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水流域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探讨

时间:2023-04-01 09:25:5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流域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探讨

  从流域视角除了可分析文学的审美倾向、风格风貌外,还可以考察文人的群体性格、文人流向、文学作品中的流域意象等。

  水流域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探讨

  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文中认为,流域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域为中国文学版图的形成与演变奠定了基本轴线,流域轴线的移动促使和推动中国文学地域空间的移动。

  二是为文人群体的聚合以及作品的区域传播提供了天然信道。

  尤其在古代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舟行河流是最普遍的行路方式之一。

  三是流水作为文化生命之源泉,对于作家创作灵感的激发,也是其他物象所无法比拟的。

  这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水流域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而本文侧重从文学本体属性角度进行分析,挖掘水流域与文学审美和文学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学审美上的水流域特征

  审美是一种体验,审美体验是形象的直觉,外在的客观之物能通过审美心理机制直接影响并促成审美主体的观念。

  因此,特定流域所具备的独特气候、地理以及物象必然对身处其境的文人们产生特定的文学审美反应。

  流域之水是一种审美原型意象,加上特定的地理区域色彩后,才复合出其他意象种类。

  《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这说明,区域文化的形成主要由自然水土环境而致。

  四大流域文化区域中,辽河流域主要流经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和吉林省南部地区。

  以“红山文化”为代表,主要包括“东北部文化圈”和“游牧文化圈”。

  地理特征为山高水寒,这使人皮肤收缩,汗毛孔闭合,穿着厚重,与自然的距离加大,对外界持一种疏隔、抗拒甚至是征服的审美态度,故文学上主要选取凉风、寒蝉、白露、飞蓬、归鸟、孤兽、廖廓之谷等适宜寄托清冷之气和哀愁、忧患之思的物象,侧重冷色调。

  如完颜亮《驿所》:“孤驿潇潇竹一丛,不同凡卉媚春风。

  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又如其《过汝阴作》:“门掩黄昏染绿苔,那回踪迹半尘埃。

  空亭目暮乌争噪,幽径草深入未来。

  数仞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

  繁花不识兴亡地,犹倚阑干次第开。

  ”爱新觉罗·玄烨《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等。

  古代文学评论中常把黄河流域所代表的狭义北方文学与长江流域所代表的狭义南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也按此论析。

  我国秦岭以南的地面水流向长江水系,秦岭以北的地面水流向黄河水系。

  黄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9个省(区),东入渤海。

  黄河流域地理特征为黄土流沙,河宽水湍,是中华文明的先发流域,特别是从汉至唐引领中华文明发展。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主要涵括了燕赵文学圈、秦陇文学圈、三晋文学圈和齐鲁文学圈。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导致其民心境开阔,粗犷壮直,忧患意识浓,文学审美上多取狂风大川、峦山阔原、白云骏马等适宜抒发奔放狂野心意的物象,倾向于以贞刚之气叙事辩理,黄色调明显。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个省市。

  流域内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长江流域文学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主要涵括了巴蜀文学圈、荆楚文学圈和吴越文学圈,唐以后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引领者。

  由于长江流域草木茂盛,地窄山险水丰,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

  ”所以其多取小桥、曲水、清泉、柳枝、花月等体现柔、细、雅审美倾向的物象,绿色调突出。

  古代文学研究中,常拿代表北方文学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学的《楚辞》进行比较,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里所说:“《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曾指出,北方文学“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而南方文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道:“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黄河流域文学代表类型有喻事析理的先秦散文;气势磅礴的汉赋;苍凉慷慨、风骨劲拔的建安文学;率真爽直、豪放刚健的北朝民歌;激越深沉、雄浑悲壮的盛唐边塞诗;叱咤风云、“挟幽并之气”的金词等。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等。

  长江流域文学代表类型有“信巫鬼,重淫祀”、“香草美人”的屈楚文学;情辞婉转、轻靡绮艳的南朝诗歌;润泽华采、清新秀美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婉约柔媚、徘侧缠绵的宋词等。

  作品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斡《室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等。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分布于我国的云、贵、桂、粤、湘、赣六个省(自治区)。

  珠江流域成扇形格局,北依五岭,南临大海,中亘两广丘陵,大山、盆地穿插其间,兼有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其代表文学派系主要有滇云文学、黔贵文学、八桂文学、岭南文学和琼州文学,元明清时期才后来居上,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文学中多取瘴、岭、贪泉、毒草、蟒蛇、蛊、麻石街、竹板、芭蕉等表达险恶蒙昧和原乡审美倾向的物象。

  具体文学类型有幽怨难适的唐宋流放派;原生开放的明清岭南文学等。

  如“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李商隐《异俗》);“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卢纶《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

  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

  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

  猿蹈时能啸,鸢飞莫敢鸣。

  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

  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

  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

  ”(宋之问《入泷州江》)等。

  二、文学风格上的流域特征

  日本学者竹内敏雄把地理环境差异作为影响文学风格的三大原因之一,而我国历代的文学评论者也注重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研究文学风格,如曹丕、刘勰、司空图、皎然、姚鼐、刘师培等。

  从流域视角来看,辽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文学风格各有特征。

  辽河流域文学风格以“劲健”、“清奇”为主,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文学史上,辽金元时代是辽河流域的兴盛期,所以考察这一时期辽河流域文学风格具有典型代表性。

  黄河流域文学风格以“悲慨”、“高古”为主,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

  长江流域文学风格则以“绮丽”、“委曲”为主,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指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风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比如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和发轫于长江流域的《楚辞》风格迥异,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南北两大地域文化的特征。

  前者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擅长状物传情,是一种朴素的美;而后者则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想象变化,是一种华丽的美。

  屈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总体特征,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长江流域文学的独特风格,另辟了一个与北方黄河流域文学朴质风尚迥异的充满玄想的文学典范并与儒家构成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

  相对于北方的理性,南方显得浪漫、妖媚、奇异与诡谲,神秘莫测。

  陶礼天在《北“风”南“骚”》中亦曾浓墨重彩地分析了《诗经》与《楚辞》在地域风格与美学上的差异。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将南方长江流域文学风貌概括为屈骚传统,称它是北方理性之外的“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又如文学史上黄河流域的韩愈(河南人)与长江流域的欧阳修(江西人)文风大不相同。

  张仁福先生在《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一书中指出:“大体说来,韩文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欧文属于阴柔之美的范畴。

  具有浓郁北方文学风格的韩文呈现刚健、雄正、愤激、壮直、质朴、拙劲、迅急、疏括等特征;而具有鲜明南方文学风格的欧文则显露柔婉、飘逸、哀艳、委曲、清丽、纤巧、纡徐、缜密等特色。

  ”具体作品黄河流域文学中如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苏轼《百步洪》中的“有如兔走鹰华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或“涓涓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麋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幽幽”。

  珠江流域文学风格主要是“流动”、“实境”,呈现出开放与蒙昧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文学家对珠江流域的“流动”性多有描绘,如“盛府依横海,荒祠拜伏波”(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宋之问《入泷州江》)。

  同时,珠江流域文学多用地名、动植物、历史等“实境”入笔成篇,如“奇峰岌前转,茂树限中积。

  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张九龄《巡按自漓水南行》);“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宋之问《过蛮洞》);“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

  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沈俭期《题椰子树》)等。

  从流域视角除了可分析文学的审美倾向、风格风貌外,还可以考察文人的群体性格、文人流向、文学作品中的流域意象等。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审美倾向和风格两方面进行探讨。

【水流域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探讨】相关文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讨10-26

新形势下我国古代文学论文10-01

论析入世背景下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10-08

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的创业路10-05

国际反避税背景下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研究10-26

探讨古代文学论文范文10-01

古代文学狐神形象探讨10-01

海明威与我国古代文学论文10-08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变革探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