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

时间:2021-03-12 16:05:24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

  徐国庆在《职业教育课程论》论著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应以能力发展为顺序。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梳理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职教课程时,他便进入了一个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梯,每学完一门课程,便能获得一个内容明确的职业能力。前面习得的职业能力将是后面要获得的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并不能完全排斥知识课程,有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在工作任务中明确找到其应用点,而有些知识,并不能找到其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明确关系。所以,这些知识有必要以知识本位课程形式单独进行学习。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岗位分析

  从课程开发的技术角度讲,要实现课程衔接,必须对中职本科课程内容实现层次化描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首先应进行岗位分析、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

  笔者经过对多家合作企业及本科院校近年电气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走访或重点电话采访,以及深度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与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主管等的深入沟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岗位要求,了解了现有专业课程的适切度,了解了电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等,全面了解了与电气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根据调研,分析职业能力,形成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现代工业背景下,科学—技术—工程构成了人类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工程是3种不同的活动,他们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各个活动对人的要求必然不同,所以,人的社会分工也会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规格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活动分工。

  在生产实际中,电气行业技术活动与工程活动属性明显。电气行业技术活动主要产品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运行维护、产品研发(软硬件)、质量安全检查等,而其工程活动主要有电气产品生产、产品安装及维保。

  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具体来讲,是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经过电气工程技术系统训练,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能从事电气装配、设计及电气工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及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点

  (一)课程衔接的基本点:构建中职本科七年一贯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衔接,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突出人才培养系统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形成“中本衔接、能力导向”七年一贯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前3 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 年强调宽理论知识及深度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其深化,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或重构,实现中职到本科的平稳提升。

  (二)课程衔接的重要任务:内容衔接

  为达到课程目标,应针对具体课程,分析其主要内容、实施基础、服务于后续课程中的具体事项,厘清课程之间连接的关键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知识、技能技术的侧重实施不同的策略。

  1.知识特征课程的衔接策略

  这类课程往往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各有不同目标,而课程名称相似,应依据学生心智特点、年龄特点、知识及能力基础等条件,研究课程具体内容间的界限,寻找衔接策略,以避免内容重复或产生盲点。

  策略一:分段要求,螺旋上升,提高知识水平,实现有序性衔接。

  主要针对名称相似、关系密切、衔接紧密的专业课程分段制定目标。分阶段制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细化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促进中职本科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

  策略二:重定目标,有效整合,提高课程效率,实现一体化衔接。

  针对原有学制中,课程名称相似,但内容重复的课程,中职本科,采用重新整合的方式,优化并整体设计中职、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2.技术技能特征的课程衔接策略

  技术技能特征的课程更能体现职业能力发展的递进顺序,要合理规划能力发展顺序,设计职业技能资格进阶,研究其衔接策略。进一步开发项目课程,形成有中职本科衔接特色的课程资源。

  策略一: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从简单到较复杂再到复杂系统控制的技术能力衔接,实现顺序性衔接。

  策略二:以控制器使用为例,学习不同类型控制器应用的技术能力,实现展延性衔接。

  策略三:拓展延伸,培养综合,提高职业能力,实现纵深性衔接。

  电气专业学习工作对象往往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会增强学生对复杂系统的认识能力,所以,本科段中增加对自动控制及其应用、新技术的学习特别重要。

  (三)课程衔接的重中之重:能力培养

  如前文所述,一个合格的应用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对复杂系统不可预知的工作过程中问题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到本科三四年级才培养就能够形成的,而需经过长期的综合培养,即在中职阶段就应培养。课程是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对于电气专业而言,课程实施中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1.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1)情境追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比如电路调试及维修性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现象、原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相应的方法,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在问题的牵引下,研究对象不断呈现新的状态,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探索研究的状态,能够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

  (2)变式追问,围绕电气专业知识性课程,将一些问题多角度变化,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多向性的明显特征是面对一个问题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观察、思考、想象,从而扩大选择余地,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2.熟练,促进学生对小系统运行能力的发展电气专业在技术性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学生一般经历从小项目到大项目的多个项目的学习,以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有相对完整的认识。项目大小一般按元器件多少、电路复杂程度、编程复杂程度综合确定。一个项目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笔者认为,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中,必须重视小项目的学习或分解项目的学习,包括参数、元器件特性及调试、排故方法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熟悉电路结构、能够顺利安装系统、促进系统运行、完成维护保障。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知所学系统,在每个项目的系统认知、系统组建、系统运行、系统检测、系统维护维修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递进,培养学生对综合系统的处理能力电气专业技术性课程中综合项目(较复杂系统)与单元项目(小项目)的关系并是简单的组合关系,一般来说,要形成闭环系统、增加联动控制,需要多个单元的协同作用,因此,在系统连接、程序编写、调试等方面往往难度增加很多。所以,学生应熟悉单元系统,并在获得的系统认识经验方面形成积累、迁移,循序渐进地学习复杂系统的处理,直至掌握,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

  4.延伸补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单元项目及综合项目的熟悉、熟练至灵活应用,仅依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复习、思考延伸到课后,将课外学习的效果引入学习评价体系。课外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软件编程、调试,也可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模拟软件)进行系统结构学习或复习,等等。

【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研究论文04-11

浅谈电气工程对电气自动化的实践论文07-31

电气自动化的实践与维护研究论文03-18

电气自动化研究论文12-24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论文08-02

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研究论文10-29

浅析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论文08-02

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研究的论文12-15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论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