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牧童》教学方案

时间:2022-11-17 11:01:01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牧童》教学方案(精选10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教学方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教学方案(精选10篇)

  《牧童》教学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 章淑勇)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牧童》教学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牧童》教学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牧童》教学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牧童》教学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

  2、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

  3、小结: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4、有感情朗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录音。

  4、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5、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出示后两句

  3、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5、吕岩又为什么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什么?

  (五)想象美丽画卷:

  听古诗,请你把这首诗在你脑海中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牧童》教学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四、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五、了解钢琴《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牧童》教学方案 篇7

  歌曲《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表演《牧童》

  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牧童》教学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二、歌曲学习

  1. 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 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三、学唱歌曲高声部

  1. 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 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 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 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四、 学唱歌曲低声部

  1. 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例上。

  2. 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多让学生练唱几遍这三个音。

  3. 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 练唱低声部歌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五、二声部合唱

  1. 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 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六、完整演唱歌曲(《牧童》歌曲学习)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七、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

  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八、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教学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 读课题—《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牧童》教学方案 篇10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牧童》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牧童的作文03-10

牧童小学作文02-23

草牧童教案范文03-30

《牧童》改写作文02-05

牧童改写作文02-05

画家和牧童的教案通用11-14

【推荐】《牧童》改写作文09-25

《牧童》改写作文【推荐】09-25

【热门】《牧童》改写作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