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时间:2025-02-22 10:39:50 欧敏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般到了大学很多专业都是没有语文课的,但是升本的时候遇到了怎么办?有什么样的技巧?看看下面吧!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概括类

  具体题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题技巧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

  具体题型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5.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6.请分析文中**的形象。 (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7.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8.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5.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②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6.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7.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此类题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定义:用严密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引用: 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举例论证:用……这个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这个论点(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说出了二者在某方面的区别)

  8.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深层含义理解类

  具体题型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启示。(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

  答题技巧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此类题首先需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②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方法

  1、摘录法

  即直接用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一般情况下,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中心句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例如2000年全国卷高考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

  指津:第一问,我们可以根据对文章结构和中心的把握,抓住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这些抒情强烈的中心句“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可以摘录为答案,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进一步使语言简洁。答案为:①长城是一卷凄婉的 历史,②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③长城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2、摘要法

  即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准题目要求,确定好答案所在文中的范围之后,能够准确把握符合题目要求而又含义深刻的词句。

  例如2000年全国卷高考第21题第二问(见上文)

  指津:此题的答案要点组织起来稍难一些,因为作者的观点看法,没有单独表达出来。这就要从有关材料中抽取出作者的观点(答案要点)来。可抓住文 中的抒情句“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根据题意要求,舍弃冗杂的,选用其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所以答案为:①开放,②自信。

  3、归纳法

  即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从2003年全国卷高考阅卷情况来看,有必要提醒新一届考生注意避免以下几种错误:

  (1)以偏概全

  如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信息所要求的有效区间(原文第二段中):“他从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考生有如下几种回答:

  ①父母和亲人的爱,乡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

  ②乡土和事物,祖辈的家史。

  ③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童年的生活,乡土的气息。

  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故事。

  分析:这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答案找准了信息的有效区间,“不超过28个字”(阅卷时每超过4个字便扣去1分),就可以了,但遗漏了要点同样也是丢分的,那些答案只有十多个字的同学,未能从试题的字数要求中推测出答案至少需要二十余字。

  总结:以偏概全,是概括内容要点时常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析好题目在文中对应材料的要点有几个,做到全面而准确。

  (2)机械“复述”

  ①仍以第19题为例,还有的同学回答: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分析:从试题所问“哪些‘童年的烙印’”可以知道答案必须是一组名词性短语,而有的同学却用了一个长句来回答,这样机械“复述”,是不合题意要求的。

  ②再如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分析:同样,这种回答是“复述”,而不是题旨要求的“概括”,而这样做极容易遗漏要点。

  总结:机械“复述”,也是概括要点时常犯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要求“筛选”出内容要点以后,对其进一步“整合”,组织成答案。

  (3)概括架空

  ①仍以第20题为例,许多同学找准了信息所在的有效区间以后进行概括,回答是:

  有两种情况,一是浪漫主义的,一是现实主义的。

  ②再如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有的同学回答:这样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这样的回答空泛而没有具体内容,不能算是有效的概括,而且题目

  中明确要求“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因此,这也是没有审明题目要求的表现。

  总结:概括架空,也是概括要点时易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明题目要求,回答做到具体实在。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三步法

  第一步: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做的是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如果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阅读的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有3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如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如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把其它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第三步: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是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来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08-03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06-13

专升本英语作文07-12

专升本学习总结05-21

专升本学习总结08-30

专升本学习总结05-21

语文阅读课题开题报告09-12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案10-15

英语专升本作文范文06-22

专升本学习总结【优】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