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网络文学理论建设的话语空间

时间:2022-10-06 15:51:58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网络文学理论建设的话语空间

  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学 文化观念 全球化

  论文摘 要:如果忽视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裂变的思考,而套用西方电子传媒学理论研究成果解释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却仅仅关注网络文学与电子传媒技术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不从全球化文化传播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学生存发展的现实理路,只从传媒技术上分析网络文学,就无法找到有效的理论批评话语空间。由此,网络文学理论建设需要考虑中国当前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和全球化文化背景。

  目前,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明显滞后于创作。建立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必须深刻认识网络文学产生的历史意义。要认识到网络文学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创新精神成为最基本的诉求,要看到网络文学的广阔视野和草根性对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看到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和撞击的价值,看到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如此大规模的大众阅读。套用西方电子传媒学理论研究成果解释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不从全球化文化传播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学生存发展的现实理路,仅仅从传媒技术上分析网络文学,就无法找到有效的理论批评话语空间。①

  一 网络技术术语与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不应混用

  过于重视传播技术对网络文学形成的影响,体现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门术语直接运用于网络文学批评上,如大量以“比特”、“数字”等科技术语指涉网络文学,把超链接、多媒体的综合艺术的媒体实验性特征和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向,当成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文学发展方向。

  我们知道“比特”是英文bit一词的英译,指的是计算机二进制数的位,由一连串的0和1组成,计算机以此完成信息转换和处理。它是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并不直观呈现给用户,也不给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做出信息转换的提示。

  从传播技术角度看,“比特”是信息世界构成的基本单位,它的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成为声音,既然“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internet不是媒介,将其视为媒介是对其某个技术特点的放大”②,那么作为技术深层的计算机语言“比特”,是机器的功能显示,是科技发展在信息处理上获得的成就。如果把它视为媒介就把信息转换功能放大为信息传播功能,从根本上忽视信息传播过程中人文主义参与的创造性。认为“比特是计算机操作的媒介,网络文学写作要使用比特,就如同传统写作要使用文字一样”③,把“比特”等同于文字,把计算机的“计算”方式等同于记录思想情感的语言工具,大大降低了传统文学纸质写作的人文属性和主体的能动性。传统写作文字的使用,是作家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时,最为具体、最为直观的艺术才华的发挥和展示。“比特”是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不是计算机操作的媒介;“比特”把一切信息转换成“比特”进行技术处理,因此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称为“数字化技术”,互联网被称为“数字媒体”。

  “诗与数学的统一”④概括了计算机“计算”的神奇功能,反映了科技进步与人文学科的综合发展成为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诗与数学的统一”创造出了精彩的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声音、影像等,组合出任何我们能想象到的图形、画面和文字组合。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正如历史上的科技发展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民间化、传播民间化的发展路径,实现科技服务人类的最终目的。显然,使“诗与数学”统一起来的力量是科技理念,对网络文学主体来说,仍然是以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把网络作为传播的途径,实现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数字”和“比特”是技术因子,看不见的电子微粒,并不构成信息本身,更不可能构成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理论要素。

  视“比特”为文学媒介,是网络文学研究初期把计算机强大功能下的创作软件、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技术生成的综合艺术产品,当成“真正的网络文学”。这种初期的“网络文学”范畴指涉,重视技术本身的革命性和改变事物物质外观的神奇力量,忽略了传播本身所赋予人类文化结构的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因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的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⑤。文学是文化飞翔的翅膀,网络文学传播无疑又给文学发展创造了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同时,文学活动是信息传播链条中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但并非传播中的文化信息都是文学。

  从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实际看,网络原创作品是传统文学发展演变的逻辑转型,携带着人类文化演进的时代特征,成为网络作者、读者和研究者默认的网络文学范畴和形态。从艺术媒介演变历史看,多媒体发展的是人类耳、目、口、触等多种感官的功能,开发这些感官接受这些意义符号信息的潜力,是人类感官肢体的“延伸”。多媒体艺术所显示出的炫目的视听效果,在文字解说之外能自成一条通往艺术之宫的路径,语言文字本身为其审美内涵做阐释服务,处在整个多媒体艺术的次要地位。视听本身趋向较为直接的感官刺激,意义指向不在于符号编码解码过程中丰沛的情感和审美生成,不能使接受达到沉思默想后的深度体验,根据人类生理机能和接受心理所受的先天局限,人类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各种感官接受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因此,多媒体重视视听本身表达的即时性造型效果、语言文字的想象和表意魅力被消散在一个狭小的声色形象的间隙内,多媒体需要形象艺术的理论话语去透视,而网络文学的理论表述不能在造型技术中介的纯客观视域开拓话语空间,因为语言文字仍然是网络文学的栖息之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倚重文字阅读展示的语言魅力和思维魅力。

  二 网络文学理论建设面临的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