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时间:2022-09-01 08:00: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1

  拿到学校为我们数学教师准备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没有多少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前后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

  这本是一本有效的数学教学指导书,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所致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也在强调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经组织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也都是比较慎重的,可看到第一个“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我就感到汗颜。虽然假期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我并未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同,“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刻画结果目标时,使用了‘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在描述过程目标时,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动词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学生达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战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准确定位。”看到这段文字,我才发现自己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过多,对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不够,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明白自己的不足,后来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认真地解读教材,试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在不断追求中去抓数学的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比如学习《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认真解读教材后,我以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更清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的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及自身生活经验,体会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分米和毫米》是学生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经验后对之后,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学习,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使用了“通过、认识、初步建立、体会、感受”这些目标动词,由此,这节课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就的长度观念是关键,课堂教学就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对长度单位的丰富体验,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形成的表象。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设计教学活动,心里也就更有底儿了。

  读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总是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解析深深地吸引,被吴老师和她的团队的教育智慧折服,“给分数找妈妈”、“他跑题了”、“为什么不画了?”、“第7个300哪儿来的?”、“格子不够了”……每一个案例都能看到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让人着迷,让你不得不感叹:“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一生受用,它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不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2

  终于结束了培训和教学任务两头重的一年,这才又闲暇时间静下心来,每天拜读一下《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回想这一年多的浅短的教学经验,确实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想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在平时挺师傅课的时候是我学习的最好时机,往往会产生“原来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这引出新知”的感叹。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读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吴老师的这三招。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课,慢慢在教学中成长进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培训心得12-19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11-22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12-17

《解密高效课堂》读书心得06-17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书心得03-01

课堂研究读书心得(精选15篇)06-23

高效课堂心得05-02

课堂观察心得08-19

翻转课堂的心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