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11-15 13:55: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通用17篇)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是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的颁奖节目,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通用17篇) ,欢迎阅读。

感动中国2017观后感(通用17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2

  是谁,让你在2017年为之动容?是谁,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题记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闪光灯。但这个舞台,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这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们,感动了中国。

  在他们其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坚持出诊的仁医吴佩兰;有为子女筹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有荣誉迟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还有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他们,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奉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刘盛兰。他是一位标准的“五保”老人,七年来坚持拾荒助学,而自己却几乎未尝肉食,未添新衣。老人的衣物以及许多的食物都是捡来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七年来所寄出的金额竟多达七万余元,前后共资助了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七万元,对于这样一位“吝啬”得连馒头都舍不得买的老人,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金额!七万元,或许仅仅是企业家随手抛出的一张支票。从一方面来说,那些企业家们的确是富有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刘盛兰老人的精神财富是他们不能用金钱换来的.。

  刘盛兰老人为这些学生们倾其所有他在自己风烛残年之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许在茫茫人海之,我们不能寻觅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却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或许,他的身体已经变得佝偻;但是,他却用自己高贵的心灵,在九旬的高龄上俯视生命。

  当我们大把地挥霍着父母的金钱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位老人,将一堆堆废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编织袋里,用这些废品,攒起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的梦想!

  几多落花擦过额际?几多枯叶缀上衣襟?几多流水带走熟悉的人群?几多雁阵驱走脸上的笑颜?时间悄然掠过我们的头顶,万物以惊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规律变化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人善良博爱的心。是他,让我在二零一四年为之动容;是他,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3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那就是—感动。——题记

  在看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洗礼,在感动之余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那份无法言语的震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无论是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还是年届90仍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无法忘怀。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位退休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吴佩兰。初次看到,震撼于她那一头发。那满头的白发诉说着她的艰辛,一个97岁的老人,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应该是逛逛公园,看看戏曲的享乐时刻,但是她却没有,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人们医治他们的疾病。她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却是情。虽是垂暮之年,但她依然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我为祖国拥有一个无私奉献的老人而感到骄傲,也为所有的病人有这么一个负责的医生感到欣慰。我知道,她的医术或许比不过那些德高望重的医生们,但是她的那份坚持,那份负责却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她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老人,而是拥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我敬佩她,敬佩那份坚持,那份仁爱。

  在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深深地明白,那些得到奖杯的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代表性人物。生活中,其实也不乏感动的人或事情,但是只有他们受到了表彰,被世人所知道,不是因为他们特殊,而是他们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坚持去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他们的事迹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也在无声中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最后,用一句老人的话来说,那就是: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无法做到的坚持。而那些获得奖杯的那十大人物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同时也清晰地让我知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本性,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从这一刻开始,我要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坚持做好事,争取一辈子做好事!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曾经,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天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繁杂心灵……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杨乃彬儿时发烧导致失去了听说功能。为给孩子治病,走过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为了儿子,她学习唇语,然后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辞职陪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后来,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早已热泪盈眶。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坚强执着?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泪流满面熬过黑夜?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一次次地听医生说,抱歉?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儿子说话?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愿意辞职来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

  是爱。

  有一种爱,无须华丽的表白,你却始终相信它是真爱。它永远真诚永远不变它无需华丽词包装;它像寒冬熊熊烈火它像炎夏一缕清风,它激活我们生命能量,它体贴相伴永远。没错,这是母爱。母爱的力量有多伟大?我们无法测量,它往往超越奇迹,铸就辉煌。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5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6

  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中的两位人物,林俊德,陈斌强,我觉得我最敬佩的人是林俊德。

  林俊德是一个中国工程院院长,他在住院期间,只顾着工作,连拖了三次手术,所以,林俊德和死神展看了殊死搏斗。他每天很早起床,坐在椅子上拼命地工作,医生说他这样不能坐着,坐着只能让病情加重,可是他执着的跟医生说:我能行,我要把工作内容都传到电脑上。这时,医生也被林俊德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林俊德从早到晚都不休息一次,他的老伴和医生都劝他快点休息,免得病情加重,可林俊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劝告。

  终于有一天,林俊德再也扛不住了,他同意休息一会儿。可是,当他闭上眼睛就再也睁不开了。

  看完我热泪盈眶,心想:林俊德也太拼命了,自己快要死了,还这么拼命的工作,从早到晚连休息都不要,甚至连拖了三次手术,还要每天早起工作,我真感动,很惊奇,所以,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荣!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7

  昙花一现,虽短暂,可她毕竟绽放过;鸟儿在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可他毕竟飞翔过;烟花,虽然终究烟消无踪,可它毕竟绚烂过……我们虽不认识您,但您给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1林俊德,您虽然走了,但我们永远怀念您。

  林俊德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他1952年入伍,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任务。但在2016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他的遗愿……

  他带给我们的,我想,是忠于职责。现在的社会上官员、以公徇私的现象很普遍。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是真正的战士,他为的是国家、是人民的利益,他用50年默默坚守信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记住他那可贵的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才是我们中国更加强大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献出微不足道的小力量,就能感动中国。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8

  晚上,我如约而至地待在电视机旁观看感动中国,里面的内容使我非常感动。

  故事中令我印象是:有一个老人,在银行中转身的那一刻,不小心摔倒了,有两个人发现后,立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在老人身上发现有三张捐款,而捐款热的名字叫黄炎,这是一个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名字了,在这一天天过去了,黄炎这个名字也出现得越来越多,捐出来的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路边没钱上医院的乞丐,黄炎便拿起自己的.钱捐助,有许多人都想回报他,可当他们查看地址时,才发现这个地址是虚构的,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新闻也在播报他的事迹,动援大家,找到黄炎,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大伙儿才知道他的真名叫张纪清。一些人劝他不要去捐款了,可他却坚决否定了。不久,张纪清患病上了医院,政府给他五千元钱,他全把钱捐给了山区的孩子们了,一些孩子为了上学,误认歧途,这使张纪清十分着急立刻把全部的钱都捐给了孩子们。家里从三百平方米缩小到了七十五平方米,。这些行为感动了一批人,现在,也有许多人加入到了捐款的行列。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心里万分感动。一个老人竟然做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宁愿别人过得最好,自己朴素一些也没关系。张纪清令我十分佩服,他为了山区孩子们的快乐,而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给了灾区的孩子,而把自己的家里缩小得不能在缩小。而他做的好事不求人家回报,地址也是虚构的,怕别人来自己的家致谢,让我们学习这位伟大的老人,与他一起捐助灾区的儿童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9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 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父母为6名孤儿去卖唱

  73岁的王宽曾是豫剧名角,在河南乃至全国,对于豫剧粉丝而言,早已经家喻户晓。

  在他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王宽和老伴的身边聚着他们的孩子。那是他们收养的6名孤儿。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并反哺这个大家庭。

  说起参加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王宽告诉记者,很激动,我先上台然后我老伴上台,接着孩子们都上台了!白岩松还邀请他现场唱了一段豫剧。

  1991年,王宽和老伴遇到了名叫袁前良的孤儿,从那时起,王宽家的成员开始不断壮大了。丧父的汪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等6个孩子,先后被王宽收养。加上王宽患有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王家的常住人口达9人之多。

  王宽担任过河南豫剧团的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而这个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国家一级演员,却曾为养活自己收养的孤儿,和老伴走进茶楼,开始卖唱生涯。王宽的老伴王淑荣说,有时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王宽这个国家一级演员也被剃光头,而他放弃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只是为了他和他收养的6个孩子的生活。

  我负责挣钱,老伴负责照顾家。王宽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演出,他就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

  儿女们反哺报恩的最美家庭

  凡事就怕认真和坚持。曾经有人不止一次地劝我放弃,但我从没有放弃的念头。王宽说。

  在王宽家里,如今摆放着中华慈善奖最美家庭中国好人榜等很多奖杯与奖状。感动中国这项国内最高级别的大爱荣誉,被他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王宽从未想过自己会获得什么荣誉,就像多年前,他收养这些孤儿时,从没想过自己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说,从收养第一个孩子起,自己就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这种爱心,不是一天两天积成的',也不是一件事两件事积成的。王宽的父母都已经去世,我家里也没什么人了。但我们家乡观念特别强,还是想着要经常回去看看乡里乡亲、亲戚邻居。王淑荣说。

  他们收养的孤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但每逢周末、假日都会回来。2017年6月,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和5名孤儿一起登上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他们的梦想是为王宽二老办一场金婚典礼。最终,梦想助理团全票通过,朱时茂更是当场落泪,而王宽夫妇也第一次穿上婚纱礼服。

  曾经的孤儿们,也从小得到了王宽的真传,每人都会一种乐器。王宽说,团聚之时,他们围在一起唱上一曲,成了自己和老伴最幸福的事。

  王宽家成了传递温暖的火种

  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仅是因为王宽将6名孤儿养大,更重要的是,一份坚持的爱如今已经在孩子们的身上延续了下来。

  在此次感动中国颁奖过程中,王宽还遇到了同样获奖的郎平等人。他们身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像郎平、阎肃,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那种大爱奉献值得我们一家学习。王宽说,现在自己年龄大了,如何让这个小家的温暖传递下去,是他接下来要做的。

  谁都要挣钱,而挣钱看你怎么花。王淑荣告诉记者,2017年王海龙从《中国梦想秀》得到了25万元捐助,在第三天他就捐给了西安的一位病人。 2013年年底,得知河南好人刘东兴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王宽带着孤儿们在紫荆山公园义演,将得到的16000多元全部捐了出去。

  相比被邀请演出,更多的人是去求助王宽演出。有人因患病没钱治疗,来请我去义演帮他们筹款。王宽说,面对这种请求,他从不会拒绝,而这种帮助正是这个家的延续。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0

  她,我们都不陌生。她曾经也是大学生,她也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不是去照顾自己的女儿,而是去照顾另一些孩子。她就是支月英。

  支月英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她毕业后去参加教师考试,但是她毅然放弃城里的学校,选择去了扎根山区教学,那里很偏僻,下了车还要走好几百公里的山路,但是她知道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她,因为一股爱,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了下来。一留就是36年,她把她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整整影响了两代人的童年。她的学生涂莎的理想也是成为支月英一样的好老师。记得涂莎说过:“那时候的我们,渴望知识,有老师给我们上课,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她的女儿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听到这,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她的博爱深深感染着我,她放弃了对女儿的陪伴,但是她的学生也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希望啊!她用她的.博爱,影响了几千几万个家庭的孩子,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受到教育,从而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她的学生也受到她的影响,试想如果她的学生能把她的博爱接力下去,那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的!

  中国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是较大,一个老师能够选择放弃优越的条件,而选择艰苦的地方,如果不是一种爱的力量支撑着她,她何以在那里整整36年!支老师,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给学生添置学习用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学生改善教学条件,无私地教育学生知识,这深沉的爱让我感动不已。这样的老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真的如诗句所赞美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想到我自己,现在有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有爸妈的宠爱,有温柔的老师,每天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成为支老师那样伟大的老师。

  评析:能够深刻领会支老师身上的精神,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动,值得点赞。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1

  4月19日晚,在青海卫视和湖南卫视举办的“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赈灾晚会上,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深情讲述了一个《省委书记与村支部书记的碰头礼》的故事。

  喜欢看湖南卫视的观众都知道,张丹丹是比较会煽情的那种主持人,许多次主持节目的“声泪俱下”,让人们忍不住流泪。但是这一次眼泪止不住掉下来,并不是因为张丹丹的声情并茂,而是因为省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故事,很真实,很朴质,却很感人。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4月17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来到玉树震灾最严重的`结古镇以及周边村庄进行视察。扎西大同村263户村民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塌了。强卫来到这里,结果村里的村干部都不见踪影,为此一向温文尔雅的他十分生气,发火了。

  随后他路过一个物资发放点,居然发现村干部全在那里。

  强卫亲切地拉着扎西大同村村支部书记才哇的手问道:“你家里面怎么样?”这时,旁边别的干部给才哇充当起了翻译,“家里死了三口人……但是他一直没顾上,白天晚上一直在为村里的事情忙活……”强卫这才知道,才哇和他们村里的所有干部和党员这几天一直在几个物资发放点忙着分发物资,安顿灾民,基本没有合过眼。

  强卫书记哽咽了,那一刻,他无法表达对这些基层干部的敬意,因为在这份真爱面前语言显得太苍白了。同样,那个七尺康巴汉子的村支部书记才哇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省委书记的感激,省委书记比谁都操心、比谁都累、也比谁都难受,说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就这样,两个铁血男儿本能地将头碰在了一起,那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感动了电视机前广大同胞。

  “碰头礼”是藏族最亲密的礼节。行礼时双方脸擦脸、额触额或头碰胸部。这种礼节只有在家人或最亲密的人远行时才举行。作为一个省“最大的官”和“最小的官”,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村支部书记,按说应该地位悬殊,亲疏有别。

  可是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合,此情此景,怎能不百感交集?不是亲人,就是亲人,在困难面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他们用最亲近的“碰头礼”,传递着一种信心、一种力量和一种希望。

  这一“碰”,碰出了党群干群的鱼水之情;这一“碰”,碰出了藏汉同胞的血脉之亲;这一“碰”,也碰出了灾区人民的必胜信念。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2

  晚上八点,我准时坐在沙发上,和老妈一起看《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的内容使我很感动,使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赵久富。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是赵久富说的话。他和他的乡亲因为住处要被淹没而移民。他为了大局,主动煽动村民移民,最终带领三个村三千多人从祖祖辈辈长大的故乡移民到团风。但有一些老人不愿意搬迁,就留在了那里。离别时,搬迁和不搬迁的人们都哭了,因为不搬迁的`人大多数都是搬迁的人的父母。所以哭得特别厉害。但他还是和搬迁的人坐大巴走了。到社区成为了团风县黄湖社区的社区书记。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哭。因为我也离开过父母,也离开过居住很久的住处。我承认这种感觉不好受,但他为了大局还是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感动中国,这个节目里的人总是能让我们感动……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3

  就像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感动应该是水,有水,这个世界才不会干枯。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又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虽然不能去现场感受那种浓浓的氛围,但还是由衷的欣赏和喜欢这种升华心灵的节目。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在疯狂的追求物质需求同时,慢慢的疏忽了自己内心的那扇心窗,尤其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时尚,满足虚荣,却渐渐忘记了自己本真的心灵。尤其最近几年,美国人乔布斯的“苹果”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狂潮,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来说,有些人不惜整自己存了好几个月工资来买这部据说堪称“手心里的宝”的“苹果”。甚至我还听到这样的说法,拥有了一部“苹果”就能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就能让别人用高尚和崇敬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的反映中国社会的病态心理,金钱物质需求开始取代人们心里的位置。于是开始了明争暗斗,开始自私自利,开始不择手段……渐渐的,人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看不到人性的本真和善意,反而取代的是金钱物质胜过一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个人更欣赏像《感动中国》这种美丽的节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会让人们有一丝丝的温暖和感触,会让人们又看到自己本真的'善意。虽然我不是他们,也没有资本和金钱去满足和这些物质欲望,其实我更欣赏的是那些外表看似平凡朴实,内心却特别充实饱满的人,那种活的有追求,有梦想,执著信念,坚持不懈的人。这是我的精神盛宴,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鼓舞。

  何为大义?你的活着能让更多的活得更好,就是一种大义。没想过自己的未来到底怎样,但我在努力,很少有人站在成功的舞台,梦想可以有很多,但是实现的却很少。然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4

  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在南通早已家喻户晓。老人继去年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后,今年再度入围。上个月22号,中央电视台开放201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投票平台,老人得票数目前已经突破191万。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坚持为老人投票。

  吴锦泉,一位磨刀老人的事迹感动了通城。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仅靠磨刀为生,生活非常清苦,他却乐善好施,将磨刀得来的微薄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年复一年,老人共捐出了4万多元。老人说过,坚持公益是他的一份心意。人们竞相为他投票,正是被他的精神力量感染,被他乐此不疲地投身公益慈善的热情所感动。

  吴锦泉是一位老人,他自身属于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满足于被关怀,而是努力地发散自己的光与热,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力量。4万多元,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位以磨刀为生的老人来说,他的这4万多元可能就是他收入的'绝大部分。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持之以恒地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他的这份执着值得其他人学习。通城百姓竞相为他投票,从老人的得票数我们能够感知到社会道德文明的温度。这说明,他的事迹已经感动了很多人。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坚持为老人投票,这是道德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人们被磨刀老人感动,更需要拿出向磨刀老人学习的实际行动。磨刀老人磨刀一次也就赚个一两元,4万多元是他磨刀上万次才能得到的收入。不少人干着的工作比老人光鲜,挣的也比老人多。我们要努力挣钱,做物质上的富翁,同时也应该努力做精神上的富翁。人皆有同情心、恻隐之心。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老弱病残孕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一毛不拔,而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其实,人生的际遇千变万化。我们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坚定生活的信念。磨刀老人能够积极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建设文明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社会道德文明之花将才会激情绽放。

  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成员之间需要守望相助。2013年12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倡议书,号召人们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用志愿服务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磨刀老人,树立了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标杆。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让守望相助精神落地生根,每个人都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道德文明的温度,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5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电视台的“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非常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隐姓埋名,却一直捐款的老人张纪清。

  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代。

  炎黄,是人类的始祖,带动了整个华夏族的发展与千古文明。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最终有一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黄,他叫张纪清。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来自江阴,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7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阴市某银行正起身离开,却晕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进医院。人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张汇款单,汇款人的名字,叫炎黄。那天,那个被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终于解开。老人的名字叫张纪清。

  “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张纪清老人在感动中国里与主持人这样说。张纪清老人也没有预料到会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解开隐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谜。原本老人打算把这个秘密保守一辈子,连最亲近的子女都不会透露。在张纪清老人眼中,他做的这些都是小事,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乎每年,祝塘镇都会收到“炎黄”的汇款,而汇款地址却是五花八门,寻找后发现地址都是假的。想寻找这位好心人的.人们也只能失望而归。“我要的不是名,是心!”这便是张纪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尽各种办法“潜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着电视屏幕中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从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现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与老伴靠养老金生活,从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笔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我们有济贫帮困的文明。

  感动中国,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无悔奉献只为给子女、社会、身边的人带去一份未来,一份温暖,一份快乐。感动中国,虽然隔着屏幕,但感动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为荧幕中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所流泪。感动中国,我们的身边又有谁跟他们一样在默默付出。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也许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样有传承千古的文明。

  感动中国,也许我们能感动未来。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因为有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世界才会继续。因为有那些无私付出的人们,身边才有感动,已致感动了整个中国。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典礼于2017年2月8日晚8:00在中央一套播出,十大人物事迹涉及科技、教育、医学、法律等领域,他们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他们在岗位上几十年的坚守,对初踏入工作时的那份初心的坚持、他们是中国14亿人民学习的榜样,是中国正能量的传递者。

  奋不顾身三进火海的英雄王锋、36年坚守山区教育的支月英老师、为艾滋病携带者的孩子创办红丝带学校的郭小平校长、为脊椎患者打开折叠人生的梁益建医生。他们都是活在我们身边真实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使我几度眼眶湿润,带给我们的`感动无以言表。

  当主持人讲到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老师时,带给我的思索更多,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对老师这个称谓的敬重,曾经的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回首这十年的教书生涯,感觉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不能说自己没有恪尽职守,于支月英老师相比,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在那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一干就是36年,扎根在大山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我为山区的孩子们能碰到这样一位良师而感到庆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精神在支月英老师的执教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当孩子们说“有老师的爱就是幸福!”支月英老师落下了幸福的眼泪。谈到自己的女儿时,心中却是满满的亏欠,女儿的一句话“妈妈,您是一位好老师,却不是我的好妈妈”。让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让我们向这位燃烧了自己,奉献给他人的人民教师致敬!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7

  看完《20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才第一次发现,社会各个层面都有闪光点,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也并不止于电视上这十多组人物和事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里写感想,我已不想再写他们。因为他们的感人事迹,现如今已经家喻户晓,没必要一遍又一遍重复他们的“光荣事迹”,大谈特谈“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温暖,留一份在心里就行了。

  我想说的是,这期节目播出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他们呢?是的,不多。即使是郎平和阎肃这样的名人,关注和真正了解他们的人也不会太多。“因为他们大多只是小人物。”没错,他们大多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担当。正如,小小的'火花可以带来温暖,小小的光亮可以驱散黑暗,因此,小人物,也可以有伟大的梦想,小小的举动也会让人心生温暖,可以给人带来感动,可以改写“未来”这一未知的剧本,而且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给我们鼓励和满满的正能量。

  突然想到语文老师了,他胖胖的,脸上常带微笑,声音洪亮,一直在指引我们行走在真善美的路上,所到之处所言之语,满满都是正能量。期终考试前他生病了,最后的几堂课应该是撑下来的吧。一直到放假前期,体力才稍有恢复,然后便不失时机的宣传他的一贯的“看书理论”,再同我们依依惜别。他生病期间,没有丝毫懈怠,一心帮我们复习:梳理知识,答疑解惑,查漏补缺,批改讲评,不辞辛苦,一直“战斗”在“前线”!这个春节,我竞忘了给他拜个年。唉,这么重要的事竟忘了。他现在身体该好些了吧?还会在没完没了的备课改作文吗?老师,多休息休息吧,身体最重要了……您带给我们那么多欢笑温暖和指导,趁着这个寒假补补吧,别再劳累了。想想我们这帮不思进取的人,还会惹您生气,您却一次次理解我们,原谅我们,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们,真是不应该呀!

  感动中国的,是十多个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感动我的,还有您和与您一样的外国语学校的不少老师,以及生活中的很多小人物。

  感动,不分大小,对我而言,这样就足够了;常留一份感动在心中,我们会更温暖,生活会更美好。

【感动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随笔07-07

中国女排观后感简短 女排感动中国观后感01-02

孝心感动天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17篇)10-20

感动中国颁奖心得范文10-30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12-02

感动中国观后感08-28

《感动中国》观后感02-03

“感动中国”观后感06-14

感动中国观后感08-29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看感动中国心得体会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