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们仨,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我杂文随笔

时间:2023-03-22 07:31:43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仨,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我杂文随笔

  一星期一本书,既是分享也是自我消化,如果你有好书,欢迎相互推荐,今天是第一个星期的第一篇,阅读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我杂文随笔

  即2018年1月11号至2018年1月15号所读。

  最初认识先生,是大二时候从校图书馆借来的《走到人生边上》,哲学和深奥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最初印象,至今仍记得书中先生对孔孟先圣之语信手拈来,令人望而却步,只能望其背焉。

  也许是我运气不好,那时觉得先生的文字实在艰涩难懂,对我而言,读书成了一种煎熬,所以那之后,外出游玩之际,书摊上发现了先生的书,都会下意识避开了,如今想来,真是太傻。

  《我们仨》不止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最初是百度上的介绍,我那时正苦啃《走到人生边上》;后来是书摊上看到,它躺在一堆养生书籍中,我拿起它又放下,只因太怕;它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是先生离世,各大网络平台的疯狂刷屏,“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夜间成了这世间最美的一句诗。如今捧卷而读,才发现最美的还有很多。

  百度上说这本书风格简洁而沉重,我认为还应加上平和和安静。

  先生一家三口每一个人都是不争不抢的,先生写女儿阿圆的“聪颖”,写丈夫钱钟书先生的“拙手笨脚”,又写自己怎样的“憨”,字语间透着诚意满满的俏皮。这些她娓娓道来,让身为读者的我为他们感到幸福。

  先生写丈夫与女儿之间的嬉戏打闹,说自己成了最大的那个,她既要管这个大人,又要管那个小人,她说她乐在其中,在她的眼中,她的丈夫也是孩子,她的孩子阿圆更是长不大的。他们就是这样闹着笑着,不关别人的事。

  说起沉重,我觉得更多的是孤独,我们仨最终只剩我一人走在这人生边上了,再没有一个可当我老师的人,也不会有那个在冬天里帮我把煤球里那些讨厌的猫屎挑出来的懂事姑娘,这一切都只能自己身体力行,那该是多孤独的一件事。

  没有人可以说体己话了,所以先生写了《我们仨》,写生死的渡轮上,她于迷茫和清醒间送夫与女一程又一程,直至梦里看不到了,船也没了。

  先生说: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所以回忆我们仨成了她最美好的余下时光。

  这即是第三卷中写的内容了,从两人如何相识相知,又如何出国,怎样求学,直到女儿圆圆出生,他们又如何学着当好新父母,这一段写的轻松愉快,杨先生学会了煮饭,钱先生学会了惹麻烦,杨先生在医院时,钱先生打翻了家里的墨水,染坏了桌布,杨先生说不要紧,我会洗,他们互相信任,彼此真诚,杨先生写道: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

  圆圆渐渐长大,他们也回国了,他们过得不再轻松,变得胆战心惊,国内的战争此起彼伏,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硝烟伴随了他们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多亏了他们不争不抢,他们是很忍耐的,别人似乎看不懂就说钱先生傲慢,我不知他们说的对不对,我只从文中看到了,两位先生偏安一隅的处世态度,只一容身之所,有书就足焉,当他们搬入三里河的寓所之时,杨先生说:“始愿未及此。”

  这本书简单到无一生僻字,却字里行间常引人痴笑或怜惜落泪,我至今记得只一个“乖”字,就引得我泪眼朦胧。

  这本书共三部,第一部讲我们俩都老了,因为老了所以晚来多梦,因为梦,有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旁的河船上我们短暂的相聚最后变成了长久的死别,因为死别,有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就是《我们仨》。简单,平和,又很孤独。

【我们仨,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我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我的幸运杂文随笔10-12

我本庸人杂文随笔10-12

我的旅行游记杂文随笔10-11

我找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地方杂文随笔10-12

杂文随笔我打香港走过10-07

我忒稀罕你杂文随笔10-12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杂文随笔11-13

随笔游记的杂文10-11

随笔吧杂文10-12

坚持杂文随笔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