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常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时间:2022-10-12 12:30:3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在写作中,我们不仅仅要把作文通过语句表达出来那种美丽,更需要让作文结构和整体的事物表现变得生动有趣,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作文的表现手法去处理,有哪些常见的作文表现手法呢?这些手法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介绍介绍,请看下面内容。

  常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前后)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常见作文表现手法的作用

  联想

  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

  想象的作用是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

  象征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

  对比的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烘托

  烘托的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

  抑扬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恰当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是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表现手法参考文章

  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

  他没了父亲。

  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

  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

  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

  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

  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

  ”母亲笑,笑出泪来。

  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

  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

  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

  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

  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

  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

  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

  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

  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他觉得母亲的好笑。

  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

  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

  他心一软,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去坐飞机。”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

  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

  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

  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

  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

  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

  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1、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2、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用的有八大类。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

  3、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4、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5、写作特点包括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故事写作手法

  一、记叙是基础,童趣是特点。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除反复以外,一般记叙文的其他结构文章的方法,同样在童话的教与学中也要加以利用。当小女孩看到流星时,她想到奶奶——“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死去了。”奶奶在世时,对她的疼爱立刻充满了她的整个身心,她投身奶奶的怀抱——她知道火柴灭了奶奶会不见了。于是她擦燃整把的火柴(文章的情节这时跳出了反复),和奶奶一起飞向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了。——结尾余意深长地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小女孩死了,嘴角上依然留着微笑,手上握着没有燃尽的火柴梗。教师凭借这个结尾,把学生带回现实,跳出以上三次反复,引导理解“微笑”为什么留在嘴角?“火柴梗”为什么没有燃尽?使学生既能“入书”,又能“出书”。

  以分析结构为杠杆,获取理解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是一般记叙文与童话教学的共同点。

【常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相关文章:

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02-21

写作手法大全12-14

关于写作手法07-26

写作手法都有哪些06-14

关于作文写作手法08-15

说和做的写作手法02-18

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的区别09-22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04-28

写作文的手法有哪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