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心理障碍的表现

时间:2022-11-17 10:40:29 盛林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1

  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如情绪低落,眼下垂,语声低,话少;食欲差,消瘦,性欲低下,月经不调或停经;

  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

  焦虑:是一种朦胧预感,感到不幸及危险即将来临,将降在自己或家人头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称为焦虑。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紧张,害怕;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担心,忧虑。

  其躯体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出汗,四肢震颤,烦躁,小动作增多,尿频,坐卧不安。

  以后,还可以发展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如腹泻。

  此外还伴有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犹豫不决、易受激惹、无效多余动作增多等。

  精神紧张:内心烦躁及心理紧张,肌肉紧张。

  恐惧及愤怒:均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恐惧是由于自身安全及个人价值、信念受到明显威胁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人们受到重大挫折时而产生忿恨、气恼、敌意的情绪,同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对未来预期焦虑,有回避。

  失眠占97%,入睡困难,晚间易醒,早醒,噩梦;少数人嗜睡。

  神经衰弱综合症 无力,易疲劳,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2

  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 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强调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做疾病看待。

  此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轻社会的歧视。

  何谓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

  当然,这里的“行为”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动作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

  其所以采用“可观察的”这种字眼,是为了使心理或行为的研究成为客观的科学研究。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可概括为:

  1、心理机能失调:指认知情感或者行为机能的损坏。

  2、 个人的`痛苦:该病症给个人造成痛苦(不完全如狂躁状态)。

  3、非典型的或者非文化所预期的:不是该地区文化行为典型的特点。

  心理障碍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

  它既可以包括轻微的心理问题,例如,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为遭受挫折

  后的沮丧、亲人死亡后的悲伤、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烦恼、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

  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

  也包括比较严重的心理活动紊乱,例如,由各种躯体疾病和各种物质(成瘾物质、某些药物或毒物)引起的继发性精神障碍,

  以及尚不知道的原因原发性精神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

  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都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3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可概括为:

  ①心理机能失调指认知情感或者行为机能的损坏。

  ②个人的痛苦该病症给个人造成痛苦。

  ③非典型的或者非文化所预期的不是该地区文化行为典型的特点。

  临床表现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

  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

  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

  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

  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

  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

  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

  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

  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包括中毒性精神病、感染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脑血管

  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

  如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

  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

  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等。

  检查

  1.比较

  个体自己可以感到不同于以往,如体验到情绪低落、不高兴或压抑,并且感到痛苦,因而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或者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观察到患者的行为不同于以往,亦可以认为是异常。

  2.心理活动性质的改变

  如果观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质的改变,如出现幻觉、妄想、明显的语言紊乱或行为异常,则提示是心理障碍。

  3.社会适应障碍

  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

  如果个体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则反映他的心理活动可能异常。

  但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时间、地点、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故社会适应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这都被视为“异常”。

  因此,确定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要看其偏离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

  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再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

  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

  人们已经设计出不同的心理测量技术测定不同的心理特征。

  根据某一个体的测量结果与正常人群测量结果的比对可以区分出正常、异常胡临界状态,如智商:低于70定为异常。

  70~90定为临界状态。

  90以上为正常。

  另外,临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的,其结果可以供临床参考。

  5.症状与病因学标准

  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时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来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净胜疾病。

  如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可依是否存在某种药物作为判断依据。

  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正确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常有困难,其原因有四:

  1.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个体的言语和行为推测他的心理活动过程。

  2.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如环境、人际和社会文化关系等的影响,而言语和行为亦是如此。

  3.心理活动的个体差异很大。

  4.正常的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明显的分界。

  因此,仅有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异常还不能肯定就是心理障碍。

  诊断心理障碍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个体自己感到痛苦或者明显影响其社会交往或职业功能。

  治疗

  1.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

  2.遵循科学的治疗规律。

  3.选择合适的心理医生。

  4.寻求专业的药物治疗。

  预防

  1.培养兴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2.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

  3.增强自信,多将想法付诸行动。

  4.稳定心态,坦然面对困难。

  5.知足常乐,不要追求完美。

  6.加强修养,避免劣性刺激。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4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压力不断的增加,这样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要保持正常的心理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有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障碍等病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权威数据给我们说明的有哪些情感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1.7‰ ,神经症等轻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35.2‰;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的情绪、人格或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0%以上。在对60岁及以上人口的调查中,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1.48‰。其中脑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8.79‰,精神分裂症7.67‰,脑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为1.99‰,神经症患病率为41.25‰。

  情感心理障碍常常的表现:

  1、躁狂情感

  情绪高涨兴奋,或拨好动,动作增多,有莫名其妙的欣慰感易发展为“躁狂性精神病”

  2、冷漠情感

  情绪冷漠消沉,对外界和自身情况莫不关心,常有苦闷,悲哀,哭泣的表现

  3、幼稚情感

  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时间年龄,呈现情绪幼稚的模式

  4、反常情感

  情绪情感两极化明显,不协调

  从上面这些内容中我们知道常见的情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常常的一些症状,从这些症状中我们得知发生了情感心理障碍后会对患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社会能力,一般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都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疾病!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才有效?

  一、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走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二、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三、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

  四、孩子运动可增强智力和体质

  专家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机体健康发育,而且能较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这已成为共识;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1.步行训练不可轻视? “走路”对幼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路是典型的全身运动。人体有639块肌肉,步行时有400块肌肉得到锻炼。肌肉的运动总是一张一弛节奏感很强,而步行正好是满足这种节奏感的运动。

  标准的步行方式是,一方肌肉在活动时,另一方则在休息,活动与休息相互交替,互不浪费,它同时可以反向调整时间与位置,能使头脑活动顺畅。

  2.幼儿跳绳能健脑?跳绳对活跃脑神经很有作用。人在跳绳时,身体以下肢弹跳和后蹬动作为主,手臂摆动,腰随上下肢的活动而扭动,腹部肌群配合提腿。跳绳时呼吸加深,手握绳头不断地甩动又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产生作用,进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幼儿的脑细胞正处在发育阶段,只要科学地掌握孩子跳绳的活动量,就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孩子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幼儿的协调性。

  脚是人体之根,六条经脉在这里交错汇集。跳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舒畅,行走有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起通经活络、健脑的作用。

  3.骑自行车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可以给三岁的孩子准备三轮自行车,这种车的重心较低,不容易倒,幼儿很快就会掌握骑车的要点。幼儿发现自己能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会增加自信心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

  此外,游泳、爬山也是幼儿很好的体育项目。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对疾病的抵抗力。爬山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形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性格。

  体育活动对人是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热爱体育活动,必须让他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身体状况、体育特长的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如果不进行训练,这种遗传的潜能也是开发不出来的'。相反不具备遗传优势的孩子,如果在幼儿期得到适当的训练,往往会展示超水准的技能。

  实验表明,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很快就能学会游泳,刚刚学步的幼儿很容易学会溜冰。有一位美国人很喜欢高尔夫球,让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学习打高尔夫球,长子九岁、次子七岁开始学。八年后,弟弟能打七杆,而哥哥却只能打九杆,他们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长子的身体素质很好,并且其他体育项目的成绩都比弟弟好。后来父亲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学习打高尔夫球的年龄,弟弟比哥哥早两年。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早一点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五、消费者常有哪些心理

  此种心理在消费者中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购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类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而对外表则不十分挑剔,只要实用也就满足了

  2、求新心理

  这是消费者在某种广告舆论和某种宣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逆反心理,它也代表了一种消费心理。由于社会进步,风俗习惯变化,“赶时髦”不仅适应青年人,而且儿童、成年人也都具有这种心态

  3、求利心理

  这是消费者购物时追求价廉并以此获得更实际的消费心理,持这种心理的消费者,往往对那些“大减价”、“大放血”、“全市最低价”的商品十分感兴趣

  4、求名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目的是为炫耀自己,十分追求商品的牌子,要求名牌货、款式新、进口原装高档商品。通过购买商品,以达到表现自己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气质。所以这类消费者极少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

  5、从众心理

  这类消费者在购物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购物行为心态。看到别人家有彩电、冰箱、录像机等,也千方百计凑钱去买;看见别人穿了一套服饰,大家七嘴八舌评价如何好,他也去买一套。这类消费者往往有一种盲目心理

  6、求美心理

  这是一种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

  研究表明:身与心相互影响

  某天早上醒来,你觉得喉咙痛、头有点昏、四肢无力,你猜想自己感冒了。你去诊所看医生,医生证实你被病毒感染了。你也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唯有你被感染?为什么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期末考前感冒?

  长久以来,我们认为生理疾病是肇因于病原体入侵体内,治疗疾病的主要工作就是消灭病原体。这种观点我们称为生物医疗模式(。随著对疾病的瞭解,人们逐渐瞭解心理与社会因素也是致病的因子,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上,他们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健康心理学乃因应而崛起。健康心理学的对疾病的看法采取所谓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对病因的瞭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健康维护必须同时考虑心理、社会与生物性因素。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5

  一、多动症

  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注意力都不集中,经常做些小动作,情绪起伏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时,突如其来的出现恐惧状态。主要表现在自信不足,过分敏感,饮食差,容易哭闹。

  三、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出现肌肉的快速痉挛现象。同时,性格表现紧张、自卑等。

  四、攻击症

  有这类症状的孩子经常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捉弄、讽刺别人,对美好的事物不知道珍惜,喜欢打架。

  五、失眠症

  有失眠症的孩子入睡困难,睡前胡思乱想,睡中容易惊醒,有时会梦游,天亮后什么也不记得,睡眠质量很差,白天精力不足,影响生活学习。

  六、恐惧症

  有恐惧症的'孩子对一些事物或场景莫名的产生害怕的心理,想赶快离开。有时遇到打雷、闪电等表现的很紧张、害怕等。

  七、贪婪症

  贪婪就是对一切都不满足,极端自私,甚至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不会为别人考虑。

  八、懦弱症

  有这种症状的儿童遇事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低,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甚至受到伤害时也不会自我保护。

  九、嫉妒症

  有嫉妒症的孩子很难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看到别人成绩好,自己没成功的事别人成功了会心理不平衡,甚至会说别人的坏话等。

  十、性过敏症

  这类儿童容易被原始的性欲左右,有时甚至会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性中,或者不敢同异性交往,捉弄异性等,甚至会强行发生性行为。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6

  理偏异若得不到及时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

  1、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2、抽动症。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部分经常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快速肌肉痉挛现象,而在性格上则表现为紧张、胆怯、自卑。

  3、焦虑症。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4、恐怖症。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5、失眠症。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攻击症。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

  7、嫉妒症。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难以容忍,看到他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常常诋毁别人。

  8、贪婪症。极端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物质占有欲望强烈,根本不管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9、懦弱症。心理水平低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遇事缺乏主见,甚至受到他人欺负也不会自卫。

  10、性过敏症。常被原始的性欲所左右,沉缅于性幻想之中,要么不敢与异性交往,要么无端袭击、戏弄异性,甚至强行发生性行为。

  应对心理障碍

  1、孩子首先要有爱心和耐心,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他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一是可能要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另外是纯属调皮,老师要做具体的分析,如果孩子是要引起别人的关注就要引导孩子采取一些正性强化的办法,引导孩子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对了要强化鼓励,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时问题行为就会减少。

  2、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去责怪孩子,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做事善始善终,还要培养孩子有时间观念,家长是孩子的镜子首先要作榜样,然后去帮助和引导孩子,逐渐克服不良习惯。

  儿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及时察觉他们的压力,呵护幼小的心灵。

  应对孩子心理障碍的对策

  1、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2、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3、经常性地说谎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成长中,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会靠撒谎来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会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可许多家长不注意回避孩子,会被他们模仿。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屡见不鲜。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苛,孩子的撒谎行为就会被固化。不少家长常常责备孩子,却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孩子关心不够。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识地逃避惩罚,而撒谎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谎言被识破,家长会更生气,打骂得更狠;如果说谎成功了,就会加强孩子的侥幸心理,更加习惯撒谎。久而久之,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

  对策: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要告诉他们:“不要怕,跟爸爸妈妈说实话,把你的遭遇和困难都与我们分享,我们和你共同面对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此外,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定位成坏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说谎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了。

  4、哭哭啼啼招关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现一般是,偷偷抹泪,哭声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发出声响或做小动作等。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出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采取3种错误的处理方式。

  责怪与评判: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这点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类的话,使孩子得不到家长情绪上的认同和安慰,让他们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损害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会将“懦弱”之类的负面词语接纳到潜意识中,降低自我价值感,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错误转移: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他们食物来转移注意力,这导致孩子成年后会将食物或购物与解除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变相压抑,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推卸责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宝宝”,许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对策: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还要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5、上学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人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就会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家长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通过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7

  1)情绪异常

  癫痫是神经系统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疾病给患者造成不便,精神、心理受到很大伤害,患儿紧张、焦虑、对发作恐惧。

  患儿怕发作时伤害身体,被人讥笑,甚至不敢独自去公共场所,又怕长期服药使自己变傻,同时社会上的歧视和偏见,认为得了癫痫就低人一等。

  沉重的'疾病负担使患者情绪消沉、抑郁、焦虑、产生自卑自弃,如果家长、老师和同学不能理解,更觉得没有出路、灰心丧气,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2)行为异常

  由于癫痫本身、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及家庭、社会对癫痫儿童的态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癫痫儿童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固执、多动、冲动、社交能力下降、强迫行为、攻击行为(身体和语言),甚至自我伤害。

  3)认知损害

  部分癫痫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不能读完小学,需要去特需学校学习,其智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拼音认字及学习数学能力较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记忆力减退及学习新鲜事物困难,有的表现不敏捷,空间思维差,定向能力差。

  心理障碍的表现 篇8

  1、自责表现与不良后果

  当恋爱正在进行中,从初恋的热情到性冲动造成的心理伤害,并从中发现对方也存在很多缺点,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不良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从心理上产生自责感。女方父母会劝自己的'女儿追究男孩的责任,让女儿按照国家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控告男孩侵犯了未成年女性而将其投人劳教;女孩则自视为失去贞操会出现自伤自残等不良后果。

  2、恋爱失败与精神受挫

  到了恋爱期与异性正常交友和谈恋爱是少男少女正常的现象,可是有不少青少年在此期间屡屡受挫或恋爱失败,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有双方父母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或恋情别移等,受挫的青少年很多人能调整心态,再谈对象。有少数孩子将从此一蹶不振,恐惧,厌恶,无兴趣,性功能低下,消极,悲观,精神抑郁,严重者出现逃避、出走,另有极端者去殉情自杀,还有极少数青少年精神崩溃,诱发精神分裂,思维错乱等。

  3、非婚龄生子

  有极少数未成年人,在早恋中受孕,最初没有这方面知识,直到妊娠中晚期当发现自己受孕后,又惧怕人流的痛苦与风险,既无居住定所,又无生育经验,从而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在惶惶不可终日里煎熬,最后在压抑的心情中分娩,从而当上了少年父母。

  4、分手带来的心理心理障碍

  有不少早恋者成家,其婚姻的稳定性极差。多因未成年人不懂得如何维系婚姻,家庭。自己还靠父母抚养,更难承担家庭责任。此外,未成年人情感泛化,常见异思迁,爱情对象的转移是司空见惯的,并且未成年人结婚政府民政部门难以通过,未经登记发证应视为不合法婚姻。加之年少,来日方长,放弃这段早恋或早婚是常见的事,大多是处于无奈中分手,由此而带来家庭矛盾、社会问题,继而引发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表现】相关文章:

个人礼仪的表现10-10

工作表现证明07-11

表现亲情的作文11-22

学生表现报告12-14

现实表现和工作表现自查报告03-30

面试应表现的能力06-06

酒精过敏的症状表现04-10

精选干部工作表现评语12-14

对孩子假期表现评语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