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科学活动探讨方案

时间:2022-10-08 15:27:02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科学活动探讨方案

  “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专题教研活动

有关科学活动探讨方案

  一、问题提出

  在教研组的教学活动观摩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设计和实施以动物为内容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普遍存在关于活动材料设计的问题,不同的材料设计直接影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影响了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下面例举中班《认识鲫鱼和昂刺鱼》活动中的若干个情境来谈。

  情境一:在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时,有幼儿发现“鲫鱼身上长了好多鱼鳞”,教师追问:“鱼鳞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异口同声地答道:“半圆形。”教师再次追问:“是半圆形的吗?”“是的。”教师只好解释说:“其实,每一片鱼鳞都是圆形的。”之后,在经验回顾与总结环节时,仍然有不少幼儿反复提到“鱼鳞是半圆形的”。(孩子对观察获得的直接经验印象深刻,因此,当教师提供了不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获得了不正确的经验之后,很难转变原有印象。)

  情境二:教师在总结鲫鱼的外部特征时,双手从盆里抓出了一条鲫鱼,想借助实物鲫鱼进行语言总结。然而,这条鲫鱼并不“听话”,在教师手中拼命地甩着尾巴。当教师一只手抓着鲫鱼,另一只手结合语言做指示动作时,鲫鱼终于挣脱了,摔在地上。继续挣扎着……幼儿见状兴奋不已,笑着、叫着……(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帮助整理、总结经验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干扰,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活动的正常秩序。)

  情境三: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鲫鱼,引导幼儿通过整体观察一按序局部观察一总体总结概括,感知了解鲫鱼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鲫鱼盆中放人了昂刺鱼,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了前面探究鲫鱼所获得的相关知识、方法等经验做支撑,幼儿积极投入,很快发现并总结出了鲫鱼和昂刺鱼的不同,感知了昂刺鱼的外部特征。(活动中,材料呈现的时机、方式等,较好地满足了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满足了不同阶段中幼儿学习、探究的需要,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在之后的活动评析和研讨中,教师们普遍关注到了活动中材料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各种疑问。例如,如何选择材料既能满足活动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还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什么时候呈现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适时、最有效的?

  根据上述情况,科学教研核心小组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材料是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对于教师,材料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活动材料的设计直接决定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确立了一个阶段的研究专题——“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带领教师尝试从活动材料的选择、呈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活动

  1.核心话题专项研讨。

  理性的思考是帮助教师提升经验和能力的一种重要且必要的方法。我们围绕研究专题将问题细化、具体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核心话题:(1)如何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即,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哪些不同的功能?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价值?(2)材料在活动中如何呈现?即。怎样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教师的指导才是适宜而有效的?

  我们请教师根据核心话题搜寻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上次观摩活动的实况,理论联系实际,整理出自己关于这一话题的初步经验。然后组织教师反思碰撞,达成共识,提出新的问题。

  2.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

  教学活动观摩以其现场性、直观性等特点,成为教研组教师们最喜欢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前期经验思考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系列化的动物类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小班的认识小金鱼和可爱的小鸭子、认识小乌龟:中班的认识公鸡和母鸡、认识熊猫;大班的认识牛、认识蚕宝宝的一生、认识蜂。

  教研组中不同园所背景、不同层次的教师们轮流出现场。在每一次观摩之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一两个核心话题进行活动评析与研讨,教研组长在每次研讨的最后,对组员们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提升,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3.教学活动二次实践与经验分享。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本同和本人的实际情况,从前期观摩的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个活动作为案例原型,在前期观摩、研讨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话题,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教学、进行反思,把有益的经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化了的经验。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在研究后期进行了一次经验分享会,围绕专题内容,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进行了交流,并帮助同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团队互助式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容的认识、理解。

  在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活动之后,我们就“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这一专题,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部分研究经验。

  1.材料应具有多样性。

  (1)实物材料。实物材料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感官多通道参与感知,获得更多的对探究对象的直接经验。在选择动物类材料时应注意选择体积便于观察的、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对象。例如,在大班“蚕宝宝的一生”活动中,如果选择一龄、二龄的蚕作为观察对象显然太小,不便于幼儿细致观察,而结茧化蛹时又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特征,因此,选择三龄到四龄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就比较适宜。

  (2)图片材料。图片材料可以将探究对象的实物进行放大化、静态化、多样化等,可以满足活动目标、幼儿观察的不同需要,在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放大的图片凸显实物的细节特征,能帮助幼儿观察到事物内部的、隐藏的部分特征,获得更加丰富的、正确的科学经验。例如,前面的“认识鲫鱼”活动中,如果教师用PPT打出了一片完整鱼鳞的放大图片,那就自然避免了“鱼鳞是半圆形”的错误经验的形成。

  静态的图片用于总结,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经验。如果在前面的“认识鲫鱼”活动中,出示一张放大的、静态的鲫鱼图片用于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样的图片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并满足幼儿个别化观察的需要。比如,在“认识牛”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种牛的图片,请每人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交流其不同的特征,帮助幼儿在了解牛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牛的基本特征。

  (3)声音材料。这一材料较多地运用于活动开始阶段,让幼儿通过叫声辨听将要观察的对象,能够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4)多媒体动态材料。录像等动态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观察到活动现场不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如可以将小鸡的孵化过程、蜜蜂采蜜酿蜜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2.材料应具有指向性。

  (1)材料应体现探究的价值,与探究目标紧密联系,同时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中班“认识母鸡和公鸡”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公鸡的“艺术照片”,图片过于突出表现公鸡的特殊品种和美感,而忽略了公鸡基本特征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无法

  获得应有的经验,只能满足于互相欣赏公鸡的奇特长相和造型。

  (2)材料体现着教师的隐性指导,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避免让幼儿获得其他与活动目标无关的、过多的经验。例如,小班“可爱的小鸭子”活动中,教师在给鸭子喂食环节中,提供了生米粒、熟饭粒、青菜等5种食物,请幼儿喂食,并发现哪些是小鸭子爱吃的食物,结果显示,众多的食物混杂在了一起,干扰了幼儿观察,导致了“小鸭子什么都吃”的错误经验的形成。

  (3)应充分考虑材料的种类、数量、体积等。比如,在小班“认识小乌龟”活动中,试想,如果全体幼儿集中观察一只乌龟会是什么结果?而每组2只~3只小乌龟,既能让幼儿对观察对象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接触,又能避免过多的小乌龟放在一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1)材料设计要符合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要有挑战性。例如,小班“认识金鱼”活动,教师只提供了金鱼,而没有提供其他种类的鱼,但是金鱼的品种有所不同,在颜色、外形上有所变化,这样,探究线索比较单一,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而中班“认识鲫鱼和昂刺鱼”活动中,如果是只对鲫鱼进行探究,显然不够挑战性,教师提供了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增加挑战性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鱼”的概念。

  (2)材料的设计应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材料的设计要注意满足幼儿集体探究和个体探究的不同需要。比如:大班“认识蜂”活动中,开始部分,教师出示一只蜂的图片,引导幼儿通过集体观察了解蜂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多样化的蜂类图片,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比较观察,最后总结出蜂的基本特征。

  (3)材料的设计应具有层递性。以大班“认识蜂”活动为例,教师分层提供材料进行引导:第一层材料,教师出示一张一只胡蜂的图片,引导幼儿初步观察蜂的基本结构和外部特征。第二层材料,教师出示蜂的细节放大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蜂的头、腿等细节部分,丰富幼儿的观察经验。第三层材料,教师出示胡蜂、熊蜂、细腰蜂等各种蜂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交流,了解蜂的多样性,并探索其共同的外部特征。第四层材料,教师通过录像的方式呈现蜜蜂采花粉、酿蜜的过程以及蜂巢及蜂的工作状况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相关的经验。

  4.材料应具有互动性。

  (1)给幼儿足够的和材料进行互动的时间。教师应注意保障幼儿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与探究对象、材料进行互动,建构相关的经验。活动开始阶段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幼儿对新鲜材料对象的好奇心,激发初步的活动兴趣,同时观察探究对象和材料,获得最初步的印象。活动中段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对探究材料对象进行系统的、有序的、细致的互动,获得关于探究对象丰富的、完整的、内部的相关经验。活动后段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关于探究对象的其他相关的经验。

  (2)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感知材料。教师应尽量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如看、摸、听、闻、尝等,在与材料对象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全面的观察信息和经验。

  (3)引导幼儿多种方式与材料进行互动。如在小班“可爱的小鸭子”活动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只小鸭子,让幼儿和小鸭子做朋友、玩游戏,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把小鸭子放在地上,观察其行走的方式;将小鸭子放在水盆里,观察其游水的动作;给小鸭子喂食,了解鸭子吃什么,观察其吃食的动作:将小鸭子捧回“家”,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教师对活动材料适宜的设计,激发了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在与小鸭子“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科学活动探讨方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方案06-15

科学活动方案03-07

科学活动方案04-25

科学活动方案通用02-10

科学活动方案通用02-27

科学教育活动方案04-25

科学教育的活动方案11-23

科学区域活动方案05-03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11-28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