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19:26: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如何让狗狗说话呢?这是这本书带来的故事,一起看看巴别塔之犬读后感吧!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1】

  巴别塔象征了人和人之间难以融通的隔阂,主人公保罗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让他家的狗开口说话的难题,而是他和妻子间幸福生活下潜藏着的观念鸿沟。

  他们彼此相爱,但并不能彼此理解,对于生活习惯和爱好的争端从未停止。

  保罗深爱妻子露西,因为她带给他惊喜和快乐,但他忽略了在快乐表面下露西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在断断续续讲述自己过去的时候,露西渴望抚慰,然而保罗没有给。

  在冲着像自己孩子一样的面具发火时,露西渴望理解,但保罗没有给。

  露西努力过,在面对阳光的时候露出笑容。

  也试图用爱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从一开始,她便是疯狂的任性的自我的,在她自己编织虚幻的世界里认真地做自己。

  那些潜伏在身体里的恐惧、偏执、极端、绝望如影随形,一触即发。

  她歇斯底里的哭叫,究竟是对自己感到恐惧?还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保罗无法认同自己的悲伤?自杀,究竟是对自己的绝望?还是对保罗的绝望?或许露西从来不真正了解自己,在她整个生命里。

  也许只有在制作面具的时候,她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孤独。

  那些“恐怖”面具,每个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都有自己异于寻常的故事,每个面具的诞生都是她一次交付灵魂的过程。

  戴上面具,他们所发生的事便成了露西的。

  面具之后,露西乐此不彼地扮演别人的角色。

  保罗不曾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他至爱的妻子。

  露西找不到一个出口,让保罗走入她的世界她的内心。

  一次次的争吵、伤害后换来的只是回避和妥协,这块甜腻的生活蛋糕开始慢慢变质。

  露西在爱人的世界依然孤独着。

  身边的这个人,是最爱的,是至亲的,可是在她的世界里他是陌生的,在她的世界里,除了她自己,唯一拥有的只是抑郁、病态的灵魂。

  到最后,谁是谁的谁还不是一样。

  孤独,每个人都一样。

  “巴别塔”的主人,骄傲又脆弱,孤独是唯一的忠实访客。

  走不进来,又出不去,是否因为太爱自己?

  《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鳏夫,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而是那个终于等不到男人来写这个故事,自己动手的女作者——帕克丝特。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2】

  《巴别塔之犬》借助了侦探小说的结构,一桩命案的侦破。

  一个人意外死去了。

  她的死亡充满了重重疑点,甚至无法断定是意外死亡还是自杀。

  不过不是大侦探而是她的语言学家丈夫,凭藉对妻子的思念和不解,开始试图解开这个谜。

  故事开始就是保罗•艾弗森,一位语言学教授,打电话回家,发现妻子从苹果树上摔下来死掉了。

  葬礼过后几天他发现了异常,他们的书架被动过了,或者说,他妻子死之前动过了一些书籍的位置,还有就是他们的爱犬罗丽在当天吃了一块牛排。

  他陷入了迷局,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位唯一的目击者,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相信“狗是最完全的目击者”,“如果它们可以把见到的一切告诉我们,便足以缝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鸿沟”。

  于是,小说在第11页就泄露了天机。

  它在讲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鸿沟,如何难以缝补、弥合的故事。

  这可不是一部好侦探小说的格局,真相早于书的一半出现,会让人兴味阑珊。

  然而作者很聪明地给予补偿,他把读者的目光引到这个颇有些科学探索精神的问题上:狗真的可以说话吗?他开始一系列的练习和实验,以任何可能方法让罗丽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能力,以了解人类的语言。

  这位身为人类的语言学家,想让他的狗开口说话,以了解那个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他甚至和一个听上去毛骨悚然的组织——他们给狗动手术,改变狗的脑部结构,想让狗嘴里吐出人话——搭上了线。

  这个有点滑稽的想法很快就陷入了悲情。

  从来没有一只狗让人如此忧伤,查理•布朗的史努比也做不到。

  过去的美好片断一点一点从已逝的时光中拼凑起来,露西,他的妻子,时而清晰地出现在迪斯尼的燃放烟火的夜晚,时而藏在一个面具背后,仿佛完全摆脱了地球的重力。

  罗丽,它是一只巴别塔之犬,它寓意人和人之间的无法跨越的天堑。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精华所在。

  保罗一直以为他和露西说着同一种语言,共同建造着他们的巴别塔。

  在他的研究计划进行过程中,露西渐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她和他,并不是说同样的话。

  他对她隐藏的痛苦并非感同身受。

  故事里保罗语言学家的身份,看上去似乎是个讽刺,而身为面具设计师的露西,也似乎从未摘下那层隐形面具。

  当然,关于巴别塔的隐喻,已经被用得太多,而失去了读者对之的敏感力。

  但《巴别塔之犬》又进了一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在获奖致词里说:“一般对巴别塔故事的理解是它的垮掉是不幸的。

  都认为那塔的垮掉是语言混杂、言语不通造成的。

  如果有了统一的语言,便能使建造通天塔的工作顺利进行,天堂便可达到了。

  但那是谁的天堂呢?”是啊,那是谁的天堂呢?保罗以为他和露西共有一个天堂,但那只是他以为的天堂。

  如果只存在一种个人的天堂,就好比是现代办公室的一个一个格子间,那么注定人与人之间无法“天堑变通途”。

  迪斯尼,这个后现代的产物,是他们梦想中的巴别塔的梦幻呈现。

  故事后半部分的心灵治疗和神秘塔罗牌,更令人感到这隔绝的痛楚。

  小说或侦探故事里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现代的城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生活,人性都完全不同于前现代时期,一种与自然或社会的更为广阔的交流已经不可能了。

  小说中迪斯尼和仙女童话的桥段,真是悲哀至极。

  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你肯定是个欢乐英雄。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3】

  一直不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复杂的人名,冗长的叙述让人顿失阅读的快感。

  前些日子无聊从图书馆借了本封面看起来比较新的小说《巴别塔之犬》,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对狗狗的兴趣吧。

  本人看书比较拖拉,而这本小说我用了三四天在几节无聊的课上就搞定了。

  这是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一部爱情悬疑小说。

  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坠树身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唯一的目击者-----家里的宠物,一只名叫“罗莉”的狗说话,道出真相。

  保罗的调查步步推进,他也越来越心痛的发现妻子露西死去的真相:精神上本身有一些问题的露西逐渐感受到了与最爱的人之间的距离,孤独,无奈,伤感,抑郁,最终绝望到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救赎的故事,一次另人心碎的探寻。”

  文章故事情节悬念迭出,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干净利落,很少有冗长的句子。

  与形式上的清新明快相反,读罢作品,萦绕在心头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一种阴郁,一种无奈,一种痛苦,总之让人心里很是难受。

  小说中的一些新奇神秘的情节很是吸引人,从一开始的方形煮蛋器、迪斯尼之旅、化妆舞会、给死人做面具,再到后来的塔罗占卜等等。

  伴随着这些情节的是是露西越来越琢磨不透的性格和心理,以及作为读者的我越来越不安的情绪。

  “露西为什么会死去?”我觉得这个问题意义极其深刻。

  在我看来,露西是死于距离,死于不信任,死于心理过多的不安全感,死于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的悲剧宿命。

  书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就是露西为死去的少女珍妮弗设计的面具:“乍看之下这个面具只是简单的呈现了珍妮弗的笑脸,单若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张微笑的脸只是一个面具。

  你会看到这张脸周围呈现出模糊的盾形轮廓,有点像用来象征剧场的那种悲喜表情面具。

  在这个面具底下才是珍妮弗真正的脸孔,而相对于面具的开朗,微笑和喜悦,这是一张既忧郁又闷闷不乐的脸.”无疑,书中对这张面具的描写是具有隐喻意义的。

  后文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好的与这张面具呼应着:“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两颗心脏吗?秘密的那颗心就蜷伏在那颗众所周知,我们日常使用的那颗心脏背后,干瘪而萧瑟的活着。”

  很喜欢这张面具,亦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们真实!现实中的人们谁又不是如此呢?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笑脸,那个有力跳动着的心脏?还是那张后面麻木呆滞的脸庞,以及那干瘪的蜷缩着的心脏?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当自我认知与定位出现了问题,又谈何与他人沟通呢?我毫不怀疑露西对保罗爱情的坚贞,然而距离从何而生?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吗?物理距离从来不会等于心理距离吧。

  一直很佩服那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的人。

  在涉及人与人打交到的情形下,我自己似乎智商急剧降低,脑海里不知怎的总是环绕着张爱玲,以及她的那句经典“生命是一裘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我在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露西”只是“病情”有轻有重!或许这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我们直能调节调节再调节! 以让那颗干瘪而萧瑟的活着的心脏透透气!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拉巴拉小魔仙之甜心公主小学作文10-08

《灾之犬》读后感03-14

《野猪囚犯》之《灾之犬》读后感700字范文10-08

五一杭州游之雷峰塔作文06-01

巴沙鱼的做法11-13

巴茨的经典语录10-09

起航巴程美文随笔10-11

杂文随笔巴人部落10-07

好嘴杨巴教案03-19

《乌塔》读后感读乌塔的读后感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