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36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

  众所周知,中国民族歌剧是通过民族声乐表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要素,比如特定场景下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下面小编整理了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希望对你们有用!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

  民族声乐和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个实践性相当强的技能课程,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就要重视有机结合好课堂教学和实践。

  歌剧是一个以歌唱为主导的音乐话戏剧,其中有情节、有矛盾、有人物、有场景,明显高于一般的音乐独唱,因而,想要传统声乐教学想要为歌剧表演输送具有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必须重视二者之间的结合。

  【关键词】民族声乐;歌剧表演;戏曲行当

  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专业技能高潮,综合组织全面的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把歌剧表演作为我国传统声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为歌剧演唱技巧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考虑到这一点,民族声乐教学应有意识地歌剧表演自然衔接起来。

  一、歌剧表演,声乐与戏曲的结合

  我国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国家,文化底蕴尤其深厚,各种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经过时间的淘洗,其中精华的部分渐渐上升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国璀璨的声乐艺术正是由传统声乐体系逐渐丰富变化发展而来,这之中,戏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的戏曲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表演,身、眼、手、步,动作招式是不同的。

  戏曲各方面细节的学习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待基本表演技能掌握后,深入体会作品情感,从而通过自身表演塑造出一个典型化的富有特色的形象。

  中国民族歌剧是通过民族声乐表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要素,比如特定场景下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因而,歌剧表演学习也可以从模仿开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歌剧进行模仿,来更好地展示出不同地域歌剧之中的别具一格的韵味。

  如果仔细比较传统戏曲和民族歌剧,会发现以下不同,戏曲具有更为庞大的表演系统,对于演员要求更加全面,唱、念、做、打都必须到位;它一般不那么重视故事情节,

  整个表演中更加注重突出戏曲形式的一种美,叙述会非常简约,外在形式却是相当复杂的,十分注重对人物细微情感的准确把握;戏曲的腔调要与人物角色相适应,通过生动富有感染的表演,突出戏曲效果,扩大张力。

  而民族歌剧呢,在它的演唱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是极为简洁的,另外剧情发展会很快,比较现代,艺术处理上,更侧重一字一腔,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虽然如此,如果想要张扬歌剧的魅力,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唱者在掌握演唱技术的基础上,也必须深入理解歌词,并且联想到自己经验经历,准确诠释歌剧中人物的情感,让歌剧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二、重视从多个层面把握歌剧艺术

  从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的不同,中国民族歌剧中渗透有丰富的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并且乐于倾向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不同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以民族元素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的歌剧作品,成为了声乐教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歌剧对声乐教学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它作为民族声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声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为我国歌剧表演提供了高素质人才,这就确立了我国民族声乐与歌剧表演的链接关系。

  民族歌剧表演极具综合性,不管是角色扮演中的歌唱、形体、动作还是眼神都有要求,但是通过对当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状况调查发现,大半学生或者是一些青年教师,

  在传统音乐方面的知识就比较欠缺,以至于影响歌剧演绎水平,类似的问题,在高等的艺术学校也是存在的,过于侧重声乐,相对应的就会忽视综合性的训练。

  因而,学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渗透一下歌剧史,或者歌剧方面的理论研究,加深学生对经典剧目的熟知度,歌剧的形式及基调。

  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传统声乐素养的提高,鼓励他们在表演中追求“戏歌兼备”。

  与此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聘请一些专业老师,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演唱技术,最好具备戏曲表演技能,如此,在自我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表演能力提供帮助。

  三、重视引导个性创造来表演歌剧

  个性创造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让艺术表演具备个人特色,成为不可复制的一种创作。

  歌剧剧本的创作以及动作的设计,舞台场景的布置,都是创作个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表演者在原有设计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进行二度创作,让歌剧中的人物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它的新的理解,变得鲜活起来。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人作为独立的个人,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情感思维决定了它们对同一艺术会有不同的理解,对美的创作,欣赏和追求的也不一样。

  观察我国的声乐教学,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之后,可以通过声音、动作技巧上的处理来展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要给这个人物塑造打分的话,

  分数必定不高,这是因为,他们通常会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企图通过声音表现的完美来展现艺术的魅力,太过关注技巧反而失去了艺术的核心,缺乏对整部音乐作品精神内蕴的诠释,不容易打动人心。

  实际上,如果经常看歌剧表演,我们会发现,虽然专业技巧高超的表演者屡屡出现,实力雄厚,让人惊叹,但是却并不能给听者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说明他们在个性塑造方面是存在不足的。

  我国一些知名民族声乐演唱家,比如宋祖英,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喜欢,歌曲广泛传唱,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完善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不断在充实,

  积极探索声音领域中一些未知的空间,追求艺术的个性,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风格,当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在不断追求艺术的个性中最终成熟定型,其表演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渗透力,容易为大家牢记。

  中国的不管是声乐还是歌剧都是在传统音乐的观照之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二者密切相关,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为歌剧的前进储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雁.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表演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6-117.

  [2]李国庆.论声乐和歌剧表演艺术[J].人民音乐,2003,(11):54-57.

  [3]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93-96.

  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

  【摘要】现今,民族声乐教学大都借鉴并融合美声唱法,在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首先分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随后探究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以期为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作出重要的分享。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借鉴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

  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

  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

  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

  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

  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

  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

  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

  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

  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

  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

  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

  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

  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

  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

  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

  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

  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

  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

  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

  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

  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

  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

  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

  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

  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

  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

  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

  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

  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

  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

  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

  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

  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

  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

  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

  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

  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

  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

  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

  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

  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

  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

  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

  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

  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

  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

  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

  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

  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

  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

  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

  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2]颜瑜颉.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融合[J].音乐时空,2015,21:135-136.

  [3]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4]杨芳,方强.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探析[J].音乐大观,2012,09:54-55.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2011,12:115.

【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论文10-0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论文10-01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探究论文03-26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09-30

民族声乐发展的论文10-0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范文09-30

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10-01

民族声乐艺术论文09-30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