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

歇后语的由来和好处

时间:2022-03-29 17:02:48 歇后语 我要投稿

歇后语的由来和好处

  歇后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文书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民俗歇后语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歇后语的由来和好处

  生活中一般常见的歇后语【1】

  1、三十晚上的案板——不得空

  2、豆芽上蒸笼——蜷起脚脚受气

  3、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

  4、驼背子仰起睡——两头不落实

  5、十五个驼子睡床——七拱八翘

  6、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7、干胡豆下酒——展牙巴劲

  8、叫化子摆围鼓——穷作乐

  9、老太婆吃腊肉——扯皮

  10、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11、马屁股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12、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13、冬瓜皮做帽子——霉起灰(霉透顶)

  14、肚脐眼打屁——腰(妖)气

  15、儿媳妇哭老公公——懒心无肠

  16、驼背子滚阳沟——七拱八翘

  17、抱鸡婆打摆子——又扑又颤

  18、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19、阎王吃胡豆——鬼炒(吵)

  20、苍蝇衔称砣——嘴硬

  21、细娃儿穿西装——大套

  22、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23、龙灯的脑壳——随你耍

  24、铁匠的围腰——尽是眼(近视眼)

  25、青蜞蚂穿套裤——绷绷扯扯的

  26、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27、(办不到)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28、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29、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30、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生活中一般常见的歇后语【2】

  1、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2、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3、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4、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5、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6、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9、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0、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1、芝麻开花——节节高

  12、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13、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14、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5、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1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17、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18、猫哭耗子——假慈悲

  1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0、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21、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22、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23、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24、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25、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歇后语的由来和好处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四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现(献)丑/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释】

  在武圣关公(关羽)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近义词】

  自不量力、班门弄斧、自卖自夸

  【故事由来】

  关公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班门弄斧自我卖弄。关于这个俗语的由来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来。周仓哪儿是他的对手呢?被关二爷拨拉了一溜跟头!周仓这才知道天外有天,从心里服气啦。他当下跪在二爷面前,把手中的青龙宝刀捧过头顶,大声说道:“好刀要给好汉使,二爷!老周算服您啦,把这宝刀送给您,今后咱老周就给二爷拉马拽蹬、扛大刀啦!”关二爷见他真是条汉子,非常喜欢他的直爽劲儿,当下就收了他。自打那后,周仓就给关二爷扛大刀片子啦。“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句俗语,也就这么流传下来。

【歇后语的由来和好处】相关文章:

孔明借东风的由来和有关孔子的歇后语11-15

有关歇后语的由来05-25

火锅的历史和由来07-10

和奶奶有关的歇后语11-10

和茶有关的歇后语07-29

和家畜有关的歇后语05-30

和李逵有关的歇后语03-30

和植树有关的歇后语01-28

歇后语和成语游戏10-17

和孙悟空有关的歇后语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