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探究本科实验班导师制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论文

时间:2022-10-09 00:10:56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究本科实验班导师制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论文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出现从“少年班”到各种英才计划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实践,然而受到自身规模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迫切性的影响,这类高等教育尝试不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直到2005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基本完成,关于“钱学森之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拷问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 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珠峰计划”) ,按照《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在国内顶级大学中,根据学校优势教育资源招收优秀生源,组建成为实验班,从而把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放在培养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上。这是高等教育满足大众化需求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社会日益呼唤高等教育通过精英教育重新具备塑造“天之骄子”的基本功能,这一次不是教育资源稀缺造就的“物以稀为贵”,而是通过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满足国家发展对一流拔尖人才的需要,创新实验班则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本文对比传统研究生导师制与本科实验班导师制的差别,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为例,对实验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策略。

探究本科实验班导师制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论文

  一、实验班导师制的内涵: 比较与归纳

  本科实验班导师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在近年来吸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而得出的一种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机制。尽管借鉴了研究生导师制的一些做法,但由于培养人群存在成长阶段和培养目标等的差异,本科实验班导师制衍生出独特的内涵。现有文献表明,本科实验班导师制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和启发性教育,将“教书”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是基本手段,通过拓宽师生的沟通,注重“因材施教”以激发自身学习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素质。本文从工作体系、基本职能、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传统研究生导师制与实验班导师制进行了对比,各项差异总结如表1 所示。通过对比,本文进一步对本科实验班导师制特征进行归纳。

  在个性化教育方面: 实验班导师可采用谈心、网络交流、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方法指导,了解学生当下的思想活动和需求,把握学生的优势和潜质,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本科实验班导师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充分促进优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基于学生专业为核心的学业指导仍是导师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本科生导师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入手,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围绕学业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鉴于学生在校所产生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大多与专业学习相关,例如学习目标等的确定,都与专业学习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指导,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角度介入,结合专业和实际,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启发式教学方面: 本科生实验班导师的“导”,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品德、学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引导,而非单向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师与学生之间采用多样灵活的互动方式,围绕学业问题探讨和交流。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在导师的帮助下确定发展方向,挖掘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在师生关系构建方面: 本科生导师制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调师生交往的制度化建设。在牛津大学,白天学生随时可以到导师那里去谈话,以便增强相互了解。同时,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往,在轻松的氛围中,导师的学术修养以及人格品质等对学生具有无形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导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学生的潜力,从而进行引导与培养。

  二、实验班导师制的调查: 现状与问题

  本文的调查对象选择东北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实验班,这是因为一方面该实验班在财经院校中设立较早,从开办至今涵盖大学本科各个年级,实验班的发展具有延续性; 另一方面,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2012 年教育部的学科聚类排名第6,该专业的发展体现了实验班培养尖端人才的目标,同时,该校也将实验班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尝试,因此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性。

  ( 一) 发展历程

  东北财经大学首届“工商管理教学实验班”于2008 年9 月正式开班,采取校内二次招生的方式,面向全校2007 级管理类专业招生; 在校内外聘请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专业教育机构人员组成教师团队; 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seminar、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学期内外教学、学校和企业教学”的结合。

  2009 年学院重新制订了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并优化课程模块,强化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导向。本届实验班首次实行行为导师模式,这是在实验班教学改革中的又一新举措。在总结2007、2008、2009 三个年级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二次招生的做法,减少专业在选择及调整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耗费,即从2011 年起,工商管理实验班面向高考直接招生,将实验班工作的侧重点和专业建设与改革结合起来,进而发挥其对院内其他专业的示范效应。

  ( 二) 调研对象与内容

  从2009 年开始,工商管理实验班为每名学生配备了行为导师。实验班导师在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实验班导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对导师制的认知、必要性,导师的资质、角色,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频率,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与期望,导师制的评价与意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班导师、实验班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共发放150 份问卷,有效回收136 份,其中实验班导师26 份,实验班学生95 份,其他15 份.

  ( 三) 现状分析

  1. 对实验班导师制的认知程度与必要性分析

  对于导师制相关制度的了解程度而言,有12. 5%的人很了解实验班导师制,62. 5% 表示知道一些,仍有25%表示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对实验班导师制及其相关规定还没有做到让大多数导师与学生熟知和了解。同时,有49. 26% 认为实验班导师制非常有必要,41. 18% 则持“有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态度,更有9. 56%认为实验班没有必要配导师。可见,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有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或者是没有完全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2. 导师角色与资质分析

  调查对象中63% 的人认为导师应该是作为

  学生的顾问式角色出现,另有29. 17% 的人则认为导师应扮演朋友的角色,认为导师应扮演家长或其他角色的各占4%,没有人认同导师作为领导的角色。可见,实验班导师最多的是要扮演顾问的角色,以提供建议与帮助的形式来促进实验班学生的发展。对于“导师应具备的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79 人认为导师并不需要职称限制,有能力就行, 39 人认为导师需要德才兼备,另有16 人认为导师具备创新精神是必要的,仅有2 人认为导师需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导师制的成败与导师的选拔有很大的关系,具备何种必要条件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慎重考虑。

  3. 师生数量配比分析由于学生多、导师少,就面临着一名导师带几名学生更适宜的问题。调查发现,86. 36%的人认为1 位导师最多指导5 名以内的学生,1

  3. 64%的人认为人数在5 ~ 10 人是可以接受的, 10 人以上则超出了受调查人的接受范围。

  4. 沟通频率、沟通方式分析调查显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频率为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的最多,均为34. 62%,没有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情况。从沟通方式来看,导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占总体的30. 77%,沟通方式不固定的比例也占34. 62%。这说明,工商管理实验班导师与学生之间有固定的沟通频率,加上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5. 导师制对学生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帮助分析80. 77%的人认为导师有助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有65. 38% 的人表示导师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生活上的问题,甚至解决经济困难。65. 38%的人认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谈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 73. 08%的人表示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关于困难、压力和挫折等方面的指导,另有15. 38%的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也可以做出指导与帮助,没有人认为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是没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实验班的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6. 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16 人认为工商管理实验班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好, 83 人认为实施效果一般,有11 人认为实施效果很差。这说明,工商管理实验班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没有达到最初实验班改革的设想效果。

  7. 对导师制的看法及存在问题分析调查显示,4

  5. 45% 的调查对象认为学院“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22. 73% 的人认为“学院重视,有过程管理,应积极推行”,另有18. 18%认为“有点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施行”。对于导师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8. 18%的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学院对于导师的指导内容要求模糊,导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内容该问导师”, 59. 09% 的人认为“学院对于实验班导师制的鼓励和监督等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没有固定场所或硬件设施”,同时导师太忙、学生对实验班导师制的认识存在偏差及管理上不到位都是存在的问题。

  8. 学生的收获与期望分析45. 26%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师获得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10. 5%则认为可以得到科学评价自我、确定职业规划及就业、择业与创业指导方面的指导,同时有9. 47%的人认为没有收获。学生通过导师最想获得科学评价自我、确定职业规划、学习方法、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及就业、择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可见,导师制并没有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加重视对以后就业以及自身学业方面的指导。

  9. 学生对自己导师的评价分析有41. 18%的学生认为导师“尊重信任,要求严格”,有17. 65% 的学生认为导师比较敬业,有35. 29% 的学生对导师的综合评价为“一般”,另有5. 88%的学生认为导师不负责任、应付了事。这说明,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导师的选拔过程及导师评价机制仍需要完善和建立。

  ( 四) 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实验班导师职责不明确

  对实验班导师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定位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导师可以通过明确的职责来开展对学生的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 学生可以据此客观地评价导师的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在学习方面,学院为实验班学生设计了专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生活方面,实验班实行专任班主任制度,对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全面关心; 而对于本科实验班导师的职责规定并不明确,是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是生活、心理指导,缺少明确的职责规范。

  2. 缺乏对学生义务的相关规定

  尽管导师制实施的主体是实验班学生,但实践中并没有对学生的义务进行规定。这样一来,导师对学生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学生的行为不受规范,部分学生随意不参加导师的指导,也不会受到任何处分; 而很多学生也反映,因为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自己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导师的指导。

  3. 师生间缺乏深入交流

  实验班导师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使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指导的策略,促进本科生导师制效果的增强。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没有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导师制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然而实验班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很大不足是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太少,特别是学生不能够主动去找导师,部分导师没有尽到导师的职责,最终造成导师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4. 导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工商管理实验班导师制的评价、激励及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施细则不完善,导致导师与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奖惩规定不明确,不能更好地激励导师认真参与到导师制的建设中,学生没有感受到导师制的好处。

  三、本科实验班导师制的制度建设策略

  要将本科实验班导师制实施落到实处,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建设。实验班导师制的导师选拔关系到导师制实施的成败,明确导师职责以及学生义务,完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方式,按照合理全面的方法对导师进行评价考核,完善对导师工作的激励,只有将评价考核与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的导师工作评价制度才科学有效。

  ( 一) 完善导师聘任制度

  实验班导师的聘任要从师德、知识结构与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考虑,要求实验班导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保证对学生深入细致的指导。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带了过多的学生势必影响到导师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拓宽导师队伍来源,可以通过从本校研究生或者高年级本科生中选聘导师、聘请离退休的教师及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导师等途径,建立导师资源库,也可采用“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模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激励机制。

  导师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每一位导师都应具备辅导学生的品格、学识和能力,因此,应加强导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制度,定期进行导师培训,培训不仅仅是在导师制具体操作层面的学习,而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交流与提高,让导师认识到实验班导师制的重要性,督促教师重视导师制工作,提高导师素质。

  ( 二) 明确导师职责与学生义务

  导师的职责是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而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导师可以适当调整职责重心,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如针对毕业生,主要是指导其处理好择业、就业与考研之间的关系。

  为增强导师制实施效果,在规范导师行为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导师对学生的评价,赋予导师评价学生的权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导师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要求学生定期主动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接受导师的指导; 导师定期向学生布置任务并进行检查和批阅; 学生轮流主讲一次专题讲座等。

  ( 三) 进一步加强师生交流

  只有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导师制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导师制这个平台; 通过交流导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在哪些问题、哪些环节上需要导师,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指导与帮助,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导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为自己的学习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 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做学生的专业引路人; 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开展民主、平等的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导师与学生深入交流。

  导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导师要制订具体的书面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遇到共性问题可以采取集中指导的方式,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对于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则要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 也可以采用野外实习、聚餐会、讨论会等小组活动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丰富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 四) 完善导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要对实验班导师进行考评和监督,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由导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和学生活动情况记录; 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考评和监督导师的体系,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导师的指导情况,建立学生网上评导制度,把检查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本人,使监督达到应有的效果,使导师的评价考核规则细化。

  根据导师工作评价结果,建立导向性的激励体制,充分发挥评价对导师的激励作用,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提出切实可行的激励目标。例如优秀导师可以提前挑选满意的学生作为自己未来的免试硕士生对象等,这样才有利于激励导师更加系统地规划自己的工作; 鼓励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一种激励性的环境氛围,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加大激励力度,注重精神激励。要从实验班导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激励措施贯穿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注重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强化精神激励。如尽可能满足优秀导师对成就感、社会威望、责任感、影响力以及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要,让他们能从指导优秀学生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强化反面激励。在对优秀导师进行大力表彰、给予奖励和荣誉的同时,对那些责任心不强、不能很好履行导师职责、指导力不够甚至误导学生等不合格的导师,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探究本科实验班导师制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10-10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与思路论文10-11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通用10篇)09-16

艺术类教学中的互动模式探究论文10-12

研究生导师制度思索论文10-12

关于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数学教学的论文10-11

高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2

城市配送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模式探究论文10-13

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12

全科医学培养模式论文(通用6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