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唐山皮影艺术论文

时间:2021-01-23 09:40:37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唐山皮影艺术论文

  唐山皮影艺术论文【1】

唐山皮影艺术论文

  摘要:本文简略叙述了皮影的起源,以及唐山皮影的兴起与发展,着重介绍了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

  关键词:皮影的起源;兴起与发展;工艺及表演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的一种,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

  它用纸板或薄片透明的驴皮、牛皮、或羊皮等雕刻成人物、景观等,夜间在堂上设置一方白色的幕布,幕后借灯光照映,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来表演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观众从台下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称之为影戏。

  影戏的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影戏的表演由操纵者俗称“拿线的”和演唱者也叫“唱影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

  皮影戏是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其唱腔丰富,音乐优美,操纵表演生动多变,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 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至少早在宋代就有明确的记载了,唐山皮影又称乐亭影、滦州影,因为是用驴皮雕刻的,所以又称驴皮影,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

  唐山皮影是中国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

  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曾经这样评价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足见其在中国皮影戏中的影响和地位。

  [1](P.7-8)唐山影在金代发祥,明晚清初得到了发展[2] (P.14-15)。

  唐山皮影的迅速发展要归功于一个叫黄素质的生员。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

  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沈阳,在悠闲的岁月里,慢慢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创作影戏,以后白山黑水间颇盛行焉。

  1958年在乐亭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的手抄本影卷《炎天雪》和《薄命图》,其中《薄命图》还被收入了《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

  这两本影卷行当齐全,内容充实,充分证明唐山皮影在那一时期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4](P.8)

  唐山皮影兴起后,极受当地群众的喜欢,有记载: “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冬孟月,……是月毕场功、劳农遣工人归,赛祭燕享,竟尚影戏,妇女群观,竟夕焉。”[3]也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每演三夜或四夜为一台,每台价昂者须四五十元至百元,少者十数元至五六元不等。……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醒资开演,以资娱乐者。”有道是:

  滦河水越千秋,驴皮影伴它岁岁流。

  五尺影窗唱千古,唱的名声贯九州。

  这正是对唐山皮影繁荣发展的真切描述。

  二、唐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制作工艺非常严谨,主要有刮皮、浆皮、选皮、下料、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八大步骤,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

  高超的浆皮工艺可以使雕刻的影人经过百余年仍能平整如初。

  唐山皮影雕镂精细,结构严谨,雕刻技法很多,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阴刻和阳刻,阳刻的线要直、均匀不能有圭角毛刺;阴刻的花纹清晰,大小均匀、不能断条。

  雕刻的基本刀法有:推刀、提插或顺刀、逆刀雕镂,不论哪种刀法,刀口要垂直,用力要匀、落刀要准、刀口回旋自如,刀线中,以尖利的直线和多变的圆线为主,特别是面部的雕刻,要求极为精细,结构轮廓线要宽,图案线要细,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逼真。

  行刀不能有一点错乱,刀口疏密组织要恰到好处,力求效果的完美、和谐统一。

  唐山皮影的色彩,吸收了民间年画、刺绣、庙堂彩画的某些特点,根据影戏的要求,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程式与风格。

  总的看,它以黑、红、绿为主色,虽然只有三原色,但在皮影戏中,镂空部位在影窗上显示是白,一些没有镂空的皮子上显示是黄,这样皮影在荧幕上就形成了红、绿、黑、白、黄五色。

  皮影老艺人又巧妙的运用补色原理把红和绿,黑和白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唐山皮影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再加上老艺人变化多端的敷色技巧,或浓淡、或含露、或重抹、或轻描,把唐山皮影独特的造型和鲜艳明快的色彩配合在一起,使其更具物象的生动。

  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唐山皮影已经让众多的观众瞠目,他那精湛的表演艺术更是令人叫绝。

  三、唐山皮影的表演艺术

  唐山皮影戏的演出讲究以声感人,以动传情。

  声指说唱,动指皮影戏的操纵,影人的造型本身并没有表情的变化,要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操纵技艺起着关键的作用。

  唐山皮影人物的操纵以平移为主,传统的表演包括:影人的武打、换装等,因难度很大,手杆安装更适合于武戏的操纵,十分灵活,动作方便,不受限制,刀、枪、棍、棒等兵器在手上可以正反360度转动,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武打动作,是唐山皮影的一大优点。

  唐山的老艺人们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了不同角色、人物出场时的特点和操纵技巧。

  譬如:武生的操纵在动作中显出威武矫健的气势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像杨宗保、薛丁山这类角色,要做到: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

  文生则要走起路来稳稳当当,步子迈的慢而沉稳,于落落大方中见其倜傥潇洒。

  像梅壁、张生这样的角色。[1]一些民间老艺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武旦上场身一扭,彩旦上场手掐腰,花旦上场身摇晃,青衣上场双手交等等。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齐永衡是当代操纵皮影的高手,在唐山一代被人们称为“杆王”,他不但善于表演马上步下的长枪短打,也善于文戏中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感的表演,而且对于童话、神话中各类动物的表演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表演细腻生动,手疾眼快,来去无痕。

  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表演猴子吃桃时,可以让桃子越咬越少;他表演人物骑马,马可以四蹄迈步;表演白骨精洗脸时,可以将黑脸洗成白脸,丑脸洗成俊脸,还可以梳头戴花照镜子,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称赞他是“活影人齐”。

  齐永衡还应邀到法国等国家讲述皮影操纵技艺,国际友人称赞他的表演可以和魔术相媲美。

  四 、唐山皮影——中国民间文化的使者

  唐山皮影戏一直在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辉煌,这种持续性的状态与他不断的改造与完善自己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唐山皮影一直在改革中求得发展。

  就影人的大小来说,最早的影人是七、八寸高,后改到1尺2寸,2尺和2尺5寸;并且改进了造型,特别是有的影人在脸部用了透明胶片,并彩绘出新式的脸谱;影窗由原来的高3尺、宽7尺扩展到现在的宽18尺;照明灯光由原来的油灯、汽灯、电灯演变到现在的40只荧光灯组成的灯箱;管弦乐在原来的四胡、唢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笙、琵琶等;打击乐也由原来的一人包干,改为几人分打;并增加了表现云、水、烟雾、火等特技手段;同时影戏的唱腔也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培育出很多新人,这些改进使唐山皮影呈现出新的光彩。

  唐山皮影以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灿烂的艺术成就红遍了海内外。

  在国内,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曾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摄成电影,搬上了荧幕。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新闻艺术片——“唐山皮影戏”。

  2003年拍摄了皮影电影《小康之路》。

  在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以皮影戏为基础改变的皮影舞蹈《俏夕阳》,成了这台晚会上献给全国观众的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盛餐,从此唐山皮影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国外,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博物馆还收藏有许多唐山皮影的造型和演出器具;在美国纽约还有滦州风格的皮影演出剧团。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皮影先后到美国、法国、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几乎场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唐山皮影老艺人们精美绝伦的表演艺术和令人叫绝的操纵技巧令众多的外国皮影爱好者为之倾倒,唐山皮影艺术被誉为是“世界皮影之最”,是闪电般、魔术般的艺术。

  唐山皮影不仅是独具风采的演具和具有高度艺术造诣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鲁杰.唐山皮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魏革新.乐亭皮影[M].河北:乐亭印刷厂,1990.

  [3]永平府志·风俗.[Z].内部资料,1876.

  [4]滦县志·戏剧.[Z].内部资料,1936.

  唐山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2】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唐山的皮影和陶瓷尤为耀眼夺目。

  通过本文的阐述,让更多的人深刻了解唐山皮影和陶瓷的'由来和发展,更加全面的了解唐山的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发展过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陶瓷

  山位于冀东平原,是一个工业发达的中型城市。

  在具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同时,唐山的民间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且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时代的变迁,民间艺术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山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唐山陶瓷、唐山皮影、乐亭大鼓书、乐亭地秧歌、乐亭泥塑、乐亭塑纸等等。

  其中,尤以皮影和陶瓷闻名于世。

  一、唐山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唐山皮影分为乐亭皮影和滦州皮影,因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

  它是一种集光影、美术、剪纸、雕刻、舞蹈、音乐、说唱为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设置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乐亭皮影发源于中国河北乐亭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所用影人和场景以驴皮为片基,经过设计、清样、雕刻、压平、罩油、晾干、装订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各行当脸谱脱胎于庙宇神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从汉代(公元前200年)就形成了乐亭影戏的胚芽。

  到了唐代(公元618年),在寺院俗讲和民间说唱艺术变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皮影戏。

  乐亭皮影形成于金代,发展于明清,盛行于明末清初。

  乐亭皮影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以乐亭方言俚歌为基本音律,唱腔委婉细腻、优美丰富,板式变化灵活,每一行当都有一套独立的唱腔,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

  滦州皮影起源于明代(公元16世纪)。

  传说滦州秀才黄素志落第,将演于河北西部的皮影戏带回故乡编一些“宣扬教化”剧目,这是滦州皮影最初的形态。

  清初滦州皮影入京《燕京岁时记》叙述京师皮影戏有龙虎影与滦州影两派流行于陕西、甘肃传至京师称为老虎影是西城派流行于北京以东称为滦州影。

  它发展开始于明朝万历中期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在这几百年的时间可以说皮影表演史上的黄金时代滦州在造型上吸收了西城派的长处融合了窗花剪纸民间年画的艺术特点极富民间意味。

  唐山皮影造型优美,雕镂精美,玲珑剔透,色彩艳丽,一般青年女子多穿红衣,老年人多穿墨绿色衣,造型外简内繁,上窄下宽,呈喇叭形状平滑流畅的外轮廓线并赋以不同的版饰纹样。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达使这一散发泥土气息的艺术在世界文化宏大虚幻的光芒笼罩下显得单薄苍白。

  作为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在文明和进步过程中完成的智力成果。

  如何处理好保护民间艺术和崇尚现代艺术,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二、唐山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唐山陶瓷起源于明永乐年,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

  至今具有十三代的田家窑的陶瓷世家。

  田景儒家谱记载第一代田氏家族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大榆树迁移之后,东迁冀东平原,陡河岸边开始了陶器作坊,将中国五千年陶文化移址于唐山陡河。

  根据山西古窑址的地貌特点,山口的东窑、西窑两大作瓷作坊原生态的特征。

  在唐山市北部,沿陡河东岸,开始建窑厂,当时的陶土主料为紫节和釉土,当地开采研制成型盒、缸等具盒、陶枕、然后有些与主要以民用瓷器为主,随着生产的不断开发和工业的发展,逐步走入中国粗陶发展细陶,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年出口几千万件的出口瓷。

  主要工业基地尤其是建国后发展为由陶瓷研究所和十几家几千人大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产品的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新奇特、多样化、错层次、人性化、文化型产品市场需求开始的新型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唐山的陶瓷工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唐山的陶瓷工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手工业阶段,可追溯到解放前夕民营资本满足自给。

  第二阶段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阶段,以国营为主导,集体为辅助,出口为龙头,同时满足内需。

  第三阶段是产品多样化、多质化、文化型的阶段,其艺术特征为当代陶瓷特点。

  瓷质的提升,产量的小批量、多样型定位文化,高端、贵族、豪华、环保、人性为主要设计原则,职业专业化知识产权,更为突出全球贸易法则、商品特征,艺术瓷、工业瓷同分市场。

  已形成全方位地方瓷特色。

  人才流动促进的技术更新同时对过去的管理提出了现实挑战。

  陶瓷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的同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国营企业改制后,技术人员流失,多数人南去打工,如去景德镇个体厂家。

  (二)市场转型后,订单问题是企业生存的首要问题,产品要求品质高而与设备老化、单的量小产生矛盾。

  花样品种多样,竞争力强。

  企业的现代培训。

  信息处理慢。

  (三)地方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吻合。

  三、唐山民间艺术工业发展和创新

  笔者认为,发扬唐山民间艺术形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实施“人才战略”,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加以特殊“保护”。

  在保障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做好本人工作待遇提高以及家庭困难排除等问题,使之能够全身心地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

  深入掌控市场的波动规律,在提高生产能力,转变经营思想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占领经营市场。

  (三)转变思路,实施“特色文化战略”。

  例如,将多种陶艺以陶文化交流,旧工艺博览,多割多元生产模式。

  形成以旅游为龙头,以作坊与大工业机器并存的娱乐展示,现场工艺,市场营销为一体化,形成地方陶文化“游乐园”形式。

  (四)坚持以继承为原则,并不断创新,从传统走来向现实走去,古为今用。

  如:做工艺要大胆革新,形成具有唐山地方区域特色,为开放唐山建成文化新城充当先头兵。

  参考文献:

  [1]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唐山皮影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瑶族服饰艺术论文12-16

艺术论文致谢词12-15

京剧音乐艺术论文04-14

电影美术艺术论文07-17

张扬与收敛艺术论文11-19

出卖梦工厂艺术论文11-01

学生转化的艺术论文10-23

合唱指挥艺术论文10-18

论《良宵》的艺术论文04-16

责任价值影响艺术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