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

时间:2021-02-18 17:24:22 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我要投稿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经病变、感染等而导致足或下肢组织破坏致足部坏疽及致残致死。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1】

  【关键词】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经病变、感染等而导致足或下肢组织破坏致足部坏疽及致残致死[1-3]。

  影响其发生及预后的因素很多,近年来发现细菌耐药性改变和耐药菌株传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糖尿病足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状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住院糖尿病足患者57例,均符合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平均(61.23±7.16)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9.17±5.34)年。

  糖尿病足按Wagner病变分级[2]分为1级(4例)、2级(19例)、3级(17例)、4级(12例)和5级(5例)。

  对糖尿病足浅表创面采用无菌棉拭子擦拭取样,深部脓腔用探针或清创时用无菌针筒取样,即刻送检。

  常规细菌培养,阳性者行革兰染色以鉴定菌种。

  K?B法对分离菌株行药敏试验,部分以两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43例糖尿病足分泌物标本培养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53.6%),革兰阴性菌29株(42%),真菌3株(4.3%)。

  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链球菌属为多,分别占15.9%、13%、10.1%、7.2%;革兰阴性菌以变形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假单胞菌属为主,分别占11.6%、10.1%、8.7%、5.8%;分离的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

  57例患者中,单一菌感染42例(73.7%),混合菌感染(同时检出≥2种细菌)15例(26.3%),其中Wagner分级≥3级糖尿病足患者34例(59.7%)。

  2.2 药敏结果

  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及头孢菌素较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见表1~2)。

  表1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表2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大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20%出现足部溃疡,40%-80%的溃疡合并感染[4];美国糖尿病住院患者20%因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不佳而截肢[5]。

  Bansal等[6]对157例糖尿病足溃疡分泌物培养阳性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19%),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属为主(22%),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Raja NS[7]对287例糖尿病足溃疡分泌物分离细菌194例,平均每例1.47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52%)包括变形杆菌(28%)、铜绿假单胞菌(25%)、肺炎克雷伯菌(15%)和大肠杆菌(9%);革兰氏阳性菌(占45 %)以金黄色色葡萄球菌为主(44%),其次是B组链球菌(25%)和肠球菌(9%)。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3.6%),葡萄球菌属、粪肠球菌、链球菌属常见。

  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变形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

  其中病原菌混合感染较多,特别是Wagner分级≥3级糖尿病足患者中,主要是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变形菌属与真菌等混合存在。

  分离出的3株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总株数的4.3%,与国外报道相似[8]。

  这可能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特点有关,血糖升高,溃疡处组织成为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同时高血糖使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又使患者免疫力更进一步降低,出现混合感染和条件致病菌感染。

  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发生真菌感染与空腹、餐后2 h血糖浓度升高、糖尿病并发症及慢性合并症、抗菌药物长期大量不合理应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9]。

  本研究还发现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体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

  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及头孢菌素较敏感;除万古霉素外,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

  虽然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在国内外已见报道,但本研究并未发现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10],因此为延缓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出现和增长速度,临床上应限用万古霉素。

  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占10.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占42.8%,与国外研究报道接近[1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与存在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肠杆菌属细菌产ESBLs率升高有关。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使临床上引起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改变,耐药菌株及多药耐药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DF感染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利早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并防止药物滥用。

  不同治疗阶段患足局部感染细菌的种类或者同种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发生变化,故应多次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Imran S,Ali R,Mahboob G.Frequency of lower extremity amputation in diabetics with reference to glycemic control and Wagner′s grades[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06,16(2):124-127.

  [2]许樟荣.糖尿病足病变诊断和治疗[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3):180-183.

  [3]张丽华.30例糖尿病足临床治疗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68.

  [4]Chow I,Lemos EV,Einarson TR.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infections:a health economic review[J].Pharmacoeconomics,2008,26(12):1 019-1 035.

  [5]Andersen CA,Roukis TS.The diabetic foot[J].Surg Clin North Am,2007,87(5):1 149-1 177.

  [6]Bansal E,Garg A,Bhatia S,et al.Spectrum of microbial flora in diabetic foot ulcers[J].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2008,51(2):204-208.

  [7]Raja NS.Microbiology of diabetic foot infections in a teaching hospital in Malaysia: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94 cases[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7,40(1):39-44.

  [8]Chincholikar DA,Pal RB.Study of fungal and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s of the diabetic foot[J].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2002,45(1):15-22.

  [9]周国芹.81例糖尿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35-637.

  [10]冯 喆,李有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48-449.

  [11]Gadepalli R,Dhawan B,Sreenivas V,et al.A clinico?microbiological study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in an Indian tertiary care hospital[J].Diabetes Care,2006,29(8):1 727-1 732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2】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

  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深部感染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为41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1.3±2.6)岁,病程范围为一年至14年,平均病程为8年。

  对这些患者足创面分离出的115株病原菌以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结果: 糖尿病足感染主要是阳性革兰菌,高达64株,占总病原菌的55.7%,较高为阴性革兰菌,46株,占总病原菌株数的40%,真菌5株,占总病原菌的4.3%。

  其中,阳性革兰菌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相反地,阴性革兰菌则呈现下降趋势,而上升最为显著的是真菌,P小于0.01,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病原菌是引发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一般具有多重性耐药性,检测糖尿病深部感染病原菌以及其耐药性,可以为糖尿病足感染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意义重大。

  关键词:糖尿病足 深部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糖尿病是因为长期高血糖而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使得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糖尿病足合并深部感染会引发病人截肢,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有效准确地分析感染病原体,有利于糖尿病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但是关于此课题研究,我国目前还为数甚少。

  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普遍是使用,感染的控制效果有了提高,不过病原菌对于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变得越来越迟钝,其耐药性呈现出加强趋势。

  笔者为了研究糖尿病足合并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来我院诊治的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希望为后续的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深部感染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为41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1.3±2.6)岁,病程范围为一年至14年,平均病程为8年。

  对这些患者足创面分离出的115株病原菌以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肿胀、麻痛、坏疽、发红。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分级标准,将糖尿病足进行分类,分为六级,即0级,手脚冰凉、麻痛,或者感觉迟钝甚至感觉消失;I级,皮肤瘙痒,起水泡,足部冻伤、烫伤,不过并未深入恶化;II级,皮肤出现轻微溃疡,而且深入到深层肌肉,深部组织发生组织炎,不过肌腱、韧带完好;III级,骨质受到损害,有坏死现象,肌腱损伤,足趾坏疽,不过骨质受到损害现象不突出;IV级,骨质受到损害程度深,骨关节发生坏死现象,伴有骨髓炎;V级,足大部分甚至全部坏死。

  根据该Wagner分级标准,本次所选的100名糖尿病足深部感染患者中,I级有12人,所占比例为12%,II级有18人,所占比例为18%,III级28例,所占比例为28%,IV级有36例,所占比例为36%,V级6例,所占比例为6%。

  所有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都合并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等。

  1.2 方法

  本次所选所有患者都在住院后,采用抗菌药物进行第一次换药过程中,均实施了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行动。

  药敏试验使用的是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器,并根据相关标准,按照其微量稀释法检测出的最小抑菌浓度即MIC,来判定细菌的药敏程度[1]。

  本次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主要是对病原菌分布前后、病原菌耐药率前后变化进行比较,P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详见下表1,表中显示,糖尿病足感染病患者。

  其阳新革兰菌逐年呈上升趋势,而相反,阴性革兰菌逐年呈下降趋势,真菌和阳性革兰菌一样,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细胞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6%和21.7%,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

  2.2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原菌耐药率,详见下表2,表中数据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明显的上升趋势,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不过对于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性则有所下降,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

  铜绿假单细胞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于红霉素、四环素具有百分之百的耐药性,对于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则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