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评语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时间:2022-12-14 11:00:45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评语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评语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评语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评语》阅读及参考答案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

  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

  ”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

  “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

  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

  “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

  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

  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

  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

  也多了些期待。

  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

  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

  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

  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6分)

  (1)小学三年级时,___;

  (2)十多年后,___。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句式:

  该句反映了我当时和心理。

  (3分)

  3.第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

  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4分)

  4.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5.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

  一学期后,我才得知是误读。

  (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

  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提示】本题间接考查了描写方法,能答出“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即可。

  4.B

  5.【提示】本题考查“标题的好处或作用”,同时两个题目加以比较即可。

  从结构上看:“评语”这个题目作为文章线索,贯穿了“小学时老师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前一部分。

  “评语”这个题目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角度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

  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我”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

  中引以为戒,其中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相关阅读】

  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注重了同学生学习经验的拉近,编排大量开放性和弹性较大的内容,直接把触角引向课外。

  1、用活教材、用足教材,做好课内与生活的联接。

  ①语文学习是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师点拨引导也至关重要。而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若循规蹈矩地一直往下教,未必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将《背影》《永久的悔》放在一块阅读,比较两篇的异同,让学生总结学习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方法,从全篇中学选材、构思、立意,从精彩重点语段中学习遣词造句,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教材发掘到此后,教师应有感而发,有意识地把教材引向家庭生活,结合两篇文章主题,引导发问:“你们的父母是如何爱你们的?”学生们很不以为然,似乎认为父爱应该如此,也体会不出父母深爱自己的事情。接着尝试着挖掘他们的家庭资源:“你每天出门,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雨天有过父母送伞的经历吗?吃饭时你的饭菜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打开了感情的闸门,有着说不完的体验。这样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既提高了鉴赏作品的能力,也受到了感情的熏陶。

  ②根据新教材完全贯彻新课程的特点,以“引言”部分及课后思考与练习为主阵地,加强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引导,具体表现如下:

  “除了读有字的书之外,大家还应该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八年级上、下册也有这样的语句:“在思考题、写作题,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中,你的语文学习更贴近了,你的视野变宽了,你正在登上一个新的学习台阶”读到编者的话,我们感受到课本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点燃生活体验的火把,人间万象,人生感悟都可以尽收语文教学视野。在教材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很多题可以使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课文《小巷深外》(七年级上册)后有一道这样的题:回忆与父母或其他长辈相处的两个细节,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并谈谈你的感受。课文《桥梁远景图》(七年级下册)后有两道题:⑴本文是作者于1979年写的,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⑵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总结:像这些思考与练习题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其指向课外的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即巩固提高了课堂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小升初阅读理解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评语阅读理解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评语阅读理解及答案10-05

理解作文评语11-25

评语阅读10-05

评语 阅读10-04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10-05

怎样学好语文阅读理解10-05

寻人启事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3-22

对老师评语的理解10-05

评语阅读及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