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时间:2024-08-27 07:16:5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1

  饮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内容。以下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的确,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以西方人为主导的国际舞台之时,我们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我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舌尖”文化津津乐道、啧啧称赞之时,有必要冷静下来,了解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的饮食文化,使我们在传承、发扬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扬我所长而避我所短。

  西方是为活而吃,而中国则是为吃而活

  对于中国人重视吃,中西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几乎所有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方面的文献资料都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中国人重视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美国著名学者、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为明恩傅),早在1890年就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对中国人重视吃作了如下描述:“中国人非常讲礼貌。常见的'礼节是左手合起,放在右手之中,不停地朝胸部方向上下运动双手(作揖),表示在自己心中容有对方。在拱手作揖的同时,他们还互致问候,虽然常用的客套语是‘吃饭了没有’,因为在现世一切永远都在于吃。”而几乎是一个世纪后的1988年,美国作家保罗·瑟鲁(Paul Theroux)在《乘着铁公鸡畅游中国》一书中说:“在中国,如果不去餐馆吃一顿,那么任何的旅行都算不完美。除非在那个地方吃了一顿,否则中国人不会认为自己到过那个地方。”

  西方是为活而吃,而中国则是为吃而活。在吃的方面,西方人比较讲究发挥吃的生理作用,也就是说吃饱、有营养即可。而中国则赋予了吃更多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先哲,苏格拉底也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罢,康德、黑格尔也罢,他们似乎都不大谈到饮食问题,可中国的圣贤、哲人,几乎人人都要谈到这个话题。”据考证,《论语》中孔子提到“政”字41次,“食”字也出现过41次,并且“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孔子发表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议论。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先生说,“人世间尚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而且,中国人从不羞于谈吃。中国有以名人命名的菜名,比如“苏东坡肉”、“江公豆腐”,但是在英国,“华兹华斯肉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如此,以苏东坡命名的菜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腿”“东坡墨鲤”等,还有以南宋民族英雄和词人文天祥(号文山)命名的江西名莱“文山肉丁”,以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命名的“大千鸡”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在中国,菜可以因人而声名远扬,人也可以因菜而流芳百世。

  注重原汁原味的西方人不能理解中餐的“讲究”太多

  曾有一个笑话,有一个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民兄弟,来到北京打工,非常思念家乡的油泼面。于是就想办法做了一碗,但是,左吃右吃都吃不出家乡油泼面的味道,最后,才发现,是因为没有蹲在板凳上吃的缘故。这个笑话虽然有些过分调侃,但还是说明中国人不仅好吃,而且非常讲究吃的感觉、吃的享受。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菜肴风味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四大风味八大菜系,而具体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各自的风味特点,如山东风味、陕西风味、安徽风味、四川风味、广东风味、北京风味等。其次,中国饮食讲究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中国烹饪还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更可以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从准备到制作,从制作到上桌入口,都非常讲究。

  这对于讲究营养、重视原汁原味的西方人来说,就难以理解。美国作家保罗,瑟鲁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湖南时,当地政府官员为了能让这位美国作家帮忙宣传—下当地的景点,特意请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是,他却并不领情,这样评价这顿饭:“像中国人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一样,其食物也有其富丽堂皇的名称,每一道菜都有身份和来历。可是,真的吃起来,都差不多一样,很难区分……不仅味道一样,而且颜色也差不多,嚼起来都咔嚓作响。”

  中国人几乎无所不吃,令西方人愤怒不已

  中国人什么都吃,几乎是世人皆知。有个猜物谜语,说的就是这个:只要是地上跑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火车,汽车);天上飞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飞机);有四条腿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桌子/椅子)。的确,说中国人吃一切能吃的东西似乎并不夸张。什么猩唇、驼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豹胎、鲍鱼、鱼翅、鱼唇等,不胜枚举。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也无所不包。商家为了赚钱,食客为了一饱口福,或者东道主仅仅是出于面子,不断地追求创新,把中国的吃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为了一己之利,一切皆可为我所吃。

  对此,西方人忧心忡忡,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野生动物已经不是很多,这样吃下去会让更多的动物灭绝。保罗·瑟鲁说,“他们(中国人)在杀死仅有的一些动物,太糟糕了,更可悲的是,他们这样是出于非常愚蠢的原因。也许,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对于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来说,最恰当的墓志铭应该是:此物味道不错。”据说熊猫之所以能幸存下来,而没有灭绝,原因是熊猫肉不好吃。

  保罗·瑟鲁在桂林时,受邀吃了一顿丰盛的晚宴。桌上有鸽子肉、蛇汤、鹿肉、鹤肉、鱼肉、龟肉,他每样都尝了一口。这顿饭却让作者深感不安,心情即压抑又沉重。一方面是因为菜的确好吃,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中国的野生动物太少了,没有那么多的熊掌、鱼唇和鹿鼻可吃。这顿饭不仅没让这位美国作家吃得开心,反而使他深感内疚:“我厌恶我自己。这种饭简直就是那些富有而堕落的人们的消遣方式。”

  对中国人深信不疑的食补、食疗,西方人认为是“胡说八道”

  中国人吃,不仅讲究吃饱、吃好,还讲究吃出健康。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很注重食补和食疗的作用,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比如,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老虎浑身都是宝,虎鞭可以用来暖肾壮阳、益精补髓,虎睛可以镇惊、明目,虎骨酒可以活血、通络、驱风;还有鹿茸能补血养颜,强身壮体;燕窝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能滋润肌肤,使肌肤光滑、富有弹性,还能促进人体组织生长,提高免疫力;熊胆有退热、清心等作用……

  总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食物的医疗保健作用深信不疑,对此,西方人则认为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尤其是对因食补、食疗而猎杀大量野生动物的行为表示出极度的愤慨。美国作家保罗·瑟鲁在中国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大声叫卖虎骨、虎鞭,宣扬虎骨虎鞭的神奇功效时,他简直有点怒火中烧,义愤填膺:“这就是迷信,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他甚至想冲着售卖虎骨和虎鞭的中国女人大喊一声“胡说八道”。

  吃是一种“行贿”手段,但用在西方人身上不见得见效

  曾有报纸报道,有一位美国中学生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的一个家庭体验生活。临走的时候,中国孩子的家长特意请这位美国中学生去吃鱼翅,可是,等他介绍完鱼翅这道菜的来龙去脉后,这位美国中学生坚决地表示了拒绝,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在残害动物,是不文明的行为。的确,吃可以联络感情,加深友谊,在中国尤其如此。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通过吃,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紧张会因举杯开怀而松弛下来,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会大化小,小化了。”近年来,我国公款吃喝之风越演越烈,“舌尖上的腐败”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13年3月19日中纪委通报了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其中3起就直接与吃有关。有用公款宴请朋友的,有借座谈会之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有利用村委会新办公场所搬迁之机,大摆宴席的。其实,西方人也是了解在中国,吃可以作为一种行贿手段的。湖南某地的政府官员为了让美国作家保罗·瑟鲁替当地的景点做做宣传,就邀请他吃了一顿盛宴,但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还给他留下了不好印象。宴会结束之后他发出了这样的议论:“中国人做事圆滑巧妙,在求人办事之前,会事先精心安排一个让人内心翻江倒海的盛宴。他们认为这个方法很管用,可是,对我来说,我宁愿不吃那条第三次夹给我的青蛙腿,也很乐意赞美湖南的那些山。”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2

  关键词:潮汕 潮汕美食 美食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

  一、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经营上过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不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产品包装十分欠缺,市场策略也缺乏现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厨师、烹饪师的培训工作缺乏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经常在国内外报纸上看到“高价聘请潮州菜厨师”的广告,也经常听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馆”提供的是“伪劣”产品,这表明市场上对潮菜厨师有较大的需求。我们从老厨师口中得知,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需要十年以上功夫,这又表明了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当前的现状是,各地都办过一些短期培训班,但是既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又缺乏一定的办学规模,甚至至今还拿不出一套潮菜厨师的培训教材。

  三、如何开发和优化现有的潮汕美食旅游资源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主要有:

  其一,个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突出个性,充分揭示和发展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把各项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开发又都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场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入时或过时、以及扩大或丧失吸引力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

  其三,效益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较小的投资耗费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换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单正比。

  潮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除了要搞好专门规划、加强研究和培训、扩大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内外资金、建设潮汕美食旅游线路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做好产品定位工作:

  潮汕美食应当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是高档酒楼的潮汕美食。高档酒楼经营的“燕,翅,鲍”等高档食品饮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丰富营养和菜肴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户群。但在菜式制作工艺上受粤菜影响较大,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变的一点。要加强对菜式口味风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风味来赢得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品牌,提高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巩固市场。

  低端市场,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绝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群众基础扎实,一直有稳固而广泛的本地市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发展,要站在弘扬潮汕饮食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卫生和营养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发展的最大难题,很多游客对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来,但接触到的大多是卫生环境差、让人敬而远之的街边货,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坏了“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誉。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卫生可口、方便快捷,规范服务标准,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种多、口味全的特点,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差异化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方面的工作近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特别是潮香城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如何树立和推广品牌,如何利用促销和不间断的宣传来增加市场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3

  一、蒙古族饮食文化介绍

  大部分蒙古族喜欢饮酒,酒已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深深融入蒙古人的血液中。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可能与长期生活在高寒环境有关,更喜欢饮烈性的酒,如《牧人》中所唱的“最爱喝的是烈性的酒,最爱唱的是蒙古的长调”。另外,蒙古人也青睐饮用奶酒,蒙古人酿制奶酒的历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蒙古族饮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视煮肉汤的习俗,蒙古族认为肉汤的营养价值比肉本身还要高,吃肉时不喝汤不能离席,他们比较喜欢排骨汤、全羊汤、精肉汤,还有在汤中加入米做成的肉粥。蒙古族的特色饮品还有酸味奶饮料,稀者为酸奶,稍稠些的为酸乳,具有开胃健脾通便美容的功效,也形成了非常知名的乳业品牌。蒙古族饮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视煮肉汤的习俗,认为肉汤的营养价值比肉本身还要高,吃肉时不喝汤不成席,全羊汤、精肉汤、排骨汤、是他们的餐桌常见的。此外还作为高端宴会的“蒙古八珍”和平常百姓爱吃的蒙古小菜。此外,蒙古族的饮食礼仪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丰富多彩,最主要最普遍的饮食礼俗有萨察礼、德吉礼、迷拉礼和祝福礼,蒙古族饮食习俗中也有很多禁忌,如禁止扣放盛奶的器具、禁吃变脏的食物等等。

  二、蒙古族饮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

  旅游离不开饮食,二者相得益彰。旅游活动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对提升民族的经济文化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蒙古民族饮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包含了蒙古民族的丰富的食材、独到的饮食加工技艺、蕴涵深厚的饮食美学和饮食民俗等文化内涵,它已成为蒙古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艺术的美感。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内在质量,讲究旅游活动内在的文化品位,对饮食也有更高的要求。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蒙古族饮食文化对于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吸引广大旅游者前往内蒙古旅游观光,不仅要有美丽的草原风光、绚丽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还要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饮食文化,特别是民族饮食文化,会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魅力,会使各方游客有兴趣和蒙古族交流,沟通,对蒙古族饮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品尝蒙古族的美食,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旅游事业的发展,增强内蒙古旅游的魅力。其次,有助于我区传统饮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我区饮食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游客对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人数的增加,蒙古族的饮食被更多的人接受,对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无疑会有极大的推动和宣传作用,从而促进蒙古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区饮食业的特色魅力,无疑会对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主的旅游业起到推动作用。再次,有助于促进蒙古族特色文化宣传,进一步增强内蒙古旅游的魅力。旅游业的发展中为内蒙古特色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蒙古民族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展示平台,蒙古族饮食文化要更好适应市场需求,也会对自身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种类工艺不断完善也会加强与其他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蒙古民族饮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游客来通过接触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会对整个蒙古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内蒙古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受到重视,目前发展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如下重要问题:

  (一)旅游开发价值认识不够,营销不足

  旅游产品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然而从内蒙古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价值认识没有引起各级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蒙古族饮食文化只作为旅游活动中的补充,没有把其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加以开发。目前内蒙古各级政府、旅游局及旅行社在发展旅游时,仍然重点宣传和营销传统的优势旅游项目和新兴的旅游项目,如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呼和浩特周边的草原观光旅游;响沙湾、恩格贝等沙漠观光和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旅游;以成吉思汗陵园和大小召为代表的文物古迹观光旅游,饮食文化旅游仅仅作为旅游活动的补充,没有把其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加以开发,更谈不上专业的研发和营销团队。

  (二)项目单一,参与性差

  从旅游发展现实来看,饮食文化旅游项目较为单一,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目前主要旅游者能够品尝到的特色饮食主要有草原旅游区包含在团费中的手把肉,访问牧民家庭时品尝的奶茶、奶酪等奶食品以及蒙式早餐,而作为蒙古族独具特色且有较高品质的烤全羊、烤羊腿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较长、价格昂贵只能被列为计划外餐,因此只能被少数豪华旅游团所享用。内蒙古各大城市及旅游区所提供的饮食基本上如上所述,项目较为单一。此外,目前已有的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基本上以品尝佳肴的基础层次为主,并没有考虑到旅游者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需求,端到旅游者面前的往往是已经加工完毕的食物成品,如“烤全羊”制作过程中令人叹

  为观止的蒙古族熟练的宰杀羊、剥皮以及烹制的过程旅游者无法欣赏和参与到,再如熬制奶茶及各类奶食品和奶制饮品有趣的制作过程也无法参与。(三)品尝为主,文化和营养价值介绍不足营养价值和文化是饮食类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但在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却忽视对蒙古族深厚的饮食文化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的发掘。经营者只是简单提供味道不错的菜肴,游客在用餐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往往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菜肴的历史、文化典故、食用习俗等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开发者没有把蒙古族饮食与蒙古族民俗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难以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游客在饮食过程中,若对蒙古族菜肴的典故和营养价值没有较深的印象,就很难提高旅游地主体文化的综合吸引力,也就无法增加经济收入。

  四、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设想

  (一)加强对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重视和营销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比,具有投入较小回报率高,且可不断利用的优势,所以,要尽快把蒙古族饮食文化开发利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把其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加以开发。要对蒙古族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系地分析研究,建立资源信息系统,通过准确的评估确定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同时,还要加强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营销,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的作用,可以在报刊、电视台、电台开辟专栏、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网站也应加大对蒙古族饮食、蒙餐名店的介绍宣传力度。还可将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容汇集在光碟里,通过光碟进行宣传。也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和经贸活动,例如草原文化节和民族商品交易会等活动大力推广蒙古族饮食文化,还可以将旅游饮食与旅游线路一起开发,共同包装设计,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在饮食民俗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以饮食为主的专项旅游。

  (二)加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参与性的开发蒙古族饮食就单纯的饮食种类就有百十多种,经常品尝到的仅十多种,所以,今后要改变以往单一的饮食品种,增多饮食种类,如蒙古小菜和面食的种类。同时,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应该摆脱以前单纯品尝的模式,大胆引入游客参与制作的环节。现代旅游者不仅要品尝佳肴,而且要求参与并融入菜肴的制作过程中,获得一种有别于以往生活的情趣和刺激的体验。参与性旅游开发就是让游客有一个原生的旅游环境,有一种身在其中,入乡随俗的体验。蒙古族饮食文化者要增强游客用餐的趣味性,加深游客对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理解,满足旅游者娱乐、探奇、求知等目的。总之,开发参与性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者可以寻求到现代喧嚣都市里所缺乏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粗犷和质朴,让客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体味到真正的草原文化。

  (三)加强蒙古族饮食文化和营养价值的研究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对内蒙古餐饮市场的冲击,内蒙古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饮食业要在旅游业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注重对自身饮食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的发掘。蒙古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非常深刻的内涵,从菜肴的制作工艺、文化历史到用餐礼仪方面都有丰富内容,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因此,蒙古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一定要突出饮食给旅游者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这些都是对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今后要在民族饮食习俗方面做更多的拓展和开发。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在绿色天然环境下形成的蒙古族饮食,以乳肉食品为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内蒙古的牛羊肉及乳品的品质得到公认的好评,要在菜肴的营养价值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更加利于蒙古族菜肴的推广。蒙古族饮食文化是蒙古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无穷的魅力,要充分利用好这项资源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开发,必然会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4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先”。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下面是中国饮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影响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对所属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且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国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对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它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过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说明它在塑造国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观,国民性格

  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学科体系、方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了。这就说明好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将这些定义大体上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方面的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最初的“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今天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世界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其中,中国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形成“以和为贵、高雅闲逸、和蔼可亲、淡泊旷达、重礼仪讲人伦”等的国民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它国家。

  世界各地都将中国的餐饮称为“中餐”,其突出特点是以大米和面食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饮食具有审美的意识,与西方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食物的悦心、悦目对于饮食者来说更为重要。这种感性的饮食习惯要求食物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是否能通过人们的味觉和视觉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国人饮食时还很注重情调,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在一个好的环境中用餐不只是促进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中国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讲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借助饮食来解释高深的治国哲学。但反过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饮,大则治国之策有时是同出一辙。由此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精神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活细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这种观念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国民性格在中国特色饮食中的体现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深刻地体现出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素食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业大国,礼仪之邦。中国农业的发展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以山水著称于世的中国南方,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南方的稻米还是北方的小麦都隶属于素食文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民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特征。

  也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积极倡导种植五谷以便于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而转向主动,开始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础。久而久之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性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华。表现在人们的具体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周围的饮食环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烹调过程,尽量在不违背本味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这一切思想理念与坚持的各种原则充分体现出本国人民所具有的“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

  ⑵茶文化中的“和谐宁静”

  “饮食”一词起初分开使用,“饮”用于动词,理解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又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民众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绍,下面则是对饮料方面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要属各色各样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成风气,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之风当早于此时。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赋予饮茶活动特有的文化意义。茶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饮茶活动崇尚不一。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共同点首先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用比喻的方式将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较,可谓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热烈、奔放、好动,容易激动,甚至好走极端,遇到矛盾往往针锋相对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地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地品味正应其求。再者国人所具有的淡泊旷达、高雅闲逸,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的性情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人儒士是茶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借茶修身养性、磨砺匡世治国之志,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茶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在茶文化中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更是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时刻。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揉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求“静”、求豁达、理智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人过于闲逸散漫,儒者是有时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⑶筷子文化中的“质朴尚实”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开发,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分类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我们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属以及其它稀有材料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起始的确切纪年至今尚不可而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需要是发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国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食肉国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是说使用也同样简单。与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特征。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的外表的朴实无华,内心却蕴含深意,求实精神深寓其中。

  四、中国人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个中国人从开始懂事之时起,长辈就要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说,人生礼仪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礼仪,或者说中国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这些看似简单的礼仪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礼仪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条件。长辈在教导子女时,也总是选择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塑造,在国民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成鸢《 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4]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xx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5

  摘要:西餐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菜点的统称。近百年来, 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西餐也以它独特的风味, 美观新颖的外形, 丰富合理的营养, 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我国大陆, 西餐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渗透与发展, 已经逐渐地构成了足以冲击中国餐饮市场的饮食潮流。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餐; 营养搭配; 进餐环境;

  多元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西餐在中国的环境中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促使餐食, 菜品的营养更加合理科学;在进餐环境方面, 西餐更加注重适合中国文化的环境改造;在饮食模式上, 经过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西餐不仅涵盖了中餐的餐饮文化特点, 而且将这种特点经过凝练, 形成了西餐自身的创新特点。

  一、中国饮食与西餐的共性

  西餐进入中国后, 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间, 西餐在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 逐渐地互生成一些不可剥离的共性:首先, 两种饮食都是以补充人体膳食, 改善人们营养结构为主要的目的, 两种餐食都是采用蔬菜、肉食以及过制品来进行加工的;其次, 中国饮食与西餐不仅是改善人体机能的填充物, 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它们分别承载了种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精髓, 对于推进中西方文化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有就是中国饮食与西餐的用餐工具, 尽管有所不同, 但是只是在用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餐具的使用总量上, 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同点;最后是中国饮食与西餐在追求营养价值, 制作工艺精美以及改进和创新的方式上也有着极高的共同点。

  二、中国饮食与西餐的差异

  1. 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的搭配与手工艺的精湛, 在制作中采用了煎炸烹炒的方法, 尽可能的做到了色香味俱全, 中国饮食文化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提高营养, 全面搭配的饮食观念;而西餐注重热量的汲取, 在制作方面比较简单, 色泽、工艺相较而言没有中国的那样考究, 西餐在注重简约的同时, 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与互补。

  2. 饮食模式

  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 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 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 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 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 要求营养、方便、快捷, 中国饮食则注重细火慢温, 把菜肴做得精细, 以香诱食欲为特征, 以调和五味为根本, 以色彩艺术为精华,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要求色香味形俱佳。

  3.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 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 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 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 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 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 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 增加进餐的自由度, 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 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 中国饮食是以谷类纤维为主的膳食结构, 大多菜肴工序长, 制作手法深奥, 进餐主要用筷子和勺子, 也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

  三、多元文化体系下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 但从本质上讲, “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国饮食与西餐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 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 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 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与西餐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随着更多的交融合作,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西餐的经营, 制作无论是膳食结构上还是制作工艺上, 都已经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 特别在中国大陆,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西餐饮食观念的改善, 更是对西餐文化的一次洗牌;其次, 中国饮食文化在吃的过程中追求的气场, 热闹, 现在在更多的西餐厅也随处可见, 人们往往把聚餐的地点选择在了肯德基、必胜客等这些西餐经营场所;再有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色香味俱全也在西餐中逐渐地得到了体现, 西餐经营者在逐渐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后, 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膳食结构, 比如最近在各地电视台中常出现的一句广告语“到肯德基吃饭。”这一理念的转变就恰恰迎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影响的基调。

  随着西餐在我国发展趋势日益看好的局面形成,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研究者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在交流融合上创新, 使之互补性更强, 膳食的营养更加科学, 从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xx (05)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xx (05) .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xx (01)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xx (01) .

  [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 1995 (03) 等。[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 1995 (03) 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6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diet structure, food production, food utensils, nutrition, health care and diet aesthetic aspects and so on,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food folk, eventually created the unique flavor of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become a shining pearl in the world food culture.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national immigration,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food culture, eclecticism, and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ating habits, formed exquisite specially uygur, from the system the diet civiliz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make 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which mainly comes from different thinking modes and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

  1. Diet structure.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vast territory, diver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ich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various kinds of animal and plant products, which provide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our diet. In the long life practice, our ancestors kept breeding and creating rich and varied food resources, which made our food sources extremely wide. Since pre-qin period, Chinese people's diet structure is based on food, beans, vegetables, fruits, grains and other plant-based foods. The staple food is the grain, the side food is the vegetabl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eat. According to the wulin old story recorded a feast of dishes listed more than 200, among them, in pigs, ducks, fish, shrimp and other objects made by baking, cooking, and many other technology of 41, 42 fruit and candied fruit, there are more than 20 vegetables, there are 29 kinds of dried fish, there are 17 kinds of drinks, and 59, snacks, etc. There are so many kinds of food in the sky, and there are almost all kinds of food, which form a dazzling diet. 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food culture matured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hinese eat more than 600 kinds of vegetables, six times more than the west. In fact, in Chinese cuisine, vegetarian dishes are usually food. China's staple food is mainly rice and wheat, while millet, corn, wheat buckwheat, potatoes, sweet potatoes and various kinds of shaozi also occupy a place. In addition to the rice noodles, various kinds of pasta, such as steamed bread, noodles, oil strips and various kinds of porridge, cakes and varied snacks, make people's table colorful.

  Westerners adhering to the nomads, sailing n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give priority to with fishing and hunting, breeding, to collect, planting is complementary, non-vegetarian food more, eat, wear, use took to the animals, even the western medicine taking refining from animals.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ntake of animal protein and fat, the diet structure, and the majority of animal dishes, mainly beef, chicken, pork, lamb and fish. As a result, the proportion of meat in the diet has been very high, and in modern tim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planting industry has increased, but the proportion of meat in the diet i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2. Food produc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dishes are very particular about cooking methods. Common methods include boiling, steaming, cooking, braising, cooking, frying, frying, frying, braising, blasting, braising, braising, braising, braising and mixing. And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products and customs, and taste the hobby is very different eating custom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oking through ages people's creation, has formed rich and colorful regional cuisines, such as fujian cuisine, sichuan cuisine, cantonese cuisine, in Beijing cuisine, shandong cuisine, jiangsu cuisine and the hunan cuisine, huizhou, Shanghai, hubei, liaoning, prepared food, etc. Cuisines on the producing method is each hav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each, such as hubei cuisine simmer, slippery, rinse, baking, etc in Beijing cuisine, sichuan cuisine is more to taste, flavour and taste more thick, tastes, and said, is "a dish one case, the food potpourri" of the story.

  The key to the Chinese diet's unique charm lies in its exquisite taste. And the delicious creation, mainly consists of five flavors. At the same time, pursue the organic unity of color, aroma, taste, shape and art. In the color scheme, the auxiliary colors are used to foil, highlight, decorate and adapt to the main material, to form the color of the dishes evenly and softly, the main and secondary distinct, the thick and light, together, and harmonious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In the combination of taste, emphasize the aroma, highlight the main flavor, and adjuvant seasoning, make it add flavor and flavor.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shape,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lling art, use the technique such as ornament, inlay, melting carve and dish together, form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modelling. Chinese food color, shape, fragrance, taste, zi, raise six into an organic whole, make people get visual, touch, taste of comprehensive enjoyment, constitutes the taste as the core, for the purpose of raise the Chinese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t is careful of material selection, precise knife work, vivid modelling, bright colors, clever combination, with indisput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Western diet, steak has only one taste, no art. As dishes, chicken is chicken, steak is steak, even if have a match, it is in the plate, a plate of "French lamb chops," to put mashed potatoes, lean on lamb chops, on the other side with boiled green beans, add a few slices tomatoes into. The color contrast is bright, but in the taste the various raw materials are not coherent, harmonious, each is each flavor, simple and clear.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iet, Chinese food culture is unique and the food is beautiful.

  3.Food utensils.

  The diversity of eating utensils is also a feature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Special use of bamboo chopsticks to eat, easy to use, economic convenience, is praised by the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is the creation of art. Chinese food utensil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eans, jars, bowls, bowls, bowls, boxes, urns, POTS, retort, plates and so on. From the materials, there are ceramic products, porcelain products, metal products and bamboo products and so 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uman living standards, food appliances have undergone new changes in materials, quality and form.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dietary utensils made of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olk and porcelain ware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inese porcelain was well known overseas. Up to the present day, the ceramic food is beautiful and brilliant, and it has become a bright spot and characteristic in Chinese food culture.

  Westerners use metal knife and fork, as well as various cups, plates, cups, dishes, the type of tableware, very monotonous.

  4.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Mainly grain, pay attention to diet and health care. This is the typical food structure. It is mainly grain, with less meat and more vegetables and vegetables. Among them, rice is the main food, while the dish is for the next meal, which is to help the food to swallow. The Chinese are very pay attention to the nutrition of diet care, nutrition reasonable collocation, balanced diet, through the deployment of eating corn, five fruits, five livestock, five vegetables such as odour, functions of different foo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viscera coordination, lean gas, raise body fitness. Earl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food gastronomes, enjoys incomparable fine" concept of diet, also summarizes the ten "no food", and pay attention to health, comply with the time, pay attention to nutrition, temperate of scientific diet rules.

  Westerners also notice food science, pay attention to food production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pices to add quantity of accurate to g, cooking time accurate to seconds, make the kitchen like a chemistry lab, and the taste of steak from New York to San Francisco.

  5. Food aesthetics.

  The Chinese diet has formed the "ten beautiful style"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ttention to taste, color, fragrance, quality, shape, sequence, apparatus, fitness, environment, interesting harmony and unity. Chinese cooking is not only exquisite in technique, but also in the beauty of dishes, and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of color, aroma, taste, shape and organ of foo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dishes are various, no matter is a carrot, or a cabbage heart, can be carved out all sorts of modelling, unique, color, aroma, taste and shape, beautiful harmony, give a person wi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highly unified special enjoyment.

  For the westerners, diet is only a necessary physiological activity, but the pursuit of beauty is neglec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is obvious, and each has its merit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will be integrated in the collision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fusion. Now the Chinese table is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meat and dairy products. Similarly, western food also began to Chinese food color, aroma, taste, meaning and shape of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will in communication common development, people will enjoy a delicious, faster and more nutritious food.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7

  [摘要]自古以来,文化主宰民族、国家、家庭,甚至个人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人类对全世界的文化进行了归类和研究。我国从各个角度研究文化,形成了不同学科。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学科之一,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这种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国民性格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提升。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观。这种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国民性格。

  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学科也多多少少涉及文化的概念。因为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有别,所以,文化概念种类繁多。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1871~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不过,将这些定义归纳起来,无非是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观念。

  饮食是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饮食文化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经过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对国民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国家。

  世界各地都把中国餐饮称为“中餐”,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大米和面食作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确切地说,中国饮食渗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人更喜欢赏心悦目的餐饮和有情调的饮食环境。好的饮食环境不仅能促进食欲,而且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在食物的制作方面,中国人很讲究刀工、火候。《老子》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借助饮食来解释高深的治国哲学,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饮,大到治国之策,有时同出一辙。由此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活细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

  三、特色饮食塑造的国民性格

  (一)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前进、文明的进步,素食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礼仪之邦,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素食文化的形成。广阔的地域和多变的气候促使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中国南方以山水著称于世,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相对来说,北方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稻米还是小麦都属于素食。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

  或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种植五谷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转向主动。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健康生活的基础。经过不断的实践,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这众多的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精华,表现在人们的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地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享受生命赋予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二)茶文化中的“和谐宁静”

  “饮食”一词最初分开使用,“饮”用作动词,理解为“喝”,源于《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来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人吃食方面的介绍,下面是对饮料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各色各样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蔚然成风,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风气早于此时。起初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它的味性。饮茶就是一种品味,具有文化意义。茶文化的兴盛引起人们的崇尚。儒、释、道三家在茶文化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在茶文化上,儒、释、道三家的总体基调是高雅深沉、博大精深,不过三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

  共同点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的品味正应其求。

  在茶文化中,儒家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方式。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糅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在求静、求豁达、求理智等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家过于闲逸散漫,而儒者只是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三)筷子文化中的“质朴尚实”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开发,更在于食具研制方面。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的代表。“筷”字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来说,它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制作筷子的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其他稀有金属材料也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确切的纪年至今尚不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决定于中国的饮食需要。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人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说明使用起来也同样简单。与其他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外表的朴实无华。

  四、国民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个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长辈就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文化源自生活,反过来又指导生活。可以说,文化的形成促进了礼仪的完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礼仪。确切地说,中国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这些看似简单的礼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靠礼仪的约束,“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长辈教导子女时,总是选择一起用餐的时间,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比较容易接受。如此,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观念塑造了人们的性格。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塑造了国民性格。

  [参考文献]

  [1]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4]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xx.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8

  Famous for its abundance and exquisite, 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nation's tradition cultures. China is of long history with a vast territory.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climate, products and customs, there are widely different food styles and taste in local regions. Through creation by past dynasties, the long standing cooking art has formed rich and colorful local dishes. Among them, "the eight major dishes" enjoys the upper reputation, which consists of Shangdong, Chekiang, Sichuan, Jiangshu, Guangdong, Hunan, Fujian and Anhwei.

  Shandong dishes are divided into two factions as Tsinan and Jiaodong dishes. They are good at clear dishes, pure but not greasy. Sichuan dishes have enjoyed the fame that every dis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none two share the same taste. They are also famous for pocked, peppery and savor taste. Chengdu and Chongqing dishes are two mail branches.

  Jiangsu dishes lay stress on the original taste with proper sweetness and salty. They consist of Yangzhou, Suzhou and Nanking branches. Chekiang dishes are both delicious and sweet smelling, both soft and slide, clean and not greasy. They consist of Hangzhou, Ningbo and Shaoxing branches. Guangdong dishes have Guangzhou, Chaozhou and Dongjiang three styles of dishes. They are good at choice seafood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king skills. They act carefully at light food with tender and slide taste, from which they earn the praise of " It has a best taste in only in Guangzhou." Hunan dishes consist of Xiangjian, Dongting Lake and Xiangxi coteau three local dishes. Their tastes lay stress on thick, arid and peppery food, mostly using seasoning like hot peppery, shallot and capsicum. Minghou, Fuzhou Ximen and Quanzhou dishes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Fujian dishes. They use choice seafood as the main material with elaborately cooks beautiful color and delicious taste of oil. They are good at frying, gliding, decoct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hes' sweetness, salty, and the appearance. The most distinct features are their "pickled taste". Anhwui dish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ste, color of dishes and the temperature to cook them. They are expert in cooking delicacies from mountains and sea. In addition to the eight major dishes, there are Beijing dishes, shanghai dishes, Hubei dishes, liangning dishes, Henan dishes which also enjoy great reputation. What's more, the steamed dishes and vegetable dishes have their own charms. Actually, Chinese dishes have earned world's fame. The Chinese eateries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throughout the world. Many foreigners regard having a Chinese meal as a high honor.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9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面食,在现在的华北和西北一带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们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调查了解,试图分析总结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吃“馍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由普通的饮食——“馍馍”,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饮食习惯有个总结,并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并且能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社会还得到了发扬光大,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探讨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全面介绍山东馒头的由来,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重新对传统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社会、政府及个人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中获取有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项目进行开发,并且通过一些宣传使普通大众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就是要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饮食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二、胶州湾一带的人们喜欢吃“馍馍”的原因

  1.自然原因。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

  2.经济原因。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地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在代替牲口。

  3.社会原因。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论文大全。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论文大全。

  三、馍馍——从一种食物是如何变成一种风俗习惯的

  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论文大全。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的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四、传统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地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这种文化形式也逐渐被许多人了解认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政府的大量宣传,使得这种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牌,作为宣传胶州地区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过旅游业的带动,通过高文化产业的方式,让更多的来到这里认识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上,田横镇的大馒头也“出尽风头”。祭海节上的馒头装饰有松树、鲜花,还有龙、凤等花样。当地人说,这种面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女人们一到祭海节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从龙、凤、仙鹤等传统作品发展到熊猫、牡丹花等新花样。据悉,为了给当地人引一条致富之路,田横镇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作好馒头文章,包装、注册商标,举行馒头“选美大赛”等,田横馒头也逐渐打出了名气,成为了“香饽饽”。在山东农业商务网上,“田横馒头”也图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总结出一些观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给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充分地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很好的运作,才能使这种传统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不断地发展下去,做大做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很好的领导,要依靠强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断创新的产品,同时也要依靠对于传统、特色的发掘和发展。这样经济就会与文化有机地接合,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

  “馍馍”这种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个开始,人们还会不断地创新,通过“馍馍”还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商业形式。通过“馍馍”的发掘和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改变。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10-08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5-20

中国饮食文化的本科论文10-08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11-15

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10-08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论文10-26

中国的饮食文化03-10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发展过程的影响论文05-08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论文10-09

饮食文化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