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03 10:46:14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前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136-138.

学前教育论文2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填充着幼儿教师的人力市场。但是从这近年来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幼儿的艺术领域教育教学中发现她们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音乐素养方面,学生欠缺的东西更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素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综合能力

  由于用人单位对幼儿教师的急需,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红火,社会上一些学校争先恐后开办学前教育专业,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以至于用人单位不时反馈现在的幼师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尤其是弹唱技能和音乐素养知识欠缺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学生的底子薄,在入学时对音乐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彻底消化吸收;第二,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不足,入学后对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造成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最终对技巧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三,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音乐素养的相关课程安排较少。目前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强化的是儿歌弹唱的能力,殊不知儿歌弹唱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对歌唱的要求,对钢琴弹奏知识的了解,对声音美的追求,和对手指与肢体的协调能力的配合等等各方面,并不是每周一节声乐课、一节钢琴课就可以解决的。而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综合提升必定可以对她们的弹唱能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一、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知识的综合学科,它并没有一个专业的学术解释,但却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而且音乐素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能力和动力。目前对音乐素养的普遍认识是:音乐素养是一门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创编、音乐赏析和中外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的课程,是我国各个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目前器乐考级开始要求逐步增加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当前,在学习音乐素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老师方面,认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用在乐器演奏教学上,哪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素养?这种想法,容易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现出学生识谱速度慢,识谱错误率高,对音乐内涵不能领会,致使练琴效率变低,学琴周期拉长,压力增大,兴趣消失。在学校方面,如何快速培养一个零基础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学期内达到可以胜任幼儿园儿歌弹唱教学的需要,是培养机构的责任和重中之重,因此,培养机构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技能教学,以便快速的完成培养目标。在家长和学生方面,忽视音乐教育规律,拔苗助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一味要求老师赶进度,赶级别,只为了拿到证书而努力,致使老师只能舍弃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即使考级通过了,或是比赛拿了奖,也只能停留在会弹或唱一、二首曲子,其他什么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学习音乐者极大的不幸,也是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时间上的一种浪费。使得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以及发展缺少动力和创造性。

  二、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一般是一周一节声乐课,两节钢琴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技巧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掌握了弹唱能力,而忽视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支撑,殊不知任何技能技巧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就像大楼的根基一样,只有根基牢固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建造高楼大厦。而幼师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可以看出幼儿音乐艺术的培养目标主要从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进行制定,因此幼师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该仅从弹和唱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而更应该重视音乐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乐理知识、音乐赏析的方法、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的和声结构、音乐的创作编辑等各方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入学的水平层次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和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她们的技能技巧以外,还应该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她们一定的补充,音乐素养的相关课程和知识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课程比例,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可以有更多的可发展性,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尤其是基础乐理知识,儿歌创编、和弦编配以及音乐赏析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技能技巧能力的学习,也才可以更好的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幼儿音乐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学习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学习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歌弹唱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各个理论课程的支撑和铺垫,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钢琴技能课堂是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的。因此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和院系共同努力,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安排以及实践课程训练等全方位的重视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技能和音乐素养课程知识的学习除了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各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应结合幼儿三至六岁的发展特点,重点培养幼师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表现的能力,运用肢体动作、或节奏韵律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测略》[J]北方音乐20xx.10

  [2]杜涓李云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策略探讨——关于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思考》[J]音乐时空20xx.06

  [3]李娜.《浅析幼师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基于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J]大观20xx.11

学前教育论文3

  摘 要:当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基于幼儿这个特殊时期,其独立思想能力较弱,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良好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更多学前教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

  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

  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

  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

  ④提高幼儿记忆力:

  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

  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4、强化巩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检查中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学前教育论文4

  一、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学前教育的准公共品属性。还有学者从学前教育服务属性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合理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学前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品,如丁安睿(20xx)从学前教育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其属性特点。从直接消费上看,幼儿活动场所、玩具数量以及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每增加一名幼儿会使得每个幼儿能享受到的资源数量和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所以学前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间接消费上看,学前教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是由于良好的早期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素质能间接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受益可以由全体社会成员无偿享受。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准公共品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需要ddxx参与供给。2.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经济。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学者们用来论述政府支持学前教育的一个理由。在学前教育领域,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幼儿家长事前不能对园方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全面的比较,而只能在与教师以及园方提供服务的互动过程中获得部分质量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幼儿家长在事后也往往难以对其服务质量进行验证。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学前教育的供给方往往具有信息优势,园方有很强的动力进行虚假宣传,诱导和欺诈幼儿家长,导致其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赵海利,20xx)。崔世泉、袁连生和田志磊(20xx)认为学前教育领域还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完全表现在由于学前教育质量信息往往是不完备的,对于如何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家长和园方一样都缺乏全面的知识;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投资价值很可能缺乏准确的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但家长很短视。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都会导致私人对学前教育投资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承担起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职责,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除此之外,赵海利(20xx)认为在一些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生产过程还存在规模不经济而需要政府介入。因为如果儿童数量很少,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最低要求,市场主导会导致垄断现象从而损害家长和儿童的利益。

  (二)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1.机会公平。从公平的角度阐述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理由的研究也很多。蔡迎旗、冯晓霞(20xx)、赵海利(20xx)基于机会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支持学前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区域间、城乡间、幼儿园间办园条件差异以及教师间的处境殊异等,最后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入园机会。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入园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更是远不如城市孩子;另一方面儿童家庭背景及个人先天差异也会影响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来自社会底层家庭,以及盲、聋、哑、弱或其他有各种身心缺陷的儿童,接受正常教育和特殊补偿教育的机会更加有限。由此,他们认为政府必须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主体,确保教育的起点公平。2.过程公平。除机会公平外,杨晓岚(20xx)、彭云(20xx)还指出学前教育应注重过程公平,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不仅要为每个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根据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有所差别的教育内容和课程,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给予倾斜和补偿。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施以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这些公平上的要求是市场所无法做到的。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承担起促进学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任,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推进和政府层面的经费保障等。3.结果公平。文竹(20xx)进一步从学前教育结果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承担的责任。他认为,除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外,学前教育公平也应包括教育结果和质量公平。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模式、目的和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差别,民办幼儿园可能由于营利性过强而忽视教育质量,农村幼儿园可能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更容易采取“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式,有严重“小学化”倾向。这些都会导致学前教育结果和质量上的不公平,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正确引导。

  二、学前教育筹资责任的划分

  学前教育筹资责任的划分也称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成本的含义及其核算,二是政府与市场各自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三是就政府分担比例而言,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一)学前教育成本的含义及其核算

  学前教育成本及其核算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从这一概念出发,学前教育成本包括因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发生的直接成本和幼儿上学的机会成本。在幼儿上学的机会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赵海利(20xx)认为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是指满足学前教育基本质量条件的必要成本。这样的成本应首先由中央政府确定全国学前教育的最低质量要求,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偏好等确定各自的学前教育最低质量,但不能低于全国最低标准,然后对满足最低质量要求的成本进行核算。在对学前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现有研究大多把学前教育成本分类成具体项目。张咏(20xx)、赵海利(20xx)认为学前教育直接成本可分为经常性成本和基础建设成本,其中经常性成本指幼儿园维持日常运行的成本,又可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公用经费主要包括办公费、水电费、修缮费等;基础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在具体核算成本时,应在这一分类基础上尽量细化。张曾莲(20xx)以当前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成本核算存在的成本项目不完整、离退休人员工资福利是否计入人员成本、公办民办幼儿园具体成本项目存在不一致等问题及原因,指出应明确学前教育成本核算主体和对象、折旧问题、成本计算期、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等,在成本的具体核算过程中还提出了总体核算法和分级核算法。

  (二)政府与市场各自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

  在正确核算学前教育成本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确定政府和市场在学前教育成本中各自应分担的比例。如前所述,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既不能由市场完全提供,也不能由政府包办。关于政府与市场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学者们大都认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政府、个人和社会都应成为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且又以政府和个人为主要分担主体(郑益乐,20xx;董淑超、刘磊,20xx)。而关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从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两个方面展开。杨娟(20xx),董淑超、刘磊(20xx)等认为从学前教育中获得利益的主体都应承担一定的成本,并且获得的利益越多支付的成本就应该越大。因此个人投资收益的大小是确定学前教育收费的重要依据,而确定政府职责大小的关键就在于对学前教育外部收益的判断。但由于学前教育收益具有周期长和隐蔽性的特点,在目前对学前教育个人收益和外部收益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在确定分担比例时更要注重支付能力原则(赵海利,20xx)。虞永平(20xx)考虑到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家长的支付能力,认为将政府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确定在8∶2左右是合理的。鉴于不同家庭的支付能力不同,政府分担的成本不应该一视同仁,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投入应向弱势群体倾斜。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希望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家长收取更高的费用是合理的;对于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家长,免除部分费用也是必要的。朱永新(20xx)从我国学前教育在公平方面的现状与目标的巨大差距出发,认为基于支付能力原则,政府分担的成本比例应更大,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三)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单纯就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筹资责任而言,还有必要弄清这个责任在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划分。学前教育投入应由哪级ddxx承担主要责任,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支出责任的事权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一级。很多学者根据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从体现国家意志、推动学前教育普及、实现教育公平等角度出发,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事权安排重心偏低。周永明,张建萍(20xx)以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例,在探索改革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提出了由县(区)财政、乡(镇)财政、幼儿家庭三方共同分担,并强调了县(区)一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彻底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乡(镇)一级政府举办幼儿教育的疲软局面。柳倩(20xx)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公共投入中的分工发现,总体而言,学前教育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中央政府都承担了相对较多的投入责任。夏双辉(20xx)也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央及省级财政责任严重缺位。要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事权安排重心应适当上移,建立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拨款体制。也有学者认为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不能一概而论。柏檀(20xx)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提出应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不同政府的责任分工。具体来说,对于园所建设经费,在西部地区可以主要由中央政府来负担,中部地区由省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则由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对于人员工资,西部地区可以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负担,中部地区由市、县、乡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东部地区则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承担;对于公用经费开支,西部地区可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中部地区由乡(镇)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则由乡镇级政府完全负责。总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保障责任越应由较高层级的政府来负担。

  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

  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政府怎样提供这部分学前教育成本。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政府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三个方面展开的。因为不同的投入对象会影响政府投入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投入重点会影响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投入方式也会影响政府的供给效率,因此选择合理的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对于在操作层面上明确政府投入政策的总体思路,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象

  就投入对象而言,政府必须选择是将财政经费提供给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学前教育机构,还是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者—幼儿家庭。曾晓东、张丽娟(20xx)认为政府在资助机构还是家庭之间的选择,关键在于两者的相对成本大小。由于学前教育服务的对象年龄较小,生师比要求非常低,对幼儿的看护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政府通过资助机构提供早期保育的成本较高;相反地通过提供家庭补贴带来的母亲从业率下降,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以及潜在的技术创新水平降低等真实成本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本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政府在投入对象选择上并没有统一标准,而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做出选择。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xx)在比较国际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特点时,发现与投入需求方导向相比,投入供给方导向能带来更稳定一致的学前教育质量和更高的学前教育入学率。这是因为投入教育机构可以让政府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投入幼儿家庭往往对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操作都是很耗费的,政府每年要专门审核申请津贴的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也会出现招生数的极大波动。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重点

  明确ddxx投入重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明确投入重点才能确保其达到政府的政策目标。我国目前主要将财政资金投入给学前教育机构,但选择这种投入对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问题(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xx)。目前在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分配的特点是,公办幼儿园享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投入,而民办幼儿园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收取学费维持其发展;城镇幼儿园得到重点资助,农村兴办的幼儿园很少得到财政补助,城乡学前教育投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蔡迎旗、冯晓霞,20xx)。针对这一现状,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任艳花、杨宁(20xx)认为当前财政投入重点投入公办园,很难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和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而民办园作为对公办园供给不足的一种弥补,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供给体制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幼儿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农村的学前教育很少得到财政支持,大多数农村学前教育处于最低端、最简陋、最不规范的状态中,城乡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严重不均。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政府必须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财政支持,从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倾斜和照顾(文然然、王建,20xx)。侯石安、张紫君(20xx)也指出,在社会各方面急剧变革的背景下,如果政府不将投入重心转移到农村,不惠及广大民办园,其财政投资就会逐渐失去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但政府支持民办园并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在信息不完备的市场中,如果不能对学前教育服务进行有效的质量鉴别和监控,就可能诱使民办园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服务质量。因此,还必须要求接受资助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民众监督或者让它们隶属于一个更大的非营利性机构(曾晓东、张丽娟,20xx)。

  (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

  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xx)具体分析了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供给方导向的投入方式和需求方导向的投入方式,前者包括现金投入、税收优惠、实物支助;后者包括家庭津贴、学费减免、税收优惠、幼儿教育券和带薪育儿假。通过比较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的投入方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可以适合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方式,各国对不同投入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其政治、经济、文化和保教体制的特殊性。蔡迎旗、冯晓霞(20xx)则从ddxx投入公办幼儿园的方式入手,分析了传统的按编制拨款并以拨款形式重点投入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的财政投入方式的缺陷,参照国际学前教育市场的通用做法,结合国内各地改革经验,建议性地提出政府可以按编制拨款、设立专项拨款、改拨款为返还利润的投资、解除规制,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等方式对公办幼儿园进行财政投入,以期提高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使用的公平与效率。庞丽娟、夏婧、韩小雨(20xx)则借鉴香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的特点,对制定与完善大陆内地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建立稳定长效投入与灵活专项投入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向家庭发放学前教育券;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资助方式和额度与其质量评价相互联系。

  四、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效果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果是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如前所述,政府出于效率与公平的考虑介入学前教育领域,因而考察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效果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角度看,现有研究大多认为目前的'财政投入是缺乏效率的。张雪(20xx)考察了1998年—20xx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状况,并通过建立一个宏观教育机会模型分析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幼儿入园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公办幼儿园所负责的学前教育领域中,政府承担的比例每提高1%,入园率反而会下降0.296%。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当前财政几乎全部投入给城镇的少数公办园,导致这些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好,最后发展成为豪华型幼儿园,随之收费也越来越高。能够进入此类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处于社会优势阶层的家庭,公共财政所惠及的幼儿越来越少。毫无疑问,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是无效率的,结果只能是浪费了本来就已经很稀缺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资金。田志磊等(20xx)也认为当前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集中投向城市公办园的使用效率远远低于投向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更远远低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补助。王水娟、柏檀(20xx)选择江苏省51个县作为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了当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率。他们根据Pastor的方法确定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与产出指标,最终选择财政补贴作为投入变量,选择在校幼儿数、师生比、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房屋建筑物总值和优质幼儿园占比作为产出变量。研究发现,无论从均值还是有效样本县比重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整体都非常低。以各县的总体效率状况为例,效率得分的均值仅为0.17,达到效率的样本县仅为2个,占有效样本县的比重仅为4%。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评价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否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刘红(20xx)指出20xx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1%,是1980年的三倍多,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说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机会公平。但是,大部分学者通过对财政投入结构和学前教育现状的具体分析,认为当前的财政投入并没有明显促进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办之间的巨大差异。洪秀敏、罗丽(20xx)认为当前重城镇、轻农村的财政投入特点加剧了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状况,集中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农村幼儿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幼儿,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儿童相比。据测算,20xx年城乡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差距已经达到42个百分点,同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分配十分不均,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别,农村更多地采取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很可能使儿童不仅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反而在上学之前便产生厌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农村幼儿的不利处境。除城乡差异外,宋映泉(20xx),田志磊、张雪(20xx)还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间的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投入主体是地方政府,因此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差异巨大,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在经济落后、政府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农村,不少乡镇、甚至一个县内的所有乡镇连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他们根据20xx年各地常住幼儿人口数和在园幼儿数计算发现,浙江和上海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都达到了107%,而西藏和甘肃分别只有10%和35%。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共经费的投入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向公办”的方式,这种投入方式使民办幼儿园无法获得资助,其运营成本主要来自于学杂费,也就是由幼儿家庭来承担。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虽然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民办园由于长期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管,营利性过强而对学前教育质量严重忽略,价高质次已成为大部分民办园的“通病”(张妮妮、张聪,20xx;赵微,20xx)。

  五、总结与评述

  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学前教育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内学者对政府支持学前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在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出于效率与公平的考虑,政府理应介入学前教育领域,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并需要明确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分工。针对当前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效果在效率与公平两方面均不合意的现状,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指出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对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机制等。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在划分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问题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当前政府责任划分不清的现状,但关于具体如何设计各级政府成本分担比例的研究很少,提出的策略也较为笼统,使得实施公平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相关收费政策在现实中难以操作。下一步需要从高位入手、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还需要通过后续的反复论证和改进。第二,对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现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还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要么仅停留在一些口号上而不够深入,要么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找到一个真正适合我国的具体模式。如现有研究都认为政府应当改变当前投入方向,惠及广大民办园,但缺乏对支持民办园发展的具体做法的研究,而具体投入方式、投入后资产的划分等问题对政府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再如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问题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之间在人口密度等问题上的差别也会影响具体的投入方式,应充分考虑我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对政府支持学前教育效果的研究缺乏广泛和精确的数理分析,对于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的建模和实证检验。

学前教育论文5

  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教育是塑造和谐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注重将舞蹈艺术引入学校的教育体制中,而且尤其注重舞蹈艺术在儿童时期发展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西方的舞蹈教育学者创造了许多适用于儿童舞蹈教学的方法。相比之下中国的舞蹈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儿童舞蹈教育体系。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舞蹈界以及教育界的不断关注了。

  一、学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上舞蹈课的时间少。

  相关的舞蹈教育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中上舞蹈课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基本上一周只有两个课时,如果一个学期按17周来计算的话,学生学习舞蹈的课时为34个课时。一学期34个课时对于舞蹈这门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舞蹈课课时的不足一方面会使得学生训练的时间缩短,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缩减,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舞蹈技能不会得到任何提升。

  (二)学生的舞蹈教材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来讲,如果没有教材,那么他们学习的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就没有可参考的学习工具,学习起来会变得相当吃力。当前,在大部分学校中缺乏适合学前教育的舞蹈教材,他们往往采用的是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这就使得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偏离了教学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中舞蹈老师的专业性知识不强。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舞蹈老师基本上是由音乐专业的专职舞蹈老师所担任,这种现象一方面对学校来说是好事,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学校在人事上的编制,但是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专业老师的高要求与学生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有的孩子在上学之前根本没有跳过舞,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舞蹈节目也没有看过,可以说她们的舞蹈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舞蹈的展现很多时候是要依据人体的动作来完成的,舞者的动作是否优美会影响着欣赏者的感受。因此要想学好舞蹈就必须从小抓起,因为那时孩子们的骨骼还没长成,身体比较软,对舞蹈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学习起来会相对容易的多。

  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提出“美舞融合”的教学模式。

  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一方面应注重技能教学,另一方面更应注重美育教学。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老师应把音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美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节律性的肢体动作,从而进一步感受形体之美、力量之美以及神韵之美,最终达到“美舞融合”的效果。

  (二)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舞蹈老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习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的揣摩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学生“要我学”的心理转变为“我要学”的心理,树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树立“身教优先”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舞蹈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舞蹈教学技能,用自身优美的舞蹈形象去感染每个舞蹈学者。众所周知,直观教学是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所以舞蹈老师既要做到“一专”又要做到“多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规范自身的舞蹈动作,提升自身的舞蹈素养。

  (四)构建德育教育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舞蹈教学是以人体的肢体动作为手段的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整个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学生灌输一些思想道德知识有助于之后他们人格的塑造。因为在从事整个舞蹈的行业中,舞者之间会存在相应的竞争,竞争就会有成与败,竞争也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竞争更需要懂得尊重对手,而这些原则都需要从思想道德品质上抓起。

  三、结语。

  当前,我国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更应该要求每一位舞蹈教育者不断的更新舞蹈观念、探索新方法,从而建立起一套与舞蹈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论文6

  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可谓弥足珍贵。创造、主动,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性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其双手、解放其头脑、解放其嘴巴、解放其眼睛、解放其时间、解放其空间”。

  1陶行知幼儿观与现代师幼观相融合

  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幼儿课改的关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每个幼儿进行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和对待幼儿的方式构成了幼儿观,即怎样认识、发现和教育幼儿的一些观点。在对待的方式上,幼儿课改主张的是尊重和赞赏。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对幼儿做出赞赏,并且多观察、多发觉幼儿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这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陶行知先生的优秀思想启发着幼儿园课改。小孩虽小,但是却有着无限的潜力与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2陶行知生活教育观与课改相融合

  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人类生存在地球、社会上,就是在不停的学习,一切都是课程的资源。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宽泛看来,家庭、超市、广场、景区、大自然等等,处处是课堂。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课程资源观应该往多元化发展,除了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在生活中汲取相关的观念结合到教育中去。因此,此次课改在一方面要强调生活,增加实践机会让幼儿参与进去,让孩子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的综合性,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同时,要注意幼儿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此次课改是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社会生活、自身经验的一次整合。

  3“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与新的教学观

  “教、学、做”三合一,指,如何教要根据如何学,如何学要根据如何做。此理论针对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还要留意学。课改中注意,教、学的沟通交流构成了教学,即师生双方的互动、启示与补充构成了教学。课改中强调,教学不是强行灌输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学习的一个闭环过程。因而课改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只是为了结果。

  4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4.1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造的幼儿教育》中说道,平等自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加快转变,塑造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带头推动“六大解放”,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多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特别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些做法,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映在举止上。在引导幼儿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的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多方位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创造教育做好榜样。

  4.2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幼儿身上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好问是引领其探索未知领域的动里,它能打开未知世界的那扇大门。正如陶行知所说:“幼儿很小,其自由仅存在与言论方面,尤其是爱问,其创造力就来源于此、拓展于此。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幼儿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一些提问是他们创造力的外在体现。作为幼儿教师必须重视这类提问,并且耐心的引导他们共同找出正确的解答,带给幼儿成就感,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持续激励学习,这又是一个闭环。

  4.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源于手脑的协同工作。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实践中进行的.。在一开始幼儿的创新思维十分稚嫩,停留在假想阶段,天马行空,而通过一些实操、实践后,才能走向成熟、贴合实际,使创新思维具备最重要的可操作性。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自身的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在本文也讲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再次提出问题,这一闭环的激励机制,也适用于此。增加幼儿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并且使其感到快乐一举两得。因而,教师与幼儿园应尽可能的提供实操的环境和物质材料。

  4.4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时代在发展,根据社会环境特点的不同,教学方式也要不断适应改变,以摸索出适合时下的教育方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借鉴他国的教育方式,研究他国教育历史的改革与变迁,再结合我国特色的国情与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再进行互相讨论,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

  4.5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认识各种交通工具,感受微风拂动、鸟语花香,欣赏田野、花圃、树林等,探索原先不了解的世界。从而培养幼儿的感性知识,增加其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增强发散性思维,为那一点突如其来的灵感增加无限的可能性。

  5园长应是培养儿童创造性坚实的后备资源

  在幼儿园建设之初,必须要考虑到什么氛围、什么环境,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在物资和精神方面,幼儿园和园长应该作为教师的支柱,鼓励并支持教师去引导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在自己摸索时,可能会出现许多弯路,此时便需要园方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做讲座,互相交流,或者委派教师去学习培训。家长的支持是行动的动力,只有和家长的思想在同一线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园方也应适当的组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幼儿不同个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也要学习园丁,从认识,到发现,再施以适当的培养方法,及时发现并除去病害,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将创造教育落实,才能使更多的幼儿富有更多的创造力。

学前教育论文7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与策略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越来越完善,创新钢琴教育教学手段,为更好的发展钢琴教学提供可能。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建议

  钢琴是音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新教材资料、完善教学手段,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钢琴教学水平。

  1调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钢琴是一门技术活,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学过钢琴,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学习钢琴十分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况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设备都不够完善。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练习和巩固,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钢琴基础的学习都是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要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和加强基本功练习,但根据调查显示,教材的使用并没有突出各自的专业特点,对歌曲伴奏、自弹自唱的安排有所欠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应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随着钢琴理论研究领域的不断完善。应选择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探索出多种授课方式,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要合理的选择,科学的应用。

  2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

  成因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琴自主性差,对于钢琴的学习更是零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目标,考试时只针对了考试的曲目进行练习,学习动机并不是对钢琴自身的喜爱,有的甚至连钢琴弹奏的坐姿和手型是错误的。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学期目标不了解,对本专业钢琴学科目标不清楚,学生对课时目标不明确。教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钢琴学习氛围有待加强,教学设别不完善,有时琴房不充足,学习氛围总的来说不是很浓郁,保证不了练琴时间,影响了学琴的效率。课堂教学气氛不佳,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默契,学生实践机会太少,缺乏锻炼,钢琴的弹奏水平和表现力不强,有待师生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钢琴相关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的理论知识十分贫乏,只开设了钢琴基础课程,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低。教材与教学内容方面也存在问题,教师没有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导致出现能弹不能教的问题。

  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采用传统的“一对二”的个别课教学,教学环境封闭,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老师更多的是技巧训练方面的指导,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劳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缺乏思考,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评价的科学性,个别课教学使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学内容不会得到扩展,导致了教师资源的极大浪费;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弊端表现为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又受到时间的限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能听完所有的.同学的回课,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授课方法也存在问题,只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及练习法,应该科学的结合、大胆的创新,需要更多的方法来辅助教学才行。教学反馈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学评价的方式单一,钢琴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忽视了学生自评这一重要环节,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育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充电学习,应学会现代教学工具的运用学习,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现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修养。职后继续教育有待加强,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建议

  钢琴教学中,钢琴是必要的教学设备,应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要保证设施的齐全和维护工作,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默契,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加强公开演奏的训练。重视钢琴学习的基础教学,加强断奏、连奏、非连奏、跳音,老师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告诉学生弹好双音也是弹好和弦的第一步。音阶的种类非常多,应作为技术训练。保证弹出来的乐音音色和音量流畅,要提前做好预备动作,要注意每次转指之后新的音区,需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曲目,尽量保持手位的稳定和手指工作的秩序,处理好分手练习与合手练习,寻找到乐曲的技术难点,专攻这些难点,慢练可以想得更清楚,弹得更准确,分解练习时弹好整体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要把一堂课上得精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当的采取其他方法来配合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采用提问式启发,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自己去查阅]乐曲的参考书,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的选择。

  科学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提问,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演奏能力,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评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新钢琴教材,调整和拓展教学内容,针对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与练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锻炼学生的心里素质和演奏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论文8

  【摘要】报告利用自编问卷,对在中国儿童中心参加“图画书阶梯阅读”和“绘本共读”两个阅读课程的4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学前儿童阅读的基本情况,并从儿童自身的阅读情况以及家长对儿童阅读的关注指导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阅读调查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增加见闻、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开启智慧、丰富底蕴、塑造心灵的重要途径。20xx年,国家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了“坚持少儿优先”的基本原则,认为少儿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育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更会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想象力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儿童一生都受益无穷。

  本报告利用自编问卷,以在中国儿童中心参加“图画书阶梯阅读”和“绘本共读”两个阅读课程的45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分析,了解学前儿童的阅读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儿童阅读引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共收回41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试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59岁,其中男童24人,女童17人;回答问卷的填卷人中,父亲15人,母亲24人,其他2人;填卷人中除去2个缺失值后,平均年龄接近38(38.05)岁;学历以硕士学历为主(48.8%)。具体情况如下:

  1.儿童年龄分布

  被调查儿童总体平均年龄为4.59岁,标准差是0.54。不同班级被调查儿童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

  2.儿童性别分布

  被调查儿童中有男童24人,占58.5%;女童17人,占41.5%。如圖1所示:3.调查对象与儿童的关系分布

  被调查的填卷人以儿童的母亲为主,有24人,占58.5%;儿童的父亲为15人,占36.6%;其他人有2人,占4.9%,均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图2所示:

  为了方便表述,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下面结果陈述中将“填卷人”统一称为“家长”。

  4.家长年龄分布

  回答问卷的填卷人中,除去两名缺失值后,总体平均年龄为38.05岁,标准差是5.69岁。不同班级被试填卷人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

  5.家长学历分布

  填卷人学历以硕士为主,占48.8%(20人):其次是大学本科(含大专),占36.6%(15);博士及博士后的比例为9.8%(4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为4.9%(2人)。如下图所示:

  二、儿童阅读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主要结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在阅读与书写准备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三个目标,分别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通过调查,目前家长较为重视学前儿童的阅读培养,整体对孩子的阅读表现比较满意;高达90%以上的孩子对听讲故事感兴趣;61%的孩子有定期阅读的习惯,家长学历越高,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率越高;87.8%的孩子在之前参加过专业机构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家长认为目前孩子在阅读方面具备的优势在“有阅读兴趣”“注意力较集中”“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专注力不足”“表达反馈较少”“理解能力欠缺”“阅读种类有限(偏爱某一类书)”等。

  2.具体分析

  (1)90.2%的孩子对听讲故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2)24.4%的孩子从1岁以前开始亲子阅读,1~3岁开始亲子共读的孩子和3岁以后开始亲子共读的孩子占比相同,均为36.6%。(3)截止至调查时间,大部分孩子的累计阅读量在50~300本书之间,约占68.8%。阅读开始的时间越早,孩子的累计阅读量越高。

  (4)在各类童书中,故事类书籍最受孩子欢迎,占比90.2%;其次是科普类(56.1%)和认知类(46.3%)。

  (5)从总体情况来看,61%的孩子有定期阅读的习惯。两个班中绘本共读班的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率更高,比例达到70%;而图画书阶梯阅读班的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率为52.4%。家长学历越高,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率越高。(6)在已养成定期阅读习惯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为10~30分钟。

  (7)从进行阅读的时间来看,孩子们最喜欢在睡前进行阅读(100%),其次是在游戏和空闲时间阅读(48.8%)。

  (8)从进行阅读的地点来看,孩子们最喜欢在床上阅读,占比为92.7%;其次是在沙发上阅读,占比为63.4%。

  (9)孩子们的共读陪伴人通常是妈妈(90.2%),其次是爸爸(53.7%),然后是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41.5%)。此外,部分孩子也会和姐姐,或者家里的保姆一起阅读。

  (10)在阅读方式上,家长把书上的文字念给孩子听,这种相对单一的亲子共读形式较为普遍,占到97.6%;其次是孩子自主阅读纸质书,占到39%。

  (11)在一次阅读中,大部分孩子的专注时长为11~30分钟(48.8%),其次是5~10分钟(31.7%)。

  (12)在问卷第17题中,家长对孩子目前的阅读表现按照以下9个维度进行了评分,分数梯度为1~5分。单个维度评分在3分及以上为合格,总评分(满分45分)在27分以下为不合格,27~31分为合格,31~38分为良好,38分及以上为优秀。从单个维度的.评价来看,除去部分缺失值,“反复看自己喜欢的书”这一维度的合格率最高,达到100%;而“经常要求更换新的书籍”这一维度的合格率最低,仅为36.4%。从总分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表现比较满意,优秀率为17.1%,良好率为51.2%,合格率为29.3%,仅有1人不合格。

  (13)87.8%的孩子在入班前参加过专业机构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

  (14)53.7%的家长表示有定期阅读习惯,36.6%的家长没有定期阅读习惯。有定期阅读习惯的家长,孩子的阅读表现评分优秀率较高,不合格率低于没有定期阅读习惯的家长。

  (15)大部分家长受到过专业阅读指导(包括阅读专业指导书籍),占比约为85.4%。

  (16)调查发现,家长首先期望得到的亲子阅读专业指导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其次是“如何提高阅读效能”,第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对“如何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关注度较低。

  (17)阅读后,仅有29.3%的家长明确表示会和孩子开展与书籍有关的延展性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而大部分家长(46.3%)则没有开展此类活动。

  (18)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目前孩子在阅读方面具备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有阅读兴趣”“阅读量较大”“注意力较集中”“记忆力好,能够复述”“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识字量高”等六个方面。其中,“有阅读兴趣”“注意力较集中”“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这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19)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专注力不足”“表达反馈较少”“理解能力欠缺”“阅读种类有限(偏爱某一类书)”等。

  (19)在对孩子参加阅读课程实践的效果预期方面,家长主要期望孩子在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锻炼、专注力的提高等方面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丹萍.多元化需求下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空间功能设计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xx,(09):124.

  [2]李臻,罗瑜.基于学龄前儿童阅读特征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xx,(2):49.

  [3]王璐,张国际.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阅读推广思考[J].中国出版,20xx,(23):54.

学前教育论文9

  转眼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首这两年半,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篇论文的完成可以说是对我这两年半学习的一个总结,不仅凝聚着我个人心血,还离不幵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崔惠民教授。从开题到论文完成,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崔惠民导师多次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的指点、细致的批阅,敦促我完成论文。在这两年半的`求学过程中,导师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品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真谛。

  同时,我还要感谢周伟副教授和邹琪副教授。感谢两位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提供一些我需要的资料并不断给予我意见,使我能够完善我的论文。感谢开题时郭永芳教授和方军教授对我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这些都为我后面写好毕业论文做了好的铺垫。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王秀芳,陈爱华,陈琼子,在我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温暖和鼓励,你们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最后,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家人、朋友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前教育论文10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民族职业院校来讲,应该发挥教学优势,从提高教师素质、丰富课程教材内容、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本课题结合对1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研究,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质量进行了探讨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我国以培养学前教育为主的一些高等学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积极构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素质。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尽人意。一方面专业理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据对10所中等院校进行相应的调查,有7所院校的近六成的专业技能课(如美术、音乐、舞蹈)教师没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尤其是缺乏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近4成的老师对学前教育领域和幼儿园工作内容不熟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过分关注学生艺术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对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要求教学缺乏针对性。我认为要建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质量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专业教师岗前培训机制。特别是针对目前的一些转行教师,一定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机制。

  比如,为这些老师提供相应的短程学科学习,并由组织方进行相应的考核,只有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可以进入教学岗位;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必须通过自学考试或者校本培训补修相关课程,成绩合格后再进入教学岗位。

  其次,要建立教师顶岗实习制度。我们职业教育大都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师只有自己所教专业的岗位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也才能教出符合社会需要和岗位要求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应覆盖所有的教学人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水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职业学校,就要积极引领教师强化标准意识,进而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二、积极构建以课程改革和教材配套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体系

  目前,我们许多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主要沿袭师范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创新意识不强,我们在对10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近10年都没有对课程有大的改进,有的只是相应的改进了部分内容,而对教学体系没有相应的修改。

  时代性不强,与现实社会的需要脱节严重。应下大力气,抓紧建立一套以课程改革和教材配套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体系。

  一是要尽快设计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设计中要大量增加实践实习类课程,建立一系列的实践类课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

  二是要做好专业课程的编写。我们知道,专业课程的载体和抓手是有一部好的高等教育教材。作业中职校教师来讲,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尤其是结合实践工作,积极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相适应的课程。

  三、积极构建以多维度评价为考核内容的教学质量体系

  我们在对1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自己专门的体系,有7所院校的评价体系与普通教育差别不大,主要采用试卷评价的单一评价方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测量维度多样、校内校外接轨的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体系应将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能力评价相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特色之一即“以赛促学”,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包括传统的试卷考试,还更应该将各类竞赛活动的成绩也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仅重视最终的学习结果,还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评价体系更科学。

  三是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参与主体要广泛,不仅仅是老师或是学生一方评价,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既有老师又有学生参与的评价体系。

  四是学校评价与幼儿园评价相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保育员、育婴师和幼儿园教师,见习实习是每个学生必经的学习阶段,幼儿园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岗位能力测查的结果,因此评价体系不仅要包括校内的各种评价,更要将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

  综上,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师、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达成预想的目标。

学前教育论文11

  近年来,手风琴因自身音色优美、便于携带等诸多优势,受到学前教育的青睐,并且对以钢琴为主要乐器的幼儿园课堂音乐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在当前幼儿音乐教学中,手风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审美能力,推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在推进手风琴教学中,我们也在实践中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手风琴姿势的规范性、对风箱的控制以及对手风琴背后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等,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进行策略思考。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增加手风琴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成分,符合新课程发展理念。随着手风琴在学前教育中逐渐推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于手风琴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也在加强,以期推进手风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实践发展,并且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幼儿手风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策略性思考。

  一、学前教育中的手风琴教学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着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尽管手风琴是一种西方键盘乐器,但起源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笙”,因此在构成与演奏上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内在的契合,利用这种契合能够很好的培养我国学生的乐感,提升学前教育品质;其次,在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钢琴,然而钢琴操作复杂,多是由教师操作完成,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歌唱与简单的动作等,在乐器实践方面较为空白。且钢琴的配备受到学校物质基础的限制。而手风琴较钢琴操作简单,幼儿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并且具有音色优美的特点;最后,手风琴的质量从8贝斯到120贝斯不等,中间划分为十个种类,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对于幼儿学习相对安全。

  尽管当前许多学校采取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定的问题,引起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改正,不仅影响到学前教学质量,更会对日后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笔者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手风琴基础把握不准确

  在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幼儿教师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组织上,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反而有所忽视。一方面,在手风琴演奏姿势方面把握不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教师因为学生较多难以逐一纠正,也有因为教师从观念上认为幼儿的音乐学习侧重于普及而非学习。事实上,尽管幼儿手风琴学习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乐感、欣赏能力,普及相关知识,但要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手风琴的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很难得到纠正,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是对风箱的操作不规范,风箱作为手风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风琴演奏中承担着控制音色、音量等作用。准确操作风箱,是手风琴演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学前教育中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很难进行准确的手风琴风箱操作,在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幼儿手风琴学习的障碍,并且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手风琴的欣赏。

  (二)手风琴学习中文化素质的障碍

  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足。幼儿园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在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受到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上,学生很难形成理解。除此之外,幼儿园学生对于手风琴的文化与历史内涵理解不足,手风琴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对手风琴艺术的理解,受到文化的熏陶,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手风琴学习中的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对学前教育中手风琴教学开展的策略性思考

  (一)在教学中规范手风琴学习动作

  前文已述在当前学前手风琴教育中,学生存在基本动作、风箱操作的不规范行为,为学生日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基本动作,并且进行细心地纠正,以达到学习的专业化。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要到位,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具有着专业技能,但在手风琴等专项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在日常培训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尽管学前教育中无需对乐理知识等有严苛的要求,但对手风琴基本姿势、基本操作等需要有严格的训练与规范。

  (二)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主要意义在于推进学的音乐学习实践参与、打破以往教师讲解灌输为主导的音乐课堂,打破以往学生对乐器操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艺术修养。然而考虑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趣味性,将手风琴学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内容有效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将手风琴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到游戏等形式中。

  (三)手风琴教学方式的探索

  手风琴教学与钢琴教学有着很大区别,由于手风琴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操作性更强,这是手风琴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事实上,教师可以将手钢琴教学中常见的奥尔夫体系引入到手风琴中,将音乐、舞蹈、诗歌等形式进行充分的柔和,增强音乐学习的综合性。也可以促使手风琴与钢琴的融合。

  (四)在教学中补充音乐知识

  手风琴对于幼儿而言是陌生的乐器,在刚开始接触时有好奇也有陌生。教师在手风琴教学中不仅是要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更要让学生认识手风琴。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简单的手风琴历史知识,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与手风琴的逸闻趣事,既增强课堂教学魅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达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手风琴作为学前教育的常见乐器,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手风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非常明显,看似与整体无伤,但不加以改正,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手风琴教学时要加强对细节的关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在开展手风琴教学中要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完善,增强对教师与教学的方向性指导。

学前教育论文12

  【摘要】在我国,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进入幼儿园,失去受教育和融入社会的机会,影响了残疾儿童的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对残疾儿童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使残疾儿童与一般儿童一样得到全面发展,开发潜能,为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残疾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xx-3089(20xx)06-0015-02

  一、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在普通幼儿园进行学习的教育形式,通过统一的系统管理,将不同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促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接受教育,使残疾儿童可以顺利入学。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包括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模式[1]。在具体的实施中,一直缺乏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大部分接收了残疾儿童的幼儿园都停留在随班就读上。

  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相关部门要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仍然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步伐,保证充足的财政支持,鼓励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入学。建立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制度,保证残疾儿童在学前入园时,可以及早接受干预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具体的法律规范,保证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有效推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宣传部门也要宣传残疾儿童入园的积极影响,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也要相互协调合作,建立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团队,帮助残疾儿童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高校可以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

  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将学前融合教育和特殊儿童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相关内容,使相关专业大学生了解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基础技能,有助于今后融合教育的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幼教工作者,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培训是加快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师范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幼儿园也要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机会,也可以加强对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的培训,解决学前融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2]。

  (三)幼儿园要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接纳残疾儿童入园,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参与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培训,借鉴先进教育经验,提高幼儿园对残疾儿童的接受度,提高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时,要积极争取专业人士的帮助,为残疾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实施多样性的学前融合教育方式,培养出适合我国环境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推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幼儿园也可以与专项康复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康复治疗方法,将专业人士请进幼儿园,使残疾儿童接受治疗和教育,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育、教育和治疗并举,实现残疾儿童的良好全面发展。

  (四)相关各方要共同协作,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建立相关教育平台,使幼儿园得到专业的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和推廣[3]。

  (五)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

  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改变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就要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正确观念,使得残疾儿童可以在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部分残疾儿童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发育迟缓的现象,幼儿园管理者要打破偏见,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肯定学前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疑虑,树立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念。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中,残疾儿童仍然处于较为封闭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影响了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步伐。学前融合教育是实现残疾儿童良好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推广学前融合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打破旧观念,师范院校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广和发展,促进残疾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早日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任全力.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速读旬刊,20xx(6).

  [2]游海鑫.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成功:中下,20xx(2):26.

  [3]陈晓.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现状与展望——以云南省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xx(5):18-20.

学前教育论文13

  时光飞逝,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忙碌之后,我深深体会到写论文时的宁静和思考。回顾我三年的学校生活,我对那些指引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充满了感激之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郑明教授,从题目确定到最后一篇论文撰写,他为论文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从郑先生的关心、爱和认真的教学中获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她启发了像春风这样的人。作为一个老人,关心是非常受感激的。我很高兴向郑老师学习。在此,我谨向郑先生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王东兰、谢秀莲、孙爱琴和黄邵云。你为我的学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钦佩你堪称楷模的态度,也钦佩你严谨的研究态度。我还要感谢甘肃省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邓相平老师,感谢他在我论文的`前期对我收集数据的巨大帮助。

  此外,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日以继夜地相处,取得了共同的进步。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同学的友谊。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西北师范大学,我已经学习了三年。我的母校给了我一个广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我的父母需要特别的感谢。

  我父母养育我的好意没有得到回报。十多年来,他们是我上学路上的坚强后盾。当我面临人生选择的困惑时,他们帮助我解决我的问题。他们无私的爱和对我的关心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我祝愿你们所有人都过上安全幸福的生活,感谢那些教育过我、帮助过我、爱过我的老师和朋友。

学前教育论文14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当先的时候,知识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巨大,而幼儿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根本,意义重大。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实际谈谈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可以说本次研究是一次观点和行为的创新,我会好好地珍惜。

  现在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都将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首选途径。在我国有科教兴国的大背景,国家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个学段培养的综合,幼儿教育担负着启蒙的重要责任,备受关注。在综合研究了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现,在幼儿时期重视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意义非凡。

  1情感开发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事项,这种方式的教育有别于通常情况下的教育,也不单单是简单的叠加新内容和动手操作,而是将情感投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在情感的指引下探究问题,发现答案的过程,能够使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会学习的长远意义。概括来说,情感开发追求的是有利于幼儿终身教育的大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实施的教育能否让幼儿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品质,对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要想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要关注幼儿内在的动机与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

  幼儿都有着天真、活泼、可爱的共性特征,同时在智力、思维、性格上有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幼儿能够在活动中,通过与事物或者伙伴的相互作用,获得真实地体验才能对行为的意义有较好的理解,然后通过结果获得反思,进而对原有的认识与行为进行一定的调整。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想方设法地创设、提供丰富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借助反思的过程来对行为的意义进行理解,然后指导幼儿通过正确的行为方式获得愉快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良好品质。

  1.2自信心和独立感

  情感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尝试教育,目前,情感态度的教育已经被纳入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和积极学习的态度,才能让幼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动机。在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教育中热爱自然等目标的教育,同时还要重注教育幼儿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要引导幼儿去接纳别人的观点,要能够看到其他人的探究与发现,这也是进行幼儿情感态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3关爱他人

  通过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要让幼儿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的情感与态度,并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家庭、集体以及周围一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体来说:(1)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让幼儿可以对别人的情感、需要进行观察、注意,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意识到这些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做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教育。(2)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要让幼儿能感知别人的情感、需求,并能通过表情、语言、行为等与式表示同情或提供帮助;(3)通过情感态度教育能够让幼儿对利益冲突的处理有一个全面的协调能力。如果出现个人利益冲突于他人利益时,幼儿能够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并把他人的利益做优先处理。教师要根据幼儿情感态度的实际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的效率。

  2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

  “探究、发现、学习”是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教育策略的巧妙运用,能够达到一些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鼓励幼儿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幼儿的行为与思想方式的不成熟,经常会出现说错话,办错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是好呢?教师要给幼儿出现错误的权利,这种错误也是其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那些成人觉得错误的行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或许是合理的,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错误有良好的处理方式,允许幼儿犯错,理解幼儿的错事。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对那些表面看是失败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2.2选择恰当的教育材料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材料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刺激物来启发幼儿,同时也可能继续将其作为认识周围世界的良好媒体或可靠手段。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看世界的操作。要开动脑筋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科学试验,要努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使得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有新发现,在发现中实现学习。

  2.3家长和教师有效合作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日益得到广大家长的注意,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对学校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就更加注重家长和老师的有效合作,应该说,完成幼儿学前教育的不单单是幼儿教师,而是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合力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幼儿发展的内容包括幼儿在一切环境下的成长,不仅仅指的是在幼儿园里的教育与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得到良好的沟通和契合,幼儿的成长才会更健康、快乐。

  3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开发不仅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同时,幼儿开发教育的主要策略也受到关注。人的情感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重视情感教育是理所应当的。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可以称为是桂冠明珠,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同时,对于幼儿的成长成才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相信,在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对幼儿的情感投入将越加增多,幼儿也会受到更多的关爱,成为思想积极,素质优良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梅崇铁.挖掘乡土体育资源培育幼儿健康体格--浅谈学前教育本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观察(中旬),20xx(10):18-19.

  [2]辛志宏.浅谈舞蹈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关爱明天,20xx(2):40-40,41.

学前教育论文15

  摘要:在参与高职学前教育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吃透理论,我们还需要亲身参与实践探究。进而对于我们的工作空间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就我们即将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而言,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认知习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资源、条件。而就我们面对教育教学实践而言,我们不仅仅是在和“小”孩子打交道,我们还是在和一个个的“家庭”打交道。因此,书本上的知识、案例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价值,但是,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感知能力进行积极地研读。如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配备越来越均衡,随着人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科学化,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农村学前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不过,通过我们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质量”的提升速度没有追上其“数量”的提升速度,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理性的对其进行解读,进而对于我们的就职计划进行调整。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作为高职学前教育学习者,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做到“精耕细作”,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实践领域进行一次次的“游牧”,进而让自己的“知识”、“见识”能够不断地变得成熟。基于此,笔者建议,我们要不断地参与信息的共享,我们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技能,我们要不断地参与调查,进行一次次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前教育大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对于自己的工作空间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估。如就当前的教育大环境而言,农村与城镇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教育预期也越来越接近。但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还是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作为即将入职的专业教育者,笔者建议,我们要注意变换视角,进行专业探究,进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入职”的第一步。

  一、问题分析

  1、“小”。通过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平台普遍存在着“小”的特点。其人口集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期望值,但是,其办学条件往往底子很薄。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成本”不足这一问题。再加上缺少科学化的规划,因此在设施、设备上往往还会出现各种隐患。此时,它引发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基于此,这类幼儿园最需要整改的问题其实是安全、保洁、消毒等问题。

  2、“弱”。这里笔者所说的弱,也包含着很多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薄、弱”。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离开高职学校之后,愿意进入农村参与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并不多,而现有的农村幼教人员本身又流失问题严重。再有是待遇“薄、弱”。通过观察农村学前教育者的工作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不仅仅是待遇不高,他们的`发展机会也小。

  3、“少”。这里笔者所说的少,指的是得到的支持少。如就家长方面而言,很多幼儿的家长能够做到“溺爱孩子”,但是却没有科学化的认知能力。他们对于好幼儿教育者的定位就是能够让孩子多认字的教育者。认为花钱让孩子上了好几年的幼儿园,却没有学到知识,让孩子怪累的,还不如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在家里放养,反正年龄到了就能直接上小学。再有,有的家长对于好幼儿园的定位,就是可以让孩子安安全全玩儿的场所,最好是能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这些错误认知必然会对农村幼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4、“偏”。幼儿教育是一种纯基础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启蒙教育。但是,观察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科学化的理论,在进入实践空间之后往往接受度极低。人们并不在乎相关的心理教育、身体养成。此时的学前教育难免会变得小学化、功利化。当然,在我们进入这样的工作空间之后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法分析

  1、加强安全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笔者认为,“安全第一”。只有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入园环境,孩子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积极地参与各种互动。此时我们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敞开心扉”。在前面笔者已经说过,农村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在很多方面都有问题,不仅仅是资金不足、设施配备不全,安全隐患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幼儿教育者开展相关的工作时,要注意付出爱心、耐心。不仅仅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还需要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进而能够“安心教学”。

  2、脱离“小学化”的影响。在农村学前教育中,这一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不仅仅要科学化的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守住我们的“初心”,我们还需要分享的教育理念。进而构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促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在每一次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每一次和家长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施加教育影响,进而通过层层迭代,改变农村教育环境,实现教学相长。再有,我们还需要打造校园文化,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空间的教育效能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家长进入校园的过程中会生成不一样的感受。

  3、吸引“新教師”进入校园。毫无疑问,师资队伍的水平可以直接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农村学前教育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专职”的教育者。因此,为了解决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问题,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扩大幼儿教师的招聘力度。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给他们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综上所述,作为即将入职的学前教育者,笔者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比书本上的相关案例更具备立体感。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认认真真的学习专业理论,我们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观察我们的就业环境,进而不断地累加我们的知识与见识,进而让我们成为该行业的新生力量,进而让学前教育空间变得越来越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义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xx年01期.

  [2]李少梅;黄怡冰;康康;张玉;殷鹏霞;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06期.

  [3]夏婧;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07期.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7-20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论文精选15篇11-04

学前教育论文(15篇)11-03

学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11-13

学前教育论文(合集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