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从海丝特与潘金莲的对比看婚姻中的伦理道德

时间:2021-02-11 19:13:22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海丝特与潘金莲的对比看婚姻中的伦理道德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从海丝特与潘金莲的对比看婚姻中的伦理道德

  摘 要:海丝特·白兰与潘金莲都是传统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都是各自不同时代的牺牲品。她们都对传统婚姻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了反抗,海丝特最终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理解,而潘金莲则得到了千古骂名。从二人的不同结果,探讨婚姻中的伦理道德。

  关键词:海丝特·白兰;潘金莲;婚姻制度;伦理道德

  海丝特是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这两个女性形象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她们之间有很多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下面通过对其进行对比,来探讨婚姻中的伦理道德。

  一、 传统婚姻的牺牲品

  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认为,人类历史有三大起源:宗教、婚姻、葬礼。一切民族,无论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虽然彼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隔得很远,却都会在结婚时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婚姻对任何民族都是一种永恒、普遍而又神圣的习俗,1都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

  海丝特和潘金莲虽然所处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不同,但两人都拥有不幸的婚姻,这是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红字》女主人海丝特白兰是一个遭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典型代表。她年轻美貌,热情奔放。她的丈夫罗格齐林渥斯(Roger Chillingworth)则是一个脸上带着邪气与丑恶,衰老且外貌丑陋,身体畸形的伪善的老学者。在海丝特年纪尚小的时候,他诱惑她结了婚。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婚后,他没有给海丝特足够的关爱和爱情,两年前与她离散。她从欧洲来到波士顿。随后过着“守寡般”孤独的生活。她在回忆她无爱的婚姻时说“只能把它们当作最丑的回忆了”2她的爱情断送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上。然而面对没有丝毫爱情的婚姻,海丝特还是接受了。这是清教思想对她的禁锢,清教所规定的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拥有权是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原因。在殖民地时期的严酷统治下,清教徒力图使社会宗教化,而清教思想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压制。

  潘金莲是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中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且看《水浒传》中对她的描述:“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3由此可见,潘金莲并非人们所想的,天生就是娼妇。她不愿做大户的玩物,而大户因此报复于她,把她嫁给“三寸丁谷树皮”,长相猥琐,懦弱无能的武大郎。潘金莲成了大户与武大郎之间交易的牺牲品。她与武大郎没有爱情,却无法摆脱这个婚姻。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女人遵守封建礼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束缚,4在这样的道德观念下,她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而只能安分守己的做男人的附庸。在封建社会的东方,人们用束缚妇女的方式来保持他们的道德。

  海丝特与潘金莲这两个人物都是各自时代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是对所谓的合理的婚姻中伦理道德的批判。无论是清教思想虚伪道德,还是封建社会维护男权的伦理观念,都是对人性的压制,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否定。海丝特与潘金莲想要追求爱情的合理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里,也违背其伦理道德观念,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这样的传统婚姻中,所谓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成了否定人性、虚伪的代名词。

  二、 对传统婚姻的反抗

  海丝特与潘金莲是传统婚姻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各自时代旧秩序的破坏者。然而,一个成为真善美的象征,而另一个成为人们口中的娼妇。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海丝特与潘金莲在反抗传统婚姻的过程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她们向传统的婚姻制度发起了挑战,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起了挑战。

  在海丝特的独居生活中,她向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倾诉内心的苦闷,两人年龄相仿,互相吸引,逐渐产生了感情。海丝特真切感受到爱情的浪漫与甜蜜。沉浸在爱情中的她忘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犯了通奸罪,须在胸前侧佩戴A(adultery)字到绞刑台示众。当别人劝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时,她说“我永远都不会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当她的丈夫要求她说出奸夫的名字,她只告诉他:“我不爱你,从你那里我从未感受到爱情”。虽然痛苦、难堪,但怀着对美满爱情的执着追求,海丝特用非凡的勇气承受着来自社会道德的压力,却不甘受命运摆布,大胆的抗争,她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A字,但从未在心理上屈服,在她看来,她的爱情与宗教、道德无关,这是人最起码的需求。这与清教禁欲思想相悖,这是对清教思想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