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时间:2021-02-06 12:28:37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论语有关学习方法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论语有关学习方法,欢迎查看!

论语有关学习方法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浅谈《论语》之学习的方法

  上文提到,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意义在于学做人,也是孔子称作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让我们看看南怀瑾先生如何说。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所以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学习的关键不是懂得道理,现在信息如此膨胀,花一天时间都能明白无数的道理,人与人的差距在于实践。明白一百个道理,不如脚踏实地的实践一个道理。这很难,特别是需要克服种种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自私、贪心、自傲等等。

  而孔子的要求更高了,随时随地的实践。人不可能成为完人,所以按照孔子的理念,人这一生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但又和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有所区别。孔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学做人。一生的目标是成为道家所谓的“真人”。

  “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学问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这个是‘人’的本。”

  孔子提出的这个理念和许多宗教如出一辙,终极的真理都是相通的。不谈物质,只谈精神,大家会认为是空谈。但在基本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是否该考虑何而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性,在于文化,而不是在于吃穿住行。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没有定论。但,人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对人性的完善,而不是任其堕落。可是,人性存在许多弱点,且很容易被外界不良环境所诱发。这就决定了成圣之路势必荆棘满布。这可比在名利上取得成绩难多了,没有外在金钱和地位的肯定,没有周边人羡慕的眼光,不能放纵消遣,还需要长期与自己的弱点作战,但凡有些“经济头脑”,谁会选择这条路?

  圣人是寂寞的,可是,他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痛苦。物质根本不能带给他愉悦,精神层面,甚至灵魂层面的事物才能真正使他们享受。沉溺于物质,处于接近于动物界的底层人类当然无法理解其中的美妙。但,凡有理想的人,都应该以他为目标,仰望人类的高处。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彻反省,自己内心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人人都向往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影响和束缚自己,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怎样达到呢?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于是,将外界都归于自身,那就真正的实现了自由。这也是最高级的享受。

  于是,《论语》的《学而》一篇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结尾。

【论语有关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有关学习方法的作文03-24

论语读书随笔01-12

论语阅读心得03-20

论语教师心得05-01

有关学习方法的演讲稿10-25

有关学习方法与效率的名言03-26

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60则03-25

论语演讲稿04-29

论语诵读串词01-22

有关学习方法演讲稿(1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