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

时间:2022-12-02 10:07:24 志铠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1

  利用游戏化的情境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所以在活动中我们都把幼儿学习的目标、内容溶入到游戏情境中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发托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他们对于新颖的、鲜艳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就用创设游戏情境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如:美工活动涂色、粘贴时,先给幼儿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快过节了白菜宝宝没有新衣服怎么办呢?幼儿就会积极的想办法给白菜宝宝穿新衣服;描线和画线条时,告诉幼儿说:笔宝宝要开汽车了;还有在户外活动中的小兔子乖乖、运白菜和小小游乐园等让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就会特别高。

  二)、拓展游戏情境激发托班幼儿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托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对一种活动的持续时间也短,教师要及时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来激发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孩子在开汽车的游戏中,开了一会没兴趣了,教师就可以着急的对幼儿说:我有很多的白菜宝宝运不回去请大家帮我一下好吗?幼儿就会很积极的投入到这一情节当中运白菜,还把白菜主动运到各家各户。

  教师的参与使幼儿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只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就能够促进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学习《保教指南》,帮助幼儿阅读越快乐

  最近几年,关于“早期阅读”“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的话题犹如雨后春笋般流行于各学校。同时,相应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竞相开展。自从去年,我开始着手尝试一项有关关“读书活动”的课题后,我也开始设计,并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惑,开始以为阅读活动,无非是组织一些语言活动,创设良好轻松的语言环境,开展系列的表演活动就行了。但看似热闹非凡,但是真正的阅读又有多少呢?于是我努力思索着,认真学习《保教指南》,在《指南》中寻求帮助。

  翻看《保教指南》第二十条——观察幼儿,倾听幼儿,及时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善于发现和捕捉突发性的教学问题,在观察基础上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那么,我们面对的首先是3——6岁的幼儿,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志与技能。可是,孩子天生又没有具备阅读能力的,他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我们开展的种种活动,只不过是提高或丰富孩子的阅读罢了,真正要做的第一步,肯定是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会自主的阅读,正如《指南》中的二十一条所说:向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阅读”一词,我个人认为是由“阅”和“读”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幼儿孩子学习阅和读。掌握他们的正确方法,才能体验之中的快乐。

  一、阅的快乐。

  “阅”通俗的讲法就是看,当然,我们的孩子不识字,且没有很高的阅读基础,给他一本书,如果不讲,可能没几个孩子能看懂吧,更别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了。所以看什么,怎么看,对孩子来说是很关键的。

  (一)看什么?

  首先,给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书。幼儿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都有限,对于图书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在选择图书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具有儿童情趣的,而且,选择的读物要形象鲜明,具有积极思想的图书。幼儿的图书应是图文并茂的,书中不但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还记载了有趣的故事。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图书是幼儿从理解图画符号到文字符号,从学习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有效工具。图书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两个过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那些具有动人故事,以文字记载为主的书籍,幼儿是不感兴趣的,还有那些情节恐怖,绘画丑陋的图书,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一些副面的影响,这类的图书,对于幼儿是不合适的,也是应该抵制的。

  (二)怎么看?

  怎么去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看书和翻阅图书呢?

  幼儿在得到一本图书的时候,首先就会被书上五颜六色的画面所吸引,就会从他们拿到的那一页开始看,无论是第一页还是中间页,更有的幼儿会把书倒着看,而且看的速度比较快,通常是很快的翻到头,一本书就算是看完了,对书的印象自然不深,而且这种看书的方法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也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引导幼儿逐页阅读,让幼儿仔细观察每一个画面。首先指导幼儿看书时,先看封面和封面是的字,久而久之,看书要先看书封面,然后再往后看的习惯形成了。孩子拿到书,看过封面,很容易就翻到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在这种图书的帮助下,幼儿看一页翻一页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我还设计了游戏活动“书中找一找”,把画有各种图案的图片装订成书,然后让孩子们在听到信号后,用大拇指和食指翻书寻找。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不但给孩子增添了看书的乐趣,还学会了怎样去翻阅图书的本领!

  另外,还要做到多想多忆,可以在阅读之前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带着一些问题去阅读,注意一些重要的情节,边看边思考,让幼儿“自由”的接受知识,以便幼儿自觉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回忆图书的内容,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书里的内容,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二、读的快乐。

  我们指导孩子在阅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地读,鼓励孩子读出快乐,读出自信。当然孩子的读,也和说是结合起来的,只有在说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的去读。读的同时,还需要用小耳朵去听,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一)说什么?

  虽然我们也提倡安静的阅读,但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他们比较习惯于自言自语,有不少的幼儿在看过一本书后喜欢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的人听,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幼儿讲述的内容,可能是书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创造性的讲述,这对于幼儿创造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看到的画面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首先帮助幼儿观察画上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描述,如:我看到了书上有谁,在干什么?简单的描述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阅读。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运用一些优美的词语进行修饰,并可以让大家一起来学学、说说。为了使幼儿不出现说了一遍就不想说的现象,我还运用配画的形式来引起幼儿说的兴趣,或让孩子根据听的用小画笔画在白纸上,开展“边说边画”的游戏,这样既能帮助幼儿边看边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引起幼儿无限的想像。同时,我在讲述或朗诵时,运用语言,语调,语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氛围来感染孩子,使他们乐于听。因此,阅读后的讲述非常重要,幼儿在阅读后,千万不要忘记讲述。

  (二)怎样听?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幼儿阅读的重要保证。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呢?

  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乐于听,喜欢听的兴趣。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经过观察,幼儿对美的、有趣的一些故事、童话、儿歌、美的音乐、美的画面欣赏时,绝大多数幼儿倾听,注视的时间较长,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特点,情节有趣,意境优美,语言浅显易懂的作品作为欣赏教材。

  2、运用游戏: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他们在游戏时都较投入,以游戏的口吻和幼儿说话,幼儿也容易接受。如我在开展“传话筒”的游戏时,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倾听一句话或几名话,然后将话传给别人,以培养他们理解语言内容,把握重要语言信息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都表现为喜欢听也乐意听,能积极地把话传给别人。

  3、直观形象,让幼儿“听得懂”。

  首先可以语言生动,特别注重说话的轻、重、快、慢,并做一些适当的夸张,突出让幼儿听不同的声音,听人物,动物的对话。其次是做一些形象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对小动物的一些动作,我往往是一边说,一边跳,这样幼儿就能够注意听。再次是运用教具,如听儿歌时幼儿听了几遍就会不想听,这时可让幼儿一边看木偶表演一边倾听,幼儿还是较乐意听,并容易懂得。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应该给幼儿看什么样的书,让幼儿学会怎样看书,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孩子的明天,应该让孩子都掌握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在书的海洋里得到更多……

  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解决幼儿矛盾

  吃过午饭,孩子们在走廊里休息玩游戏,颖颖哭哭啼啼地跑过来向老师告状:倩倩打我!我问她:她为什么要打你呀?颖颖只是哭,一个劲说:她打我!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打我。颖颖和倩倩是我们班两个比较厉害的小姑娘,脾气都很倔。傅老师把“当事人”倩倩叫过来了解情况,两个人互相指责是对方打人,问了半天没结果。傅老师问倩倩:她是怎么打你的?倩倩说:她打我脸!然后在脸上比划了一下,其实是轻轻的摸一下!傅老师又问:这样打你,你疼吗?倩倩摇摇头。傅老师告诉倩倩:这样轻轻地摸一下不是打人,颖颖是和你玩!你却把她打疼了,快点和她道歉吧!于是两个小姑娘又握手言和。

  还是中午午休时,胆小内向的小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问她:你这是怎么了?小雨一句话也不说,哭个不停,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安慰了半天总算好点了,告诉我:是蕊蕊打她!打你哪里了?她打我手臂了!叫来了蕊蕊,蕊蕊一脸委屈:我没有打她,真的没有!小雨又说是蕊蕊打她。小闻老师我也没有了主意,两个孩子都不像在撒谎,我该相信谁?我只能安慰小雨:可能是蕊蕊不小心碰到你了,蕊蕊你下次要小心一点!总算平息了一场小风波。

  自从上了中班,尤其是中班的下学期,幼儿告状、矛盾冲突的事件特别多,老师就忙着一天到晚当警察、当法官。首先,作为老师,我应该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由于社会行为的规则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而交往中很易发生冲突。往往采用攻击性行为,考虑问题往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爱监督他人、爱给别人告状等。较多幼儿并不单一地采取攻击策略,而是,几种策略同时选择,如:求助+攻击、求助+自我承受。事件一中两名幼儿采取的是求助+攻击,而事件二中幼儿采取的只是自我承受,这与他们的个性倾向有一定关系。

  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幼儿矛盾时有所帮助:

  1、对经常使用攻击性策略的幼儿,可以要求他理解“正当防卫”的规则:

  (1)帮助幼儿认清冲突的原因,讨论理解规则的含义,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

  (2) 通过混龄活动,有意安排两人合作的机会,使幼儿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及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

  2、对经常使用寻求帮助策略的幼儿,我们可以以三步引导法,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冲突,培养自信。

  (1)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只要行为不太过激,老师就先进行观察,让孩子自己解决;

  (2)当孩子不能马上解决时,老师请其他幼儿去帮助解决,,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

  (3)最后教师介入,引导幼儿正确面对冲突,解决冲突。

  3、对经常采取自我承受策略的幼儿,我们要鼓励他勇于“自卫”

  (1)我们要鼓励他摆脱无助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要勇于“自卫”。

  (2)如果发现孩子孤立无援,怏怏不乐,则不应该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但也不能过度关注,以免造成依赖心理。

  老师应重视自身素质及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育效果

  老师除了运用策略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还应从自身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回应幼儿冲突。。在情感方面应对孩子一视同仁,面对孩子的冲突,不能偏袒一方,要态度公正。对有一定教龄的老师,要克服因经验所产生的对幼儿的随意性判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爱在平凡中——我与彩虹糖的故事

  “彩虹糖”,一个代表着幸福的名字,五彩缤纷之下包裹着甜甜的味道,是孩子们的最爱。从2008年开始,我接手了这个班级,30个孩子与我一路走来,慢慢地变成33,35……汇聚着越来越多的快乐,最后40颗快乐的彩虹糖聚成了我们完整的大三班家庭。三年之中,我们的生活正如“彩虹糖”般的丰富,有酸酸的,也有甜甜的,但不管口中留下的时酸或是甜,都装进了心中的糖果盒里,每每回味,总是那么得幸福和快乐,犹如再次品尝着彩虹糖一般!下面我就是来说说我与彩虹糖的故事。

  酸涩的青橘味——承诺,在雨中完成

  2008年的暑假,刚拿到彩虹糖的幼儿名单时,我们班两位教师便开始了家访,事先我们与家长进行了电话联系。

  早上8点我们在校门口集中,天公作美,没有太阳,也不下雨,很快我们就到了第一站——景乐花苑,摁响了门铃,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难得的双休日,因为要家访,就剥夺了家长睡懒觉的时间,真有点过意不去。在和家长简短的交谈后,我们了解了孩子的一些生活情况,由于孩子是8月份生的,还有几天才满3周岁,在班中年龄较小,我们便会给他更多地关注。

  当我们转身离开时,天公不作美了,下起了倾盆大雨, 这下可惨了,和其他的家长已经约好了,不去不行,还有曹老师有先见之明,带着雨披和伞,于是推了我的“小毛驴”,穿上雨披,后面坐上曹老师正准备冒雨前进,刚访问过的家长带着雨伞下来了,“雨这么大,你们接下来要去哪里,我送你们一程吧!”我们连声说不用,可是他已经叫他的朋友开着车过来了,盛情难怯,我们上了车,我的“小毛驴”就停在了他们楼下,很快就来到了第二站——清波公寓。

  由于在清波公寓里我们要访问四家,在小区中奔走,两人撑着一把小伞,雨水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头发上,一时间觉得有点辛苦。大雨仿佛使家长变得格外热情,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下着雨,你们来家访,辛苦了!”听着这句话,虽然我觉得有点辛苦,但很欣慰。有个家长还告诉我们,他家的孩子很早就起床了,等着老师的到来,结果看见下雨了,她就很担心地问妈妈:“妈妈,下雨了,老师会不会不来?”结果盼到了我们,孩子很高兴,我们没有让他们失望,当我们要离开时,有个家长还热情地问我们一把伞够不够,还要不要伞,让我们觉得很亲切,很幸福。

  很快我们又到了对面的佳业花苑,此时的我们已是狼狈不坎,无情的雨水无视雨伞的存在,照样朝我们身上袭来,当我们又一次摁响门铃时,家长看见我们的第一句话是:“赶快进来用纸擦擦,你们辛苦了。”虽然很累,但家长的热情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由于是步行,我们决定打的到最后一站——星洲阳光城。刚上车,司机就问我们:“雨下这么大,你们两个跑出来干什么呀?”我们说是去家访,司机笑着说:“怎么连幼儿园也要家访啊?我儿子读的时候老师都没来过来啊,你们可真敬业。”听着司机的话,我仿佛是得到了老师表扬的孩子一般,打起精神,继续家访。

  结束了最后的一站,我的背上也全部湿透,曹老师的家就在阳光城里,她直接回家,而我还要去景乐花苑接我的“小毛驴”,说句实话,很辛苦。

  酸葡萄味和甜葡萄味—— 爱需要智慧

  每个班有有些比较有个性的孩子,我们班也不例外,浩浩就是一个例子。

  浩浩很霸道,喜欢的玩具要自己一个人玩,不给别人玩,当他得不到时就去抢,抢不到就打人,再不行就大哭大闹;上课时他要离开座位到后面去玩玩具,如果不能满足他,他就大哭大闹;每次班里有集体活动时,他挑自己喜欢的参加,不喜欢的坚决不参加。经常他听到说的话:“我下课不吃餐点了!”“我不理你们了。”“我要回家了。”对于这样的状况几乎每天都可以碰到,一开始,我们采用安抚和讲道理的方法,效果不大,而且班里其他的小朋友也开始学起他的样子来,这时,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情况。

  首先,在浩浩发脾气时先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先安静下来,如果采用批评的方式,他只会更加激动,所以他要发脾气时,我先告诉其他小朋友浩浩比我们大家都小,是小弟弟,我们大家都是哥哥姐姐,知道上课应该坐在座位上,不能向他学习。然后我继续上课,结果对于我的冷处理,他有点惊讶,“平时不是老师都立刻请我回到座位上吗,今天怎么不一样了?”在他玩了一段时候玩具后,呆呆地看着我,这时我对大家说,“浩浩也想来上课了,请坐到座位上,我们欢迎他。”结果他自己坐到了座位上,接下来的时间,他上课离开座位的次数少了,冷处理的方法果然很有效,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也能让他冷静反思,效果不错。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个性了,作为老师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智慧,即维护好班级的秩序,同时又尊重幼儿的个性,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彰显教师的智慧。

  我与彩虹糖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鲜活生动的彩虹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天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天使的陪伴,为我这三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即将与彩虹糖们分别的此时此刻,我留恋,留恋与他们相聚的分分秒秒;我感谢,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和难忘;我欣慰,欣慰他们能够背上小书包,神奇地快进小学。在他们离开之后,我将继续细细品味心中的彩虹糖。

  支持鼓励,互动推动——让孩子们活动中如虎添翼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向孩子学,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以鼓励,以支持,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纲要》中也多次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想像的放飞,对孩子个性的认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独立思考,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适时的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例如:在主题活动《咚咚隆咚锵》的教学中,孩子们有的用锅盖、有的拿铝盆、有的搬来桌子、椅子、瓶子和木头,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成了孩子们分外有趣的学习工具,他们自由地玩弄着身边可取的物品,敲锣打鼓,咚咚锵锵,叮叮当当,越敲越高兴,越敲越陶醉于其中,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声音,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对声音和打节奏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拍手、跺脚、击掌、敲敲打打陶醉于一片无限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主题也随之不断拓展和生成。

  ●家园密切合作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幼儿由于年龄小,更多的生活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

  有人说“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资源对幼儿的主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瑞吉欧教育主张: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幼儿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互相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这种对家长、教师和幼儿互动、合作关系的看法,不仅使幼儿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同时还加强了幼儿对家庭、团体的认同感,让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在主题活动“兔子”中,家长给我们提了许多的建议,如:让孩子把兔子轮流带回家做客,原来把孩子送来就匆匆离去的家长,在这次的活动中经常驻足观看“家园互连网”上陆续张贴的有关兔子的内容。在“求助热线”栏目中,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及时帮助。“请您是否能告诉我兔子爱吃什么?”的求助热线一贴出,家长们纷纷把自己所知道的答案告诉了老师,有的家长还亲自到菜园里拔地瓜藤、花菜叶,从家中带来青菜、谷子、豆子给小兔吃,给孩子们频添了许多的欢乐。在幼儿园,孩子们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回到家,还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或是疑问讲给父母听,和他们进行讨论。家长及时记录幼儿的讲述和疑问,并反馈给老师。有许多在幼儿园无法完成且又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有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如虎添翼,让我们孩子尽情享受探究实践中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实践,按照陶行知的要求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努力使孩子生活在思考和探索的世界里,让孩子充分享受“活”、“全”、“创造性”的教育,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如何尊重孩子,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

  现在许多家长,因为一个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原因,对孩子很是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提出什么要求,家长也会尽量满足,也许很多家长以为,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爱就应该体会在注重尊重幼儿,认为这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尊的好方法。的确,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独立人格、独立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有些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儿童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惟我独尊”的坏毛病。

  由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集体中,也时常会把在家里的这种优越感带来班中,有些甚至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听我的”、“只有我才是第一的”这种唯我说了算,优越十足的超人,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教育,也增加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往往成为班中纪律的头号大敌。

  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面对这些现代孩子,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型的教师呢?

  我想首先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知道“人”是独立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独立的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的人又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的选择,满足他的要求,帮助他慢慢体验独立,学会独立;又要使孩子懂得人还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人之后才能够遵纪守法。

  尊重涉及的问题是一个交往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行使自己权利的权利。但并不是只有孩子才有这个权利,强调尊重儿童是告诉成人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独立人格,侵犯他们的权利,不要只把儿童当作小孩,凡是都得听大人的。同样,一味的姑息迁就孩子,把尊重儿童变成凡事都得听孩子的也不正确。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即便今天我们都来“迁就”她,你能保证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早期阅读不单单是图书的阅读

  起初,幼儿刚刚接触到早期阅读时,没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一下子利用图书来进行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创设一些单幅图片的阅读环境,这种简单而基本的阅读方式更容易引起幼儿的阅读欲望。通过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欣赏图画,使孩子对图片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看图讲述,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在班级中分别创设了瓷砖画阅读、幼儿绘画作品阅读墙、主题墙阅读、说新闻、汉字墙、诗歌墙、看图编故事、歌曲墙等等,引导幼儿利用早晨来园、课间、中午安静游戏、区角活动、下午离园时,组织幼儿进行阅读。另外在家庭中,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美术作品编成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请家长配合记录下来,以此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早期阅读不单单是图书的阅读,还包含对文字的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字我们可以以图文并茂的图谱形式呈现在孩子的眼前。在阅读的初期,需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首先应让幼儿了解图谱中图画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然后逐步习得完整、连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创设了一些图文并茂的环境,诗歌是我们最常用的,我们经常以图谱的形式来表达诗歌,这样孩子们可以用边点图谱边念诗歌的方法来进行阅读,这个办法非常好,根据图谱孩子能很快掌握诗歌,同时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文字。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2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但与许多孩子欢度儿童节形成反差的是,不少留守儿童的儿童节却很难欢愉起来。他们要么因父母在外务工,要么因家中贫苦,外出游玩、参加活动的心愿成了奢望。就此来说,政府部门、政府派出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应具有“六一”情怀,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一个儿童节”为主旨,帮助所有孩子实现儿童节的快乐愿望。

  据报道,近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临潼的爱心团队开展了“庆六一”慰问贫困留守儿童活动,提前给留守儿童庆祝“六一”儿童节,充分体现了对弱势儿童的亲切关怀,值得点赞。要看到,当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如果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就会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懂如何去爱。因此,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如今,又到“六一”,这是全世界所有儿童的节日,理应让所有儿童享受节日的快乐。同时,需要重申这个节日的本意。儿童节的设立,意在提醒各国政府、社会保障儿童的各项权益。笔者真心希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借“六一”到来之际,多多关爱留守儿童,不仅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原来他们也有“六一”,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持续而博大的爱心,使留守儿童的每一天都是“六一”。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3

  莹莹是一个先天发育有些障碍的孩子。刚接手那个班时,园领导特地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并转达了家长的要求,我心理一下背起了沉重的包袱:作为老师,我当然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我们每班五十多个孩子,即使都是正常的儿童还需要我们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呢,在加上说话不清,路走不稳的她,以后的工作怎么做?

  开学的第一天,莹莹在妈妈的搀扶下来到我的面前,任我怎样呼唤,她也不说不笑,妈妈沮丧的走了——我抱起小小的`她,用卫生纸轻轻擦干她脸上的鼻涕和眼泪,心里忽然难过起来: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飞跑,戏耍,这个孩子已经很不幸了啊!我们不能再丢下她!

  组织活动时,我发现没有小朋友跟她玩,睡午睡时没有孩子愿同她睡,还有孩子欺负她,我悄悄地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和她睡,她们回答:“莹莹脏,莹莹笨,我妈叫我不要和她睡”。听了孩子的回答,我心里更加难受,觉得有必要在班上进行爱心教育。第二天上课时,我将莹莹牵到面前说:”莹莹小朋友小时候生病了,所以走路,做事要慢一些,生病后眼晴就流眼泪,鼻子也爱流鼻涕,但她是个乖孩子”。一边说一边用卫生纸轻轻地给她擦干净,然后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小朋友的眼睛闪现出一种奇异的目光,可能是老师的举动出乎她们的意外,我接着说:“老师喜欢莹莹,老师不怕莹莹脏,以后,小朋友也来关爱她,帮助她好吗?——你们也像老师一样,看到莹莹脸上有鼻涕,眼泪时,撕点卫生纸给她,上下楼梯时帮帮她,裤子掉了帮她提一下,找不到座位时帮帮她——”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从那天以后,一天一个小组长,当组长的条件的帮助莹莹。这一次的的爱心教育受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都来预约当小组长,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班上的风气非常好,莹莹的朋友多了,再也看不到脏兮兮的莹莹了。

  之后,我就主动找莹莹的父母交流,让他们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小儿子身上,对莹莹要花更多的精力,希望家长给孩子每天换上干净的衣服,衣服不要好,只要穿着舒服方便就行,尽量天天送;回家后,问问孩子在园发生的事,多与孩子沟通。家长的态度很积极,并对我妈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感激。

  在平常的生活中,莹莹总是低着头,玩弄着自已的手指,你跟她说话,他不敢看你,也不会说话,真有点像“痴呆”。但是一次游戏活动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一次离园前十分钟,我一改往日发衣服的方法,我说:“今天我当员,你们来买衣服,我拿到水的衣服,你们假装给钱,拿到衣服后要说谢谢。”孩子们都非常高高兴,当我拿到莹莹的衣服是,我故意大声说:“这件衣服真漂亮,谁来买啊?”这时,我看到莹莹从座位上站起来,慢慢走到我面前,笨拙地在口袋里掏钱,在我手上拍一下,嘴里哇哇的叫着,高兴地接过衣服,看着她那滑稽的动作,我心里觉得这个孩子并不“呆”,有希望!先天不足,后天补。

  在以后的早读活动中,她不会拿书,翻书指读,我利用晨间活动的时间个别叫她翻书,指读,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的语言进展非常大,现在能说四——五个字的短句,“老师早”,“老师再见”。有一次,她也学会告状:“他打我”,一说完,我高兴地抱起她亲了又亲。在生活中教她提裤子,认鞋子的反顺,学会找座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半年耐心细致的呵护,莹莹一天天自信,开朗起来。每天清晨入园,会大声的喊着“老师早”跑进教室,并愉快的选择活动区活动;进餐前,她会将小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当值日生;音乐想起时,她会第一个站起来投入的舞蹈;他的作业一天天干净丰富起来;她叫老师呵小朋友的声音越来越清脆响亮,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是啊,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逼班上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已的关爱中快乐的成长更让老师感到欣慰呢?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4

  给孩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这句话每个妈妈都知道,都能说,也都相信自己正是这么做的。

  但是反观一下我们的行为,真的是在种下美好吗?

  曾经当孩子哭闹时,我们会跟他说:“别哭了,看看,周围的人都在看你呢,人家都笑你呢!”

  这是在种下什么种子呢?在乎别人的目光,会为别人的意志左右,时刻焦虑别人会不会嘲笑我,时刻担忧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样的种子播撒在心田,只会长出孤独、无奈、拘谨、自卑的幼苗和大树。

  可不可以说:宝宝不哭了。你看看小花在对你微笑呢,它想告诉你有事情要跟爸爸妈妈说;你看看小朋友在等着你去玩呢,他们想跟你说,哭一哭没关系,谁都会哭的,但哭完了别忘记笑……

  曾经,当孩子想买玩具时,我们会跟他说:“你要学会节俭,爸爸妈妈挣钱多不容易啊,每天那么辛苦劳累,这些钱我们要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这是在种下什么种子呢?对生活的匮乏感,对人生的不安全感,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感。

  从小种下这样的种子,孩子会产生对未来的恐惧,不敢或者不想去拥抱未来的生活,总觉得未来更苦更累,物质匮乏,一切都要极度辛苦才能获得。

  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的孩子不会幸福,或者说很难幸福。

  因为在他小小的心中,未来已经不再意味着自由,不再有活泼,不再对世界充满善良美好的期待,而是时时刻刻提防被嘲笑,被欺骗,时时刻刻被生活负重感所压迫。

  在我们身边的成人中,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只为稻粱谋的人,还少吗?

  可不可以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买玩具,但是每个月我们只能买一个玩具,因为家里玩具太多了,你想好了,选一个新玩具就要送走一个旧玩具;想清楚到底买哪一个,因为每个月只能买一个新玩具。

  给孩子种下什么种子呢?

  有人说,孩子才两三岁什么都不懂,说说怕什么。

  千万不要说孩子不懂,孩子什么都懂。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个温柔的好妈妈,永远都对孩子微笑,即使在孩子最淘气的.时候,都能耐心对待。她有一句口头禅总是挂在嘴边:“儿子,好玩吗!真好玩!”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事情有多么困难,多么平淡,多么普通,她永远都会说这句话:“好玩吗!”孩子也会回答:“嘻嘻,好玩!真好玩!”

  他们母子的对话简直就是播撒心灵种子的生动诠释。

  她不停地在孩子心中播撒着这样的种子:这个世界的事情总是那么好玩,那么有趣,总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期待和发现的美……这样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会长出什么小苗和大树呢?好奇,活泼,喜悦,天大的事儿都可以如此有趣……

  特别推荐给大家一位心灵导师:杨钧岚老师。

  我特别喜欢她的亲子课堂。

  她在亲子课堂中说到,每天早上带着孩子感知小草和小花的幸福。小草小花都是幸福的,这就是幸福。天地万物为你所用,目的就是让你知道,你很快乐,你很幸福!孩子爬在妈妈身上时,妈妈可以问她,宝贝,你有没有感觉到很幸福。这就是幸福!

  这就是在孩子心田播种感知幸福能力的种子。

  首先妈妈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时刻跟孩子分享这份感知幸福的能力和感觉。

  杨老师从来不存钱,她反复告诉孩子,赚钱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是快乐的,喜悦的,你就能够很轻松地挣到钱。之前,孩子的奶奶反复跟孩子强调,挣钱难,杨老师则把这个黑色的种子,从孩子心中捏出来,撤除掉,重新播撒上“赚钱不难”的种子。

  这其实等于在播撒自信、阳光、富足、欢愉……让孩子未来能轻松从金钱的阴影和压力下跳脱出来,让金钱为我所用,而不是一辈子成为金钱的努力。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班里好像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同学,她手中永远有花不完的零钱,买东西从来不问价钱,一买好几份。甚至对她最好的朋友更是大方得让人发指,尤其是在那物质尚且匮乏的年代,她买任何好东西永远都是双份,总有给她好朋友的一份。

  周围的同学有的羡慕她的好朋友,希望自己也能榜上这么一个大款朋友。

  也有人会猜测她在拿钱买朋友。但是人家真的非要拿钱买吗?她不花钱的时候周围也总有很多朋友,因为她是那么开朗,乐观,永远喜欢微笑。

  也有人会推测,她将来一定会因为没有钱而变得没有朋友。事实上,我们都没有钱,但不照样还是都有狐朋狗友?

  当时的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那时的她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

  她已经被父母从小种下了那颗神秘的种子:物质是丰盈的,金钱是触手可及,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对朋友是要真心实意的……

  我们却被种下匮乏的种子,直到现在,一辈子跟金钱不安全感不配得感做着殊死搏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孩子中心种下美好的种子,从杨老师的作业开始:每天带着孩子感受幸福。看看小花小草,感受微风拂面,亲昵地拥抱在一起,吻在一处,告诉孩子,感受到了吗,这就是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5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人都宠得爱不释手,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过也出现孩子越来越难管的现象,用软的不行,用硬的也不行,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相同的体会。

  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教育有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谁都不能忽视,谁都不能逃避,现谈谈本人在家庭教育上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家长是子女所有行为的被模仿者与榜样。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接回孩子,发现孩子脸上有一个伤疤,就问孩子:“是不是学校小朋友抓的?”孩子点点头。妈妈发火了:“你为什么不抓他?这个星期天妈妈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狠狠抓他!”真是可悲又可怜,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今后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永远的连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教材,会使孩子跨跃道德认识与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父母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益,并会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有的甚至会断送孩子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做起,家长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炼,站得正,坐得直,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自己良好的风范教育、影响孩子,事事处处当好孩子的榜样。

  二、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有时走亲访友,老是听到朋友说自己的孩子:“你看,你这次其中考试,考了85分,人家隔壁邻居家小孩怎么考试100分,你真没用,木头脑袋。”我们都知道家长讲这些话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一点,但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听了往往会错误地判断父母不喜欢他或在讽刺挖苦他,心里肯定不高兴,同时也打击了他学习的积极性。我想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学习的好与坏,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好多科学家和名人小时候都不是很出色,有的甚至连小学也没上完,但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照样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伟人,这样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所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表示将来的好坏,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孩子的'考试成绩有时是一般的一般,但我从不批评他,只是帮他一起分析考试题为什么会做错,鼓励他下一次要仔细、努力,比这次考得好一些,小孩听了总是满意、微笑的点点头。

  三、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好,例如当着孩子的面,在人家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听话,学习不好,这样适得其反,孩子肯定心里会想,我什么事都努力去做了,父母还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怎么怎么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这么不好,干脆就不做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心灵扭曲。

  四、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我小孩唯一最大缺点是任性,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放学回家,大概前半个小时做作业还可以,比较认真投入,过了半小时后就开始东摸摸,西看看,开始跟我讨价还价,例如老师布置回家抄写今天课堂上学的生词,他就跟我说,爸爸我这个作业写完,其余两个作业等玩一下或吃好晚饭再做,这时我就根据今天回家作业的多少来衡量,如果回家作业不多,我肯定会放他去玩,因为你不放他,小孩子做功课也不用心,还会哭哭啼啼,甚至还会跟我顶嘴,自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五、决不为孩子护短。老师的包庇,家长的护短,会导致孩子走向歪路,甚至会导致他走向犯罪,因此,我觉得作为每一个家长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的危害性,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该纠正的时候要及时纠正。

  六、不要用暴力“征服”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我常因儿子做事太拖太慢,把我说的话装作没听见而对他大发脾气,比方说,洗手,他会在洗手盆边玩上xx年中,真的是受益匪浅,今天把它分享各位朋友,相互学习。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女儿出生后,她小床的上色彩气球,转铃,婴儿游泳池等都是专门为她准备的。我整整为女儿做了一年的扶触。不停的和她说话,这样女儿在9个月时就会叫爸妈。再大些,会走路了,摔倒不扶。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随便玩。能不帮的就不帮。还为她创造条件让她玩,买的书柜,让她玩,后来当衣柜。秋千,现在家里都挂满了世界名画,随时欢迎你们参观,但是要收费的呀!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一直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当今电视对孩子伤害太大了,女儿出生前我们就把电话搬走了。这二年来我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们全方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德在先,技能在后,我们特别重视女儿的品德培养,背弟子规并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就这样我和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画画,一起玩,一起收拾玩具,一起哈哈笑……

  现在我们家女儿不到二岁,各方面都表现的特别出色,特别懂事,安乐易养,看到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借此机会我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对我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也感谢女儿的爷爷奶奶以及全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夸自己的女儿,是想告诉大家科学育儿,真用真受益。也许有人会说,天才是天生的。我也承认。就算是天才,一我们不知道人家是如何进行教育的,二我们都知道有的天才在有些方面甚至可是说是缺陷,如果是有更完xxxxxx教育的话,天才会更接近完美。我肯定的是我的女儿不是天才,所以我用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有人说他的孩子是天才,那么我们恭喜你!如果不能,请记住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越早越好!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说真的,在这二年里,我深深体会到家长只要用对方法,孩子真的很好带。千万不能捉弄孩子玩,我在生活中也因此树立了很多所谓的“敌人”。但我相信科学,相信蒙以养正的道理。我也相信每一个妈妈都可以成为好妈妈!

  因为我们可能有童年的遗憾,但不能给孩子遗憾的童年。

  我们可以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愿快乐天下父母心!谢谢!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6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但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等教育现实却往往让教育只能面对“大多数”,而忽视了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转化“特殊儿童”,使教育的关注点面向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特殊儿童”其实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但凡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所限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就被看成是“特殊儿童”。一般有这样一些类型:课堂上好动、不静心,思维专注的时间较短,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效率,影响教师上课情绪;较易亢奋,在群体中往往会作出幅度较大、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极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且不易说服等。

  教师所认为的“特殊儿童”是否是特殊儿童,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称为特殊儿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可以依医学的观点,从病因分析上来确定谁是特殊儿童;可以依机体上或心理上的特质来区分谁是特殊儿童。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在教育上为了明确地确定谁是“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确地把握特殊儿童的概念。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教育难的原因分析

  1、不尊重儿童,摆不准教师的位置

  许多教师至今仍抱着“师道尊严”不放,认为学生就该好好听老师的话,服从教师,而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认为儿童是未成年人,是需要老师教育的,从未真正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却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儿童,轻视儿童;从未意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更未意识到学生是“进行时”、“未来时”,是不成熟的“人”,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小心地引导;教师还未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任何权力责骂、训斥,或无情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正是这样的不尊重,让学生打心眼里排斥你、逆反你,试想,一个总是不尊重学生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尊受损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呢?

  2、不了解儿童,教育手法单一而僵化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差异的美,他们习惯了整齐划一、一呼百应,一旦有学生特性鲜明些、教育过程费劲些,就如临大敌,觉得此人“特殊”,却不知差异是正常的,整齐划一才是不正常的!而一旦出现了所谓的“特殊儿童”后,教师不是去深入地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不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急于吓唬、压制、孤立,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很少取得过认同感,这样的两个“绝缘体”似的教育主体,能产生多少教育效果呢?更未想过这样毫无针对性的教育意义何在?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策略

  转变教育理念:所谓“特殊儿童”就是一些个性较为鲜明、较为顽劣、儿童特性显著的孩子。他们不过就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听话,难教一些、易于反复,但他们仍然是正常的儿童。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并把这一定性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扩散,“特殊儿童”的身份就牢牢地套在了他的头上,同学们会因为他的特殊而疏远他,使他游离在集体之外。我们只有不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承认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并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他们才有进步。

【儿童教育教师随笔建议】相关文章:

儿童教育心得02-08

儿童教育报告11-09

教师的随笔06-09

老教师随笔10-21

教师随笔日记10-21

教师随笔感悟09-24

教师日记随笔01-18

教师课堂随笔09-16

教师研修随笔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