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环境描写的作用

时间:2021-07-31 11:21:1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们在语文考试中,经常会问小说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答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欢迎阅读!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

  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

  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2 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 烘托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写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4 推动故事情节

  《林教头风雪册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

  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见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紧草场被压倒,林冲到庙中御寒,才用巨大后门,才听到仇人的谈话。

  这里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5 暗示社会环境

  《荷花淀》中关于荷花淀正午风光的描写,那荷叶像铜墙铁壁,那粉色荷花箭是哨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场战斗即将开始。

  6 深化主题

  《骆驼祥子》中,为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极力写了暴雨烈日。

  日烈到人们不能忍受,祥子还得拉车,暴雨人们不能行走,祥子还得拉车。

  通过这些描写,展现祥子吃苦耐劳,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的主题。

  小说中环境描写风姿各异,绝非以上几方面所能言尽。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环境描写,从而全面理解作品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环境描写的作用 2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其中,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

  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时有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吴老太爷向前看。

  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

  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与纽约一样,,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上海在他看来满街是“怪兽”。

  又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

  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

  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凄冷的气氛。

  例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西游记》选段)孙悟空离开了乌鸡国,夜住晓行,将半月有余。

  忽又见一座山,真个是摩天碍日。

  接着有一段景物描写:

  “高不高,顶上结青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

  山前常见骨都都白云,圪腾腾黑雾。

  红梅翠竹,绿柏如松。

  山后又千万丈挟魂台,台后有古古怪怪藏魔洞。

  ……”险山恶水、白云黑雾、挟魂台、藏魔洞等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渲染了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

  接下来作者将这奇境与奇人、奇事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所有这些,都笼罩在这借助于环境描写渲染出来的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

  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