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08 09:46:4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4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于丹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让本以为莫测高深的《论语》变得通俗易懂。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恕,就是宽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对于教师,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身体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关心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爱学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体谅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接触各种性格鲜明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远不及宽恕的力量那么恒久伟大。学会了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同时,宽恕别人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歧视和误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寻找“快乐”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灵之道》中于丹教授说,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远活在阴影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烦恼、苦闷和压力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烦心事和缺憾,心态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我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课时多,要求高,班里学生基础差,每天备课批作业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但我告诉自己:备课既是为了教好学生,又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批作业工作量虽然大,但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有耐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阴霾不散,否则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每次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都会做成绩分析,老师们对此倍感压力和烦恼。有的老师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寝食难安,有的老师对学生良莠不齐而抱怨,有的会为成绩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乐。总之,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其实,我们应该像《论语》教给我们的那样,放开心态,正确看待成绩。有些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要埋怨学生懒惰,不要抱怨领导不近人情。而是应以积极地心态去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同时更应看到,班级有很多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教学并非完全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说,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缺憾的态度。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次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都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也总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感谢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2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3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4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两千五百年来,穿越历史的长河,以她简洁、朴素的智慧,影响、感悟着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们,今天也在影响着我们。

  回过头细细想想,上学期间我们就断断续续接触过孔子《论语》中只言片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囵吞枣不甚理解。古诗词学的不是太,总觉得《论语》读起来很难让人理解,感觉有点苦涩、难懂,所以一直都没有深入、系统地去学习。

  适逢公司推荐学习于丹教授《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这两本书,被于丹教授白话诠释孔子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思想、智慧所感动,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论语〉感悟》这两本书,对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及智慧之道、学习之道、孝敬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有一个彻头彻尾的领悟和心灵的震撼,收获颇丰,更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

  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世界。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一味地悲观、哭泣而不去面对现实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于丹教授书这两本书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这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心灵鸡汤。

  书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则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

  不够幸福?总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轻人,一些人或一些事总让你感到不平,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物质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们也总喜欢比较,看见别人的别墅,豪华轿车,名贵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费等,就不能抛开与物质的纠缠,就像“老和尚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一样,许多人也可能一辈子放不下,这天天不是个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达到那个地步,不去听一听心的声音,按照最现实、最真实的想法去行事,去体验真正的快乐。当然我们在努力奋斗,但不能背负一个过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终充满不满、怨恨,满眼都是物质。佛家有句话:“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两者始终无法比较。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这句话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让我明白: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知道什么是“仁义”、“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继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这样自己会变得完善、充实,才会更的完成的各项工作,更的履行职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自己,服务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品味人生,修身养性,愉快工作,无悔一生。

  二○xx年九月十九日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5

  在xxx报告中,增加国人的阅读量,向我们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去学习,增强国人的文明素质的大背景下,我学习了《论语》、《弟子规》、《诗经》《增广贤文》,这些古典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感受。特别是《论语》,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被孔子深深感动,更为他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精髓所折服! 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读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为文明礼仪传播留下流传痕迹。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成长期,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发扬光大,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

  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定要勤学善悟,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孔子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

  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学以致用”。

  二 是要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由己推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是要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

  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6

  有一本书,如山涧清澈的泉水,净化人们的心灵;有一本书,如林间徐徐的清风,抚平人们的贪婪;有一本书,如蓝天上朵朵白云,如浪花里颗颗水滴,质朴无华。

  没错,这部举世无双的经典就是——《论语》

  让我们怎样为人的是它,教会我们处事的也是它;在我们遇到瓶颈时,给予我们方向和帮助的,或许也是它。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作用及影响对中国乃至世界是多么的大。

  可我们大家真正的了解过它吗?

  是的,在科技日趋发达的这个时代,许多人越来越繁忙,崇洋媚外的人也日益增长,当好不容易有休闲娱乐之时,大多数人便也成为了“低头族”。他们的世界仿佛只有那部手机,他们的目光所停留的原因,仿佛只为那那块冰冷的屏幕。他们殊不知书中的美妙,可是甚多啊!

  传统文化的流失,固然是一种沉痛的悲哀!

  当然,既然科技已经越来越发达,《论语》中知识的传播,不只看书这一种方法。收看影视剧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影视剧的播出不仅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了解《论语》。

  但影视剧难边有掺假的现象。比如:为了收视率,不惜篡改历史情节或人物形象等等。这些变动肯定会造成大众对《论语》的看法有较大偏差。

  可也不能一口咬定这种传播方式是不行的,中华的文化渊远流长,几千年的“颗颗宝石”亦不能全部为我们发光发亮,总有那么一些沉淀着。所以说,影视剧难以把握到实质,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这个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潮,现在的人们“看山是山,见水是水”。可待传统文化及《论语》的普及,通过我们的齐心协力,共同改正,修订,共同为这个美丽的祖国贡献。通过我们为这个伟大“工作”的共同努力,将沉淀着宝石都挖掘出,并变得晶莹剔透之时,大家对论语的看法,也将被我们刷新。

  影视剧的质量在于大家,收视率也在于大家,《论语》此经典的正确普及也在于大家。我们每个人就要像《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廉洁正直,才能使中国越来越美丽,

  《论语》的存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它需要流传,不论影视剧的利与弊,最好的方法应是我们主动阅读《论语》,让经典永世不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灿烂!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7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8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转载需注明来源ww。hawod。co)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9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0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1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读《论语》有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情。

  初读《论语》中这句如此简短的话,我认为,这只是孔子当时随口评价一下《关雎》一诗,并没有特别的道理,但再去细细品味、推敲,会发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

  初一升初二期末考试前的一次数学模拟测试,我毫不惊奇地迎接了我的九十七分,认为期末考试时数学一定会挂科。出乎意料的是,考试中的每一道题型,老师讲过,我也做过许多遍。这些题目没有一个触碰到我的盲区,考卷交上后,我高兴地欢呼雀跃,可能会掉线的一科竟成为最有可能拿满分的一科!在考场上我简直坐不下去,满心都是120分,120分!从九十七到满分,这是一个充满着奇迹的进步!巴不得能让每个人都知道我的数学进步史。“乐而淫”的.心情溢满全身。

  成绩公布了,点开查分网址,先查数学!我期待着“120”的出现……什么?112分?我激动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当得知因为计算题而失去八分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灰心地在心中一遍遍地去无济于事地想:我要倘若能再重考一次……得知了如果不失去八分的话,我就离前三十名不远时,“哀而伤”袭满全身……

  今日,我又一次读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开始回想当时自己的作为,感到不能理解当时我为什么要开心、悲哀过度。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怀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尚心态,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情。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2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3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触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跃床而起,舞笔畅言。该书从天地人、心灵、处世之道等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瞬即间涌上了心头。

  感悟之一:幸福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幸福的人们往往认为,幸福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幸福,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己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渐消极。相反面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量,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因此,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生活才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现在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规划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这个人生坐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走到不惑之年时才逐渐表现得淡定从容,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能够感悟四五十岁的境界,能够把生活中的压力变为一种生活的反张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规划才算成功。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14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体会03-07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0-30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04-04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29篇)03-08

读《论语》心得体会通用04-03

读论语心得体会15篇05-10

读论语心得体会(15篇)05-15

读《论语》心得04-03

老师读论语心得体会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