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时间:2023-02-18 11:09:12 晓怡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失分却很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某语句或段落有什么作用

  1、段落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2、句子或词语

  句子本身或者其中有一个词语或短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是表达方式。将之揭示出来解释涵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即可。

  A、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指对象+特性

  排比、反复: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所指对象+特性

  夸张——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反问——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B、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手法+分析(举例)+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突出特点,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

  C、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描写:通过……描写+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议论:通过……论证+观点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通过……说明方法+对象+特点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三、原文替换类问题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四、语句品味和赏析类

  1、句子: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表面意义 表面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深层含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2、词语: “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五、段意的概括和归纳

  1、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说明文:说明、介绍+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2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3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语用型考点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新型考点,从出题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些内容常常在试卷中出现: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语用型阅读就是出题者创造性地将基础知识中的语言运用题移植到阅读材料之中。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1)拓展类

  人物事件拓展。如: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把握相关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概述答案。

  主旨拓展。如: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首先应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创写。

  (2)评说探究类

  一般不设惟一答案,提倡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即可。注意:要紧密联系主旨,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抓住要点来谈,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简明,评论不宜过长。

  (3)心得体会类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紧密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但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可。如《词典的'故事》(2006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但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并感受最深的角度来谈。

  (4)联想、想象类

  如: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做到内容合理,力求形神兼备。

  (5)比较辨析类

  注意整体感知材料;更要注意比较点———比较的方面(角度);选好切入点。例如:“二维条形码与一维条形码相比,有哪些进步?(河北2006年说明文阅读《二维条形码》考题)。在通篇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紧扣二者的不同方面,分析概括出答案:①二维条形码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轴和轴方向同时分布;②二维条形码可存储字符、数字外,还可以存储图形、声像等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数据量大;③二维条形码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其中就无法更改,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还原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6

  第一,要注重课本上的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很多同学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采用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课外的练习。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一般都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筛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的。我们能通过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规律,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近阶段的课本教学,老师们往往会将中考的有关精神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以同学们还应认真对待,及时梳理总结内化。

  第二,要养成先读懂文章再做题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训练题,有些同学也会自觉地找些课外阅读题来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做了大量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是准确率并不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未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每次阅读文章只追求快速,而未真正读懂文章,甚至有同学不看文章,只看题目就动笔答题,美其名曰“带着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效率高”。这实际上本末倒置了。

  在初三这个学习阶段,同学们的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些都是事实。可是,既然要做阅读理解的训练,却不舍得在读懂文章上花时间,或不能静心阅读,都是不会收到实效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真阅读就是“利其器”,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是阅读的目的,而表达是理解的外化。再退一步想,通常用来考查初中生的阅读文章,字数大致都在1000字左右。静心专注地读两三遍,所需时间并不长。因此, “磨刀不误砍柴功”,同学们要养成读懂文章才做题的习惯。

  怎样才算读懂了?对现代文阅读而言,通常我们要能够回答三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

  用何方法去读懂文章?结合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整体理解与咬文嚼字相结合。

  整体理解是指读一篇文章,总该读几遍,从宏观上对文章中记叙、说明、议论的人、事、物、理有完整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充分的考虑。近年来,尽管淡化文体的说法屡有出现,但是文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仍应引起我们充分重视。把握好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等问题。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还会影响到考试的命题。一般说来,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写人讲究生动传神,记事追求完整波澜的特点,命题时就会主要围绕人物的刻画和实践的记叙及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展开;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命题者往往会关注文章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所用的象征、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和形象生动、饱含感情、富蕴哲理的语言。议论文则主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重要词句的含义来命题。说明文则主要从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方面来考查。

  咬文嚼字是说对文章中关键性的词和句子,要联系文章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其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可养成边阅读边圈画的习惯。

  同学们不妨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圈划出来,例如一些标志着行文线索的词句、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的词句等。如此有利于更高效地读懂文章,能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第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静心读懂文章之后,能否抓住试题的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为此,题目中每一个字都必须好好琢磨。例如“写出文中与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与“写出与文中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时常有同学在考试时,将一些选择题要求的,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都没看仔细就匆忙答题,结果后悔莫及。

  第五,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

  有的同学答题时喜欢“贴标签”,把一些比较常用的、固定的说法当作公式照搬,例如看到比喻句,不假思索地套上“生动形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流于浮泛的回答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学们应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展开具体的、灵活的回答,完整、准确地将自己感悟、理解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六,答题时不必拘泥于一定按顺序完成每一道题目。

  考试时,有的同学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一时写不出某一个字了,或者一时答不出某题。这时候,不要紧张,我们可以暂时把它们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题目。有时也许会在后面的答题中受到某些启发。有时,在冷处理之后,换个角度也许能想出来。

  另外,答题时,我们也不要拘泥于自己隐隐约约有感觉但又无法诉诸笔端的词句。汉语表达丰富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将该词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完全可以将那句子用另一种语句来表达。

  总之,此时切勿在一道题目上花太长的时间钻牛角尖,既不利于考试时间的合理分配,所答的题目又未必有得满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中考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0-15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的答题技巧09-01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07-22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2-07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07-22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1-03

说明文阅读阅读答题技巧07-26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01-29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