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三八征文作品

时间:2021-02-05 20:59:54 征文 我要投稿

三八征文作品

  三八征文作品就在下面,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以“年”为主题的三八征文作品,欢迎大家阅读!

三八征文作品

  三八征文作品【1】

  年味

  咻……咻……

  烟花在空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躲在爸爸身后,

  捂着耳朵,

  睁着眼睛,

  不敢眨眼生怕那一瞬间花朵的消失,

  一朵,两朵,三朵,好多好多,

  和姐姐开心的数着,

  小脸儿早已红成了苹果。

  爸爸收起那半截未燃尽的烟头,

  朝地上泯了泯,

  双手抱起姐姐和我,

  掂了掂分量冲进了家,

  掀起门帘,

  一股热气夹带着肉香,

  姐姐和我顺势下了地,

  趴在了桌边。

  我给姐姐望风,

  姐姐塞给我满口的肥肉,

  我们笑着,

  我们吃着,

  彼此间品评着妈妈的手艺。

  妈妈转身,

  我们停止了一切活动,

  嘻嘻哈哈。

  我们围坐在桌边,

  开始了年夜大餐,

  爸爸给我们倒上了最喜欢的饮料,

  我们举起酒杯欢呼,

  庆祝这喜悦的时刻,

  腐乳肉,酥肉,大排骨……

  油花爬满笑脸,

  妈妈剔除着鱼刺,

  我们争抢着嘴边的鱼肉,

  好开心!

  长大后,

  年还是那个年吗?

  深深嗅一嗅还有那个年味吗?

  不想长大,

  只想思绪那份纯真,

  享受那份淳朴的年味。

  三八征文作品【2】

  回家,过年

  小时的我,未曾有过任何离经叛道的举动,大部分除夕夜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度过。

  腊月二十九,和大人一起贴春联,热糊糊的浆糊刷好后,脚踩风火轮往屋外送,常常是还没贴好,连浆糊和春联就一并冻住。

  小手冻得通红。

  三十日要请神位、请老祖宗三代牌位,酒水瓜果盒碗肉一样不少,学着父亲神情庄重焚香磕头,这种仪式感让我觉得,就算故去的人,在这一天,亦与我们同在。

  三十晚上要守岁,到凌晨,院子里燃起旺火,1000响的鞭炮系在晾衣绳上,点了就跑,捂着耳朵站在屋檐下雀跃地看着,再过了年,父亲又开始买烟花,放过了鞭炮又开始放烟花,璀璨的烟花在黑漆漆的夜里绽放开来,落在眼睛里,那么漂亮。

  初一早上,放寒假的孩子都要早起,去给同村长辈拜年。

  一路小跑,走家串户,一户不落,敲门问好,收获是满嘴的夸赞和揣满口袋的糖果。

  我觉得那是一年里最安心的日子。

  哪怕我闯祸,大人也都高抬贵手,宁可日后处置,绝不在正月里发作,如同孩子们的大赦日,可以胡吃海喝,上天入地。

  所谓过年,就是在一起。

  不用数据统计,我也知道,以家庭为组织单位聚集在一起的,无一例外是这一天。

  团圆成为唯一的关键词。

  这一天所有的商店都打烊,只有家不打烊。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几亿人的迁徙。

  人们南上北下,空中地上,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城镇乡村,方向不同,但大家奔往的却是同一个地点,那就是家。

  所谓爱,就是陪伴,愿意和你在一起。

  光阴流转,成家立业,有很多事不再一起做了,比如一起去放烟花,呼朋引伴去给长辈拜年。

  所谓爱,就是想念,在除夕夜,忆起过往琐碎。

  给已经归家的亲们说,过年好,么么哒。

  给还在路上的亲们说,快点回家。

  愿你我都有家,有爱,不孤单。

  三八征文作品【3】

  儿时的年味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众多节日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旧一年的结束。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水平的进步,到处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过年似乎除了家人团聚带来的温馨和快乐之外,很难再找到一点新年来临的喜悦感觉,一切的庆祝活动都好像是人为刻意的生硬行为,与这一传统节日格格不入。

  而记忆中的儿时,到处充满着一股泥土般气息的年味,充满了人情味的年味,儿时过年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妈妈忙前忙后做的团圆饭,你一句我一句畅想未来的说语,满大街挂着新年的装饰……春节,是那样的令人充满期待 。

  记忆中首先闻到年味,大概是从喝着热滚滚的腊八粥开始。

  腊八以后,在外的人们陆续回家过年,伴随着淘气小孩子们放炮仗,大人们开始准备练社火、玩龙灯、敲锣鼓,杀年猪新年好似从这时便已经开始。

  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各家各户必做的功课就是把丰盛的食物献给一家之主——灶爷,把贴在灶台前的灶爷像烧成灰,放在一碗水里,然后洒向房顶,恭送灶爷上天多说好话,这就叫做“祭灶”。

  小年过罢,家家户户便开始清扫一年来室内积聚的灰尘,这叫做“扫灰”。

  从屋顶到墙壁、地面、桌椅、盆碗,直至每个角落都清理一遍,之后一家人都像从土灰里爬出来似的。

  然后,一家人再去澡堂洗个澡,把自己打扫干净,准备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在更加忙碌和兴奋中度过。

  一般家庭都要开始买米磨面,压细面条,做豆腐,购买肉食、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而村里管事的人也开始筹划着如何营造村里浓厚的年味。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要蒸馍和包子,并准备好春节期间走亲戚送的礼馍。

  记忆中礼馍有三种:一种是媳妇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手、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

  而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便是“早膳”家家户户摆放着弥勒佛一般的早膳蒸馍,仿佛请回来的一尊尊财神一般。

  大年三十下午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整洁,接着请祖先回家过年,树一牌坊,或挂一神单,焚香祷告,寓意把先人请回家一起过年,然后开始贴对联及门神、窗花等。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

  待到子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大年初一,从一阵急促的鞭炮声中惊醒后,每个人都迅速的穿好新衣新鞋,生怕起晚了错过这新年的第一天。

  饭前一碗红糖水,寓意甜美生活正式开始,接着便开始了一年来的第一顿饭。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那个高兴劲……

  初一的上午似乎比平日来得早一些,一群穿着新衣新鞋的小孩子们在村里跑来跑去,细数着昨天晚上谁家放的炮仗多,看看哪里还有剩下未燃的炮可以再放,然后借拜年的名义逐家逐户的去搜刮些糖果,待到衣服口袋实在装不下后,便循着大人的脚步去看热闹了。

  而此时,大人们则准备好各项欢庆活动用的家伙,开始舞龙舞狮耍社火了。

  一阵阵锣鼓喧天,一条长龙和两条雄狮开始在街道上前行,走到哪家门口,便稍作停留,待主人放完鞭炮后便离开,接着到下一家门口。

  整个上午,你都可以听到鞭炮声、锣鼓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在整个正月十五以前,大多数的北方农村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大概从初三开始,大规模的走亲戚开始了。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初四之后,便是一些稍微远一点的亲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三左右。

  待到正月十五过后,新年基本宣告结束。

  于是,村里的人们开始下地干活,外出务工的人也要再次奔赴他乡,孩子们也背起书包回到学校,期待着下一个春节的来临。

  其实,年味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

  只要生活在变,作为生活形式的年味,也一定会变。

  然而,无论怎么变,过年的传统不会变。

  年,是现在生活的源头,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知道年味会变,就更应该珍惜每一次过年的机会,感受随着年纪阅历生活的变化而带来新的年味的体会。

  三八征文作品【3】

  忆“儿时年味”

  年,就这么过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已不再有儿时的那种渴盼与喜悦。

  岁月匆匆,时序变迁,转眼又是一年的开头。

  每到年底,总让我想到那时的一些细小的年底往事,当时虽然小,但记忆中的点滴,依旧那样地清晰,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们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

  在房屋里面大扫除,这是过年前必须要搞的一次非常彻底的整理、清理工作。

  用长竹子,一头系上鸡毛毯,用绳子扎实,另一头用双手握紧,弾去房子顶上与侧面的灰尘,每一间房子的顶上与四壁,房子内不常用的东西,暂时搬出屋内,让房间显得整洁,整齐干净,有面目一新之感觉。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擦我家那大大小小八十六块玻璃,一到放寒假,这就是我的家庭作业。

  写春联,贴门联:记得小时候,家里没人会写春联,每年都会请人提前到家里来写,红纸黑字上面写上对新年的祝福,家境好的会用金粉写上几幅。

  贴在门上,墙上,就连厕所门头都要贴上那红红的横批,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期待来年有个好的收成。

  长大后练了几天毛笔字,也想写上一副,大人们又怕打击我的积极性,就让写一些树上贴的“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之类的单联。

  蒸年馍是我们北方的民间习俗。

  特别是在我家各种节日都蒸一些有讲究的.花馍,有的是让吃的,有的是让摆的。

  每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六,奶奶就会提前发好面放在瓦盆里,因为天冷怕面发不开,就会把盆放在灶台上,然后盖上盖子,再用棉被捂上。

  第二天一大早,白花花的面发满了一大盆,用手指头拨开一点,就看到密密麻麻像蜂窝一样的面,撒上面粉,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

  用老人的话来说:蒸年馍一是酬慰一年的辛劳,二是祈祷来年幸福。

  据老奶奶说年馍不兴蒸实心的,里面要包上点豆馅、枣之类的东西,寓意生活充实,吃着也有味道。

  奶奶、妈妈们揉面,爷爷就准备好劈柴开始点火烧水。

  尽管室外刮着寒风,飘着雪花,但室内是烟雾缭绕,奶奶最拿手的是蒸各种枣花,先把面搓好,用筷子压出一道道深纹,然后拉成长条,盘成不同的形状,有时还会用筷子夹一下,再放上红枣,各式各样的枣花就出来了。

  有各式各样的枣山、有花儿的、有蝴蝶、有如意、还有“福”字等。

  那时我和弟弟妹妹们在旁边杵着,看着,奶奶就会按生肖给我们做上几个属相馍,小兔尖尖的耳朵,小猪滚圆的身子,有时还会做上一条鱼,用红豆装点上眼睛,栩栩如生,真可以称的上是艺术品。

  由于我和奶奶生活的时间最长,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也能蒸几个像样的花馍,但我依然喜欢奶奶蒸的年馍,至今每年奶奶都会给我们各家蒸一些花馍让我们摆放。

  吃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但是每年三十爷爷都不在家和我们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小时候特别怕爷爷,他要不在我就敢“疯”到很晚,懂事了才知道爷爷是为了能多挣几个加班费,申请假期值班的。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现在叫红包。

  小时候压岁钱也是以几元计算,一个大年,拿到几十元就开心得不得了,有趣的是,有的男孩子是伸出小手掌要压岁钱,有的女孩子小手背到身后扭扭列列不好意思接压岁钱。

  别小看几元压岁钱,在当时可能买好多的棒棒糖,买好多本娃娃书。

  女孩子要买好多根胶圈、键子(儿)、花手巾。

  年,就这么过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已不再有儿时的那种渴盼与喜悦。

  这些曾经一年又一年在我们的生命经历中打上重重烙印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模糊了。

  其实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日子变好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天天吃肉穿新衣不再是奢望,不再是远大的目标和奋斗的理想。

  如今我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却怀念贫瘠年代的年味,更像是怀念一种记忆、一种情感。

【三八征文作品】相关文章:

三八妇女征文01-07

三八妇女征文(15篇)01-07

三八妇女征文15篇01-07

书香三八征文15篇03-20

书香三八征文合集15篇01-03

书香三八征文(通用15篇)01-03

书香三八征文汇编15篇03-20

“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文学作品征文比赛10-14

三八节征文(精选21篇)02-22

三八节征文(通用49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