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名校开学典礼演讲

时间:2022-10-03 10:30:42 演讲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校开学典礼演讲

  名校开学典礼演讲

名校开学典礼演讲

  美德、秩序与社会——南京大学开学典礼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在座的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荣幸被邀请为这届新进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开学典礼主题演讲,原以为白发苍苍才会获此殊荣,没想到黑发飘飘就来了,当然是染的。

  面对18岁到30岁的新生,我这11年前毕业的老生该说点什么呢?这一阵各类校级开学典礼演讲辞在网上翻飞,大概流行最广的就是所谓“三个90%论”:“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友90%是靠得住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在靠着本科学的数学和硕士博士阶段学的社会学吃饭;我目前的婚姻起源于大学的恋爱;现在交往最多的朋友并非来自大学。

  当然也许我只是个案,其实我想说的是带着这样精致的功利主义来上学、来开启你新的旅程非常危险。你大概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需要在许多看似无用的书籍、知识和课堂中度过光阴,你需要在不一定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中找到共鸣,当然你也大可通过移动互联随时与世界勾连。

  所以千万别考虑这个理论、这个方法、这个人是否有用,特别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其它如果不确定的话,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等你在这儿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一定仍无法回答社会学是干什么的。所以就一个和社会学的春天一起过来的人而言,想提前告诉你:你必须在所有看似的无用中找到美感,在可能面临的无良中选择从良。这也是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美德、秩序与社会。

  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哲学命题: 美德即知识。之后虽然关于美德是否就是知识,如果是,美德是否可以传授等后续命题仍有许多争执,但至少你来到大学殿堂开始追求知识时考虑一下美德并非不靠谱。

  我想和各位新同学上来就谈谈美德,不是说现在美德已沦丧,无良已普遍,而是想说在大学所有外在的器物:图书馆、教室、球场,甚至食堂、寝室,当然也包括浴室,都潜藏着美德,更不要说你阅读的书本,路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大学是最容易发现美和美德的地方,你已经来到,千万不能错过、不能漏选。你当然会问,什么是美德,我如何拥有美德,太过善良、美好是否会吃亏等。我们来看古希腊的五大传统美德:勇敢、节制、正义、虔诚、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亦如是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也就是说,有美德,即会有获得。美德是长期德行累积的品德,我想,对你未来的南大生活而言,每一言一行的初衷是善意的、行为中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那么结果就自然是美的、善的、正义的。最可怕的是你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见了很多人、考了各种证、实了各种习,却不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正义是什么,最后沦落为一个糊口的工具。我想南大社会学院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去寻找美德、建构美德,我们的院训“创造健康社会”、我们社工系“助人自助”的理念都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当然,仅仅有小圈子、小群体里的美德远远不够,美德之所以和正义、勇敢、智慧等相连,它显然有更大的舞台,特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学院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存在、表达和展示空间,你每天早晨如何鳞选进入你视线的信息、如何把瞬间对美的认知和对善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去传达、你选择何种方式与世界上何种人一起编织社会网,然后你们共同如何去推进社会整体的美德,这些你现在就要开始思考。

  现在就要开始行动,等不及老师上课,等不及导师开书单,等不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现在或者说当下你不做就相当于放弃,放弃与美好、与理想的结合,就像亚当斯密所言“最聪明的头脑同最美好的心灵合二为一”才是美德,所以你即将开启的理性的求学过程,只有与美德同行,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一个人的美德,即便是一个群体都拥有高尚的美德,没有良好的秩序,仍然无法奢谈社会。美德是内在层面的,个体层面的,秩序是执行层面的,集体层面的。

  老实说,我一整个暑假,脑子里都盘旋着“秩序”两个字。从日常起居、看书写作到外出旅行,无时无刻不想到“秩序”,至今每天想起这两个字时都会有新的解读和感悟。这缘起于微信群里的一个贴子,大致意思是:“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互问‘吃了吗?’德国人见面时却互问‘秩序还好吗?’”这事要向安娜老师(德籍)求证。如果是真实的,哪怕是有些夸张,仍然值得思考,为什么秩序那么重要,失序很可怕吗?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他著名的《正义论》中说道“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这其实在一个侧面上回答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清楚的“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有序不仅可以让社会本身良性运行,更主要是可以滋养每个人,让每个人自觉自愿地从内心、从一言一行中生发出美德。前两天我在微博中贴出一张清晨看书的图片,附上了一句德籍哲学家沃格林在他的《城邦的世界》一书中的一句话“存在的秩序,只有那些灵魂井然有序的人才看得见。”

  有网友就问“人的灵魂何以能井然有序?”是啊,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哪怕社会运行保持秩序还容易理解,灵魂有序的前提是,你必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夜深人静时能触摸到灵魂,然后我们再谈灵魂有序的问题,哈哈,扯远了。

  和各位在座的新生需要谈的是在社会学院未来三、四年中如何保持有序,我想大概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无论课程学业多繁重、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初衷、忘了梦想,否则看似现在的有序,很难避免内心和未来的失序;所有的老师都会叮嘱你读书,除了必要的规定书目外,一定要读自己选择的书,坚守你自己的偏好,才会成就有序的、被自己欣赏的你;还有如果你是硕士生或博士生,千万不要一味牺牲自我来成就导师的需要,这就失序了。导师不是万能的,你自己的未来不可限量,前提是你自己掌舵。

  就像刚刚去世的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走了30年弯路,后来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有同学可能会问,保持自我,如何让集体有序?一个良序的集体、组织或社会,是在遵从大家认同的规范下,保持个体的独特性,这样的组织和社会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保持有序地前行,南大社会学院从来都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其实每个精彩的个体才能让社会学院保持有序的竞争力、充满无限可能。

  所以当你融入集体、参与社会的时候,别忘了多读书、多思考,想想如何建构自己;在你低头读书或看手机,沉湎于自己的时候,别忘了抬头望望远方,想想他人和社会,我想这就是所谓社会学院学生的有序。

  最后和大家谈谈社会,我不能说现在的社会无良、无序,但确实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一起来解构和建构的东西太多。作为一个社会学院的学生,你在拥有美德、保持秩序的同时,无论如何要时时想起社会。你会说我们一个微弱的个体如何成就社会?或者说社会自然就在那,我们又能做什么?18世纪,人类还没有了解自然、摆脱无序时,康德就提出“自然如何可能?”,到了20世纪全球虽然发展不平衡,但陆续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齐美尔仍然要问“社会如何可能?”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大政府,小社会”,确实国家的深度卷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社会的生长,但其实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都有“小地方,大社会”之说。有时候当我们嵌入社会有无力感的时候,不妨从小处着手,从美德和秩序着手,从能观察到的,能触摸到的地方来着手参与社会,前一阵子我刚完成了一篇论文“社区的社会如何可能——基于中国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就是受两位社会学大师的启发,一位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驱吴文藻先生,他在1935年指出“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写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

  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的。”;另一位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9世纪就提出“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功能。”现在的社区小到家园、大到全球,社会镶嵌其中,如果我们不感知谁来感知,如果我们不建构谁来建构?

  借用上海交大陈映芳教授的话“社会学就是为了社会的社会学,如同人性之于文学、生命意义之于哲学那样”,而且我们有足够的权力和技术,例如社会调查、社会统计来体悟社会、测量社会,甚至可以说当你踏入社会学院,你就拥有了天赋的权利,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广阔天地就是你的田野,所有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格局、社会未来及社会中你的存在,你的功能都应是你的关怀和所思所想所行。这么说的话也许你们会觉得社会太过宏大,个人何其渺小。

  最后和你们分享一个亲身经历,前几年我住在玄武湖附近,经常去湖边散步,有一阵子玄武湖在搞亮化,晚上散步时工程师带着许多电工在施工、试灯,我发现桥上的灯光倒影在湖面特别像蛇皮袋上的颜色组合,而且有夫子庙的俗艳,就和工程师商量能否调整一下亮灯的节奏,凭直觉和他商量了几组比较现代的颜色组合,没想到工程师真听进去了,第二天晚上散步时就采纳了我的方案,那个欢欣鼓舞啊,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一经参与就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可是没想到一星期后就恢复了原样,我想肯定是领导来视察过了,当然这工程师我再也没见过。

  没有常规的参与通道,甚至不认为普通公民的参与是有利于社会保持良序的、拥有美感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之后我写了很多关于社会参与、公民参与、女性参与的文章,也把参与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写进了南京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南京幸福都市指标体系、建邺区民生工程指标体系,以及马上开始的栖霞区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我会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作为社会治理的行动纲要之一。其实你只要保有社会关怀,社会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无论路有多漫长、多艰险。

  所以,最后如有什么可以和各位新同学分享或建议的话,那就请时常想着三个词:美德、秩序和社会,无论是面对个人、小群体还是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时常问问自己:美德、秩序和社会如何可能?

  昆山杜克大学开学典礼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来到昆山杜克大学!我很荣幸今天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我很兴奋能够跟你们一起加入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员工和教师组成的国际化校园。经过几个月的期盼和准备,我非常高兴终于来到了这里。如果你跟我感觉一样的话,你的脑海里也一定有着很多的问号而且百感交集。也许加入昆山杜克大学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

  就我个人而言,我收到了美国好几所大学研究生项目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昆山杜克大学却脱颖而出。加入昆山杜克大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包括在中国就读、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批学生,而且能够和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很多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对杜克大学著名的全球健康硕士项目已经很熟悉了。

  当我得知同样的项目也可以到中国来就读,我知道项目的质量一样很棒,而且再也没有比中国更适合学习全球健康的地方了,所以对我来说很明显昆山杜克大学是我攻读全球健康硕士学位的最佳选择。

  我来DKU学习全球健康的兴趣来自于我过去的一些学习和国际经历。例如,当我在韩国生活的时候,我对那里的全球健康趋势及潜在的解决方法感到很好奇。我最早注意到的韩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差异之一就是饮食。

  我当时在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让我很惊讶的是学校提供的午餐比起美国学校里的午餐要健康很多。尽管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韩国快餐业的增长给韩国的饮食和健康带来了威胁,对本国饮食传统的坚持似乎是其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类似于这些个人的观察加深了我对全球健康的兴趣。来到DKU之前,我还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工作,得以了深入了解到美国糖尿病的现状,更进一步加深我在DKU学习和研究期间探索糖尿病的全球发展趋势和流行病理学的愿望。我的兴趣还包括健康的社会和环境决定因素,在多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来解决医疗不公平的公共政策发展。

  虽然大家来DKU学习的原因可能大同小异,但每个人关于自己的热情和为什么来到这里的故事都一定是与众不同的。让我们牢记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并且思考如何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学习体验。

  我想你们很多人会一开始跟我一样觉得来DKU学习有点吓人。比如说,如果我说我对于来中国生活、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里学习没有感觉到一点紧张,那绝对不是实话。这是客观事实,尽管我曾经在韩国生活过两年,也有过一些跨文化互动的经历。你看得出来,从韩国返回之后,我很容易就回到我所熟悉“安逸区”放松下来了,所以对于来到中国自然而然地感到有些紧张。但是我决心不让害怕成为我学习和成长的阻碍。

  有人曾经说过:“安逸区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不会生长出美丽的花朵。”电影《对话》通过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跨文化互动的复杂程度。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识,并且尊重大家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经历,我们能从对方那里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任何我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误解。

  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多元化的学习群体贡献自己独特的价值。作为昆山杜克大学的首批先锋学生,我们能够有机会为其成长为一所伟大的学府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百年难遇的契机。但是首先你或许要问问自己,作为一名先锋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如何才能当好先锋?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团队。很多学生在自我介绍的视频里面都提到对昆山杜克大学的小班教学充满期待。

  让我们充分利用昆山杜克大学的这个优势,在课上和课下积极地参与,形成自己的团队精神。让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创造最好的学习体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昆山杜克大学成为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作为先锋,也意味着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想法、新的体验和新的方向。我非常期待跟大家一起拥抱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我们一定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期待着和你们一起成为先锋!祝我们大家好运!

  谢谢!

【名校开学典礼演讲】相关文章:

关于名校校长开学典礼致辞06-09

名校长开学典礼讲话稿范文10-09

名校励志校训大全08-04

考上名校的学习方法10-05

名校经验实践学习总结12-01

关于名校长语录汇总10-08

新加坡名校教育分析报告06-23

关于美国名校的竞争语录10-08

小升初家长分享名校面试技巧10-07

关于名校实践学习报告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