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踏雪焚香散文随笔

时间:2022-10-07 13:43:13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踏雪焚香散文随笔

  踏雪焚香

踏雪焚香散文随笔

  阿萌

  新年伊始,怀着一种类似于朝圣的心态,全家出动,西去二十余里,登高远望,焚香避灾。想来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似乎成了我家春节期间的一项颇为重要的活动。

  所去之地曰夹谷,有三山,西南山峰是马山,东北坐落者称祝其,两山之间居一最高峰,名为夹山。于山前远望,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天地之间书写着一个巨大的汉字“山”。

  大年初二,家有喜事,长子行订婚之礼。亲朋往来,设宴款待,忙于应酬,难以抽身。初六初七,雪花飞舞,时而细小如盐屑,时而粗大如棉絮,时而洋洋洒洒,时而轻柔婉转。直挨到初八,雪后放晴,阳光分外耀眼,小儿早已急不可耐,“走!登山去!”

  雪后的原野一片苍茫,阳光下满目银白。路上的积雪早已被车辆碾得灰飞烟灭,湿漉漉的路面如同刚刚洗刷过一般,摩托车一路狂奔,雪后的风虽分外凛冽,可哪能阻挡住我们登山的那份热情。

  顺着汪于中心路西去,在窦家村高大的牌楼前右拐,一条四米宽的的水泥小路曲曲弯弯飘带般伸进夹谷深处。山路十八弯,路旁净是些被雪覆盖了的茶园,我知道这就是本地名品夹谷春的产地。

  到达岭顶,见一水库,呈椭圆形,雪后的水面湛蓝清澈,水色清透,仿若一面刚擦拭过的镜子。山照着水,水映着山,岸边的果树自枝干至树梢披挂着厚厚的莹白,从水中看,那镜中的倒影感觉比岸上的还要清新明晰。想起刘纪海老师说过水是一个地方的眼睛。的确,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水是山的灵魂,缺了水的滋养,那山就自然少了几分温润和灵秀。伫立水库之前,山在其后,水在眼前,山水相依,白雪相映,好一幅清新素雅,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

  稍作停留,我们沿着东面的环山小路继续前行,这是一条依山而筑的通道,随着山势迂回环绕,峰回路转,曲曲弯弯,围着谷底转了半周,回首俯看,那一潭如碧玉打磨的镜面般的水在又低又远的山下,显得有些清瘦。

  转过弯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夹谷山管理处的大门,山道上时有积雪覆盖,可也有行人车迹,管理处大门前那两年米多高的一级级台阶竟落满积雪,没有一只脚印。没用多大的声音就招呼管理员开了门,几年来,早已轻车熟路,顺着管理处宾馆内的那条近路可以直接登临我们所去之处。没想到管理员执意不肯,说是这条登山小道太过陡峭,大雪封山,没有路沿,极易滑下山涧,引领我们返回一段路,顺着东面山脚上去,不远处有登山石阶,或许好走些。

  无奈,原路折回,找到那条上山路。把车停放在护林员老窦的小房前,按老窦所指的方向后走,没想到雪地里被人清出了条一锨头宽的小道,露出窄窄的褐色的山土,在布满白雪的山上显得那么清晰亮眼,穿过房后那块菜地,越过一片小松树林,像一条鞋带似的向西蜿蜒伸展。走至尽头,才知它通向圣人泉,或许是老窦挑水做饭用锨铲出的便道。

  圣人泉边果然见到覆着白雪的台阶,台阶边是树木的世界,仰望、环顾、俯视,周围尽是或直立或弯曲的沾满白雪的树。淡蓝天空,白色山林,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将一份纯净收于心底,一种简单、自然与安宁足以叫人心动不已。

  十几年前还要我们抱着领着的小儿,如今已是大小伙子,兴奋地一路前面开道,亮开嗓子喊上几声,换来一阵山回谷应的回音,团几个雪蛋掷向身边的大树,震下几片簌簌跌落的雪絮。时不时的用手机拍下沿途的雪景。妻在中间时而驻足远望,时而曲背缓行,时而摆出posture,让小儿随手拍下雪中美照。我静静地走在最后,望着眼前一行深深浅浅的脚印。不时的提醒他们小心脚下、踩稳石阶。

  走近齐鲁会盟处,在那“孔子相鲁会齐候处”的碑刻前,不由得肃然起敬,双手作揖,深鞠三躬,思绪万千,孔子的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时,空中又飘起了片片雪花。山野寂静,落雪有声,“沙沙”地响,这突如其来的雪,让我恍然觉得它来自远古,穿越了时空,携带着文化韵味,飘逸着灵光秀气。一时间,不知人在雪中,还是雪入心境。也不知是现实还是梦境。

  碑刻身后高处是圣人殿遗址,传说该殿建于隋末,原殿有正殿、偏殿,殿旁有魁星楼。如今圣殿难觅,遗迹尚存,面南背北,依山造势,残阶断基,依稀可辨。雪花飘飘中,小儿沿着断阶,踏着积雪,弓腰曲背,攀爬上去,在那正殿方位,俯身雪地,规规矩矩叩了三个响头。

  绕过圣人殿,继续向山顶行进,此段更为陡峭险峻。响亮晴天的日子,攀爬起来都深感艰难,如今雪花纷飞,满山莹白,路踪难觅,只好凭记忆前行,紧要处,险象环生,手脚并用,步步艰辛,初入山时的冰冷,早被一身的热汗排得不见踪影。

  终于到了巨石突兀的“老母奶奶洞”。洞前有一处不足三米的平台,平台正前方置一长方的大香炉,香炉内接满了厚雪,连续几天的雪下得如痴如醉,人迹罕见,不似往日人来人往香火缭绕。拿出捎来的两把香,蘸上小儿事先备好的煤油,极易点燃,一左一右插入炉内积雪之中。

  平台上方一人高处,有一三角形洞口,须从香炉背后左右侧的石阶上去,弯腰俯身方能钻得洞内,孔小洞大,内部可站四五人。一尊女菩萨彩塑占据了大半个石洞,想来不是观音,却也慈眉善目,双耳垂肩,左手兰花指轻执拂尘,右手掌面朝上,放于盘曲的左脚之上,双足丰腴,侧坐于横卧的麒麟背顶。据说这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女菩萨。

  传说有一人,家境穷困却孝顺仗义,一天去海边挑盐到山里卖以维持生计,可在半道上扁担丢了,一边走一边祷告说“老母奶奶”啊,没有扁担可怎么办?到了海边突然看见海水中漂出了一根扁担,原来是“老母奶奶”听见祷告从地下海沟中把扁担送到了海边。可见“老母奶奶”是有求必应,很灵验的!所以从古至今“老母奶奶”的洞里洞前香火不断。当地的老百姓求子的、防灾去病的都愿意到老母奶奶洞里烧纸、焚香、祷告。

  出了洞,若往上行,林壑幽美,奇树丛生,怪石嶙峋。尤其是登顶远眺,众峰罗列,梯田层层,山村小镇,星罗棋布。可是今日,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白茫茫的山林找不到一丝路眼,虽在老母奶奶洞里烧香祷告,还是安全起见,一致赞同按原路返回。

  下得山来,竟雪停风止。回家的路上,妻问我在老母奶奶洞里许了什么愿?我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期盼老人心情愉悦、健康长寿,希望孩子成家立业、学有所成。我还想到了我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行走在苍茫茫的天地间,尽心尽力,我不奢望财富和地位,却希望拥有一份淡泊与从容。

【踏雪焚香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踏雪的作文12-21

《踏雪寻梅》教案02-18

经典散文随笔10-26

秋雨散文随笔02-11

过客散文随笔02-11

相处散文随笔02-11

忧伤散文随笔02-11

情感散文随笔02-11

名家散文随笔02-10

高中散文随笔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