站在图书馆四楼俯瞰整个儿南星湖以及高大的学校正门,前面的几栋建筑风格独特的教室,橙灰而高大上的综合实验楼,一色儿青石板铺过的广场,偶尔会看见龙舟队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在湖面荡漾,隐隐约约传来他们嘻嘻闹闹的声音;喜欢在图书馆门前的广场上看夕阳西下,红了半边西天,亦偶尔间会有痴迷摄影的同学扛着相机拍摄那迷人、可爱的瞬间,亦或有小情侣在这里自拍秀一秀心爱的人儿;喜欢看运动场上激烈的篮球赛,网球娱乐;喜欢北朗园潺潺的流水,太极湖里各色的鱼儿之间相互亲吻,绿绿茵茵的竹子挡住了北朗园西边和南边,东边走廊上,慢慢的都是绿的.流淌的爬山虎,北边能听到假山的流水哗哗啦啦,这里是仲夏之夜情侣们的约会地;喜欢综合楼熙熙攘攘的帅哥美女,各种特色吃食水果,和罕见的珍奇宠物,小情侣们偶尔在这里拉拉扯扯,引来众人羡慕嫉妒的目光,然后他们有牵手相拥,扬长而去;喜欢允公允能素质教育中心,这里以前唤作学生活动中心,这里有我大一活跃过得记忆;喜欢后面几栋宿舍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子,仿佛童话世界里的宫殿,颜色清新可爱,又不失庄重与书香之范儿。想起来,这些地方都有过我的脚步,不觉得已经大三,恍然之间,若有所失,却也不知其中缘由。

  昨夜的一场雨,滋润了我的魂灵,是我有所触动,时间的飞逝,诸事的瞬变。天津这个可爱的城市,滨海这个迷人的地方,南开大学这个醉人的梦,滨海学院这个灵动的家,跟我朝夕相处的这些同学挚友,这一切的一切都终将是我毕生的思念,一辈子的留恋,古稀之后的故事,这里也终将是我的有一个故乡,会有我更多的足迹和故事。

  感谢昨夜的雨,让我静下心来沉思。看着窗外丹红的光泽,我知道那是雨后天地的一种假释与禅悟。我也仿佛闻到了远处淡淡的清香,泥土味儿,青草味儿,还有明天的味儿·····

思随笔日志3

  很庆幸,在物质欲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貌似要吞噬一切的时代,还有一个叫做“清明”的节日,似钉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处减速带,让人们在行将挣脱道德束缚的当口,终于慢下浮躁的心绪和功利的惯性,将追思与感恩从心中最靠里的那个口袋掏出来,晾晾那些已蒙尘霉变的灵魂。

  “清明”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农事节气,而非节日。只是在近些年回归传统文化的大众呼声中,才像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匆匆洗掉了一腿齐膝的黄泥,急急忙忙的进了城,一跃变成一个正式的节日。在一些时下被很多年轻人热捧的洋节,以及那些涂着政治、人文色彩的节日还没有出现之前,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数千年来农耕中国社会生活的记事之绳。在这个地球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蒙荒混沌之时,聪颖的的中国祖先就观日月之转规律,研究出了指导农事及社会活动的方法,即中国农历历法,并一直实用至今,其蕴含的玄机智慧,我等愚钝之人,实在无法想象。

  最开始,清明只是二十四个节气兄弟姐妹中的普通一员,“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无非就是告诉大家,到了这个点得赶紧春耕播种了。但后来一些帝王将相选择在这天行“墓祭”之礼,慢慢的就发展成了一个固定而重要的祭祀之节,再后来民间纷纷仿效皇室望族,于此日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前几年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小长假之后,似乎一夜之间身价百倍,与之相关的比如公祭先祖伟人、踏青出行等话题占据了众多网络和媒体的版面,着实也拉动了一些眼球经济。

  对于清明节,农村更显重视隆重一些,大多数家庭都会按照祖宗规矩子午不差的行祭祀之礼。而在城市里,无论礼节还是形式,就多少显得简化了一些,甚至可以说是敷衍。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于那些老规矩,自然从小便耳濡目染。爷爷是一个对祖训传统虔诚到近乎苛刻的人,除一年四季的生息劳作严格按照节气规律行事外,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大到婚丧嫁娶、小到吃饭睡觉的繁复规矩也是不折不扣。比如吃饭不能随便说话,“吃不言,睡不语,半夜讲话是穷鬼”;比如睡觉不能随便一躺,“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比如打扫卫生要注意边角旮旯,“扫地不扫旮,一天扫到黑”。小事尚且如此,而对于气氛更加严肃、形式更加庄重的清明节礼仪,爷爷当然更是没有丝毫马虎。

  清明节当天是不能祭祖挂坟的,民间有“前三后四”之说。春分一过,爷爷便会在某个睛好的日子去十几里外的肖家河或者观音庵赶场,在铁匠铺修整豁了口的锄锹镰刀、买担竹篾做的箩筐什么的,而最重要的,是准得买一大叠那种约两尺见方的毛边白纸回来。第二天早饭后,爷爷先将堂屋用高粱扫帚打扫得一尘不染,再在堂屋中央支上两条长板凳,然后将头天买回来平压在卧室那口大黑漆木箱上的毛边白纸搬出来,恭恭敬敬的铺陈在地上,再去到偏屋端下一道门板,将门板搁放在长板凳上后,用抹布前后两三次擦得干干净净,最后搬来他的放着凿子、锤子、剪刀的百宝箱置于一旁。这些准备工序做完后,爷爷才弯下腰,依序捻起三张大白纸来,铺在门板上反复折叠,每折叠一次就用磨得锋利的镰刀按折缝裁切,如此三番五次,最后三张硕大的纸张就被裁成了数十张约莫红砖形状和大小的小纸片,然后又每次捻数起十余张小纸片,在门板上横竖反复几次顿齐后,从百宝箱摸出一把老火剪刀,将纸片窄边的一头剪出个燕子的三角尾形来,这便是成品了,挂坟的“清明纸”。一个上午,爷爷都一丝不苟的在做这个工作,我和弟弟好像也受了爷爷肃穆气氛的感染,平素淘气得恨不得上天入地的哥俩,居然也便老老实实的蹲在一旁,或坐在门槛上,静观爷爷每年一度的这种仪式般的表演。

  当然,在清明节里,我和弟弟并不仅仅只是看客,这些爷爷精心裁剪出来的清明纸,就是兄弟俩在这个传统节日舞台表演的道具。临到清明节前,母亲说“你们俩明天跟爷爷一齐上山挂清明去”。其实不用母亲交待的,五六岁起,我们就跟着爷爷上山挂坟了,每个祖坟的位置,我们心里门清着呢。真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似乎每年清明节都冷雨霏霏,路滑泥深,杂草绊腿,难以前行,所以那时我心里并不愿意跟着爷爷上山挂纸,但架不住母亲“人不能忘本”以及“老规矩就是要代代相传”的威诱利逼,最终还是噘着嘴巴跟着爷爷出发了。弟弟那时倒可以找些比如“年纪小”、“两兄弟去一个就行”、“你是老大应该去”等合适的理由三年打鱼两年晒网的。

  我家祖坟较多,分布较散,加上下雨路不好走,一圈下来得大半天,着实是件吃力的事情。爷爷穿着笨重的蓑衣,提着鞭炮清明纸,还背着培坟铲草要用的铁锹,自然顾不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我,所以每年清明上山祭祖,摔跤滚泥是常有的事情。每到一处祖坟,爷爷便会年复一年的告诉我“这是爷爷的爷爷,你得喊老老爷爷”、“这是你的老嘎嘎(外婆),也就是你爸爸的嘎嘎”、“这是爷爷的爷爷的.兄弟,当过和尚,你得喊太爷爷”等,十多年的谆谆教导,那些复杂的祖辈关系,我至今都烂熟于心。爷爷说,挂清明有讲究,得从坟后上坟头去,将清明纸没剪口的那头对着墓碑位,用土块压严实,防止被风吹走;坟上的草和杂树,只有清明节才能扯能砍,其它时候不能动坟上的一草一木;两支蜡三柱香,先点烛再燃香,坟前不能大声说话等不一而足。而路过的地方,有些无主坟,爷爷总也吩咐我去挂几张白纸在坟头,说“他们可能没后人了,我们路过就顺便挂张纸,也不至于让他们在阴间太过凄凉,积点阴德”。爷爷平素话并不多,但每年挂清明和大年三十给祖坟送灯时,就会变得续续叨叨,生恐我们记不住似的。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伫立爷爷坟头,我便想起那些年清明节我在他后面的亦步亦趋,想起他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介绍每一座坟里的人,想起他去世后的第一年清明节我给他挂纸时的嚎啕大哭。去年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回老家祭祖挂坟,在一座座祖坟前,给他讲坟里的谁谁谁,特别是在爷爷坟前,我不厌其烦地讲当年爷爷带我挂清明的一些往事。末了,儿子一句“爸爸,你今天怎么变得这么啰嗦?”让我半天没回过神来。我突然发现,眼前的儿子,就是当年的自己。而若干年后的某个清明节,儿子也一定会在某座坟头看到今天的自己。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见证各种生命来来去去的过程。新生蒂落,欣慰欢喜,驾鹤长天,感伤落泪。平时奔走于纷芜尘世,忘性于功利街头,非特殊时刻而甚少记起那些已然与我们两个世界的他们。清明节的惊堂木一拍,迫使我们骇然转身,用灵魂回望那些凝固了的时光,用柔软浸润那些缠裹住了的温情。我们不只祭奠赋予血肉延续的先祖宗亲,更要感恩于那些给了我们恩荫惠泽的师友乡邻。所以,必须有这么一个日子,让我们能够打开时光之门,低下高傲的头颅,与神灵对视,接受良心和道德的审判,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淡忘了他们的身影,淡忘了他们的恩惠。于是,那个怀才不遇、曾用笛声抚慰我青春躁动的老师,那个风趣幽默、曾与我一起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朋友,那个勤勉谦逊、帮助于人而不露痕迹的同学,那个皮肤黝黑、曾一起掏鸟窝翻泥鳅的儿时伙伴,他们就从记忆里款款的闪出身来,在细如研末的追思里,开始立体,进而鲜活。于是,就有一些酸酸的液体盈出来,如千年不绝的清明雨,潮湿了我所有的心绪。

  真的很喜欢“清明”这个有着通透纯净感觉的词,虽然平素说出来可能有人会感犯忌,但也许古人的智慧恰在这里,让人们在阴阳之间寻到一处心灵的桥渡,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可是,当我们怀揣一颗虔诚之心,面对亲友冰冷的碑冢,铲一锹新土、栽一棵绿枝、存一缕缅怀之时,你是否能从哀思与惆怅中悟出些许生命的真谛呢?

  一冢一部书,一碑一故事。曾经的喧嚣和宁静,翩然杳去,曾经的拥有与遗憾,化为烟云。人,只有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才会顿感人生苍凉,回首来路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为齑粉,撒向虚无。然而,仍被裹挟在名利场中央的人们,又有谁能真正参透凡尘,宁静于心?为权困,为钱累,为情伤,其实最后都是“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清明!清明!朗朗乾坤,芸芸众生,究竟有几人能清,又有几人能明呢?

思随笔日志4

  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记忆的洪流中,想念那时嘴角上扬,动人的脸庞;想念那时临窗而坐,飞舞的青丝;想念那时轻而易举,敞开的心扉。年少的光阴里,好像我们一直都是飞奔的姿态,好像记忆里一直充满着朗朗的笑声,好像我们的手一直紧紧的握着,从未有什么可以改变那时的少年。

  相册里的笑脸似乎一直停留在那片年少的天空下,如海市蜃楼般,不敢触碰。长大的迷茫里,我们害怕回忆,不敢回想,总怕不再单纯的心思玷污了那片记忆里的净土。恣意妄为的'我们在岁月的洗礼里,忘记了什么,又记得些什么。想回去,是我们最真诚的梦想,却又是最不敢做的梦。生活没有教会我们什么,但却让我们懂得了长大与责任的意义。那个教会我长大的女孩用最美的年华陪我走过人生最无畏的青春,却没有一直在身旁陪我一起走;那个教会我爱的男孩用最真的心带我走过了岁月中最烂漫的路口,却连再见都没有来得及说。可在这个樱花飞扬的季节里,那个教会我长大的女孩,那个教会我爱的男孩,赋予了我继续往前走的力量与勇敢。

  曾经会想,如果至始至终都没有遇见,是不是就不会经历这么多的纠结与不安,安然度过陌生城市的三年求学之路。但现在学会了放下,松开手指,会发现,遇见的,一定是命中注定会遇见的。不管是美丽的邂逅,还是不美的遭遇,也许都是那个正确的人到来之前的插曲。

  在青春尾巴上的几缕忧思,也许只是生命的馈赠,学会爱,懂得爱,在下一个转角遇见爱。

【思随笔日志】相关文章:

随笔日志10-07

情感心情日志随笔12-28

春天的向往随笔日志10-07

悟在旅途随笔日志10-07

诗意的流浪随笔日志10-07

心灵涅槃日志随笔10-07

人生随笔日志散文10-26

再见你好的随笔日志11-16

今天下雨了日志随笔10-07

染红我的脸随笔日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