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普通话轻声字词的规范论文

时间:2022-10-09 02:44:1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普通话轻声字词的规范论文

  普通话轻声字词的规范论文【1】

普通话轻声字词的规范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要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本,从语音、语调等方面综合考察。

  朗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将两者融合。

  本文阐述了轻声字词的规范。

  关键词:轻声 轻声规范 语流轻声

  阅读中,朗读指清晰响亮的读文章,朗读技巧指对朗读作品正确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并用轻重音和停连等技巧表达作品。

  因此,掌握轻声字词的规范很重要。

  一.轻声含义和作用

  汉语的音节大都有固定声调,但构词时因相邻音节的影响,普通话词中有些音节会失去原有的声调,变成短而轻的声调,即轻声。

  如:我们、似的、石头、热闹中的“们”“的”“头”“闹”等。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轻声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伴有重读的音节。

  常见的轻声,一般以单音节形式出现在较为固定的词语形式中,即常说的“轻声词”。

  话语中也有轻声,通常无较固定的词语结构形式,我们称它为“语流轻声”,如:

  1、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冰心《繁星》)

  2、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轻声一般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如:“他为人大方”和“贻笑大方”;“干得漂亮”和“年轻漂亮”等词中的轻声和非轻声词的词义、词性不同。

  二.轻声的读音

  轻声的读音主要与调值和音色相关。

  轻声的读音主要的特点是短,同时和音强、音高也有关系。

  轻声的音高不固定,常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

  1、阴平、阳平调后,调值低、更短;如:先生、师傅、咳嗽。

  2、上声调后,调值较高(44调)、短;如:眼睛、本事、扁担。

  3、去声调后,调值最低、更短,如:客气、亲家、罐头。

  轻声和音色也有联系。

  受前面音节影响,轻声音节的声、韵母会发生变化。

  如:

  1、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浊化,b、d、g等变成相应浊音声韵母。

  如:我的、哥哥、耽搁

  2、高元音、低元音;韵腹向央元音靠拢,韵母变得比较模糊,甚至脱落。

  如:豆腐、头发、棉花

  三.轻声字词的规范

  (一)轻声词

  有较明显规律的轻声词。

  普通话纲要列出了必读轻声词五百四十八条。

  其中二百多个有规律可寻,如:

  1、结构助词“的、地、得”和语气词“啊、吧、吗、了”等,如:好的 吃啊 笑了 来吧

  2、动词、形容词后表趋向的词“去”、“起来”、“过去”等,如:跑过来 看上去 好起来

  3、构成名词的虚语素“子”、“头”和表多数的“们”,如:孩子 石头 人们

  4、叠音词和重叠动词的第二个音节,如:妈妈 说说 打听打听

  5、名、代词后的方位词,如“上”、“下”、“里”等,如:树上 家里 乡下

  6、习惯上读作轻声的一些双音节词,如:咳嗽 豆腐 脊梁

  7、“得”、“不”、“一”在词或短语中的特殊音变,如:吃得好 说一说 差不多

  8、叠词后接“儿”字尾的词语,靠近“儿”的字需轻声,如:慢慢儿

  (二)语流轻声

  语流中词语受相邻音节影响产生的词语轻化现象。

  词语的这种现象,对于准确表意,体现语音节律和细微变化,增强表现力有重要作用。

  这种轻化,可为单个音节,也可多个音节。

  除必有重读音节相伴这一特点外,由于这种轻化现象不像“轻声词”出现在较固定的词语格式中,规律性不强,故更需仔细辨析。

  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

  (巴金《繁星》)

  2、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她嘿嘿地笑着,……她却满不在乎地说……(张之路《羚羊木雕》)

  例2中,神态、语言的轻声变读,我们看出,万芳急人所急,性格爽朗。

  此外,还有从语义、情感表达的准确度和语言的韵律美变读的“轻声”,除代词作宾语的形式结构比较明显外,这种规律性不强。

  如:

  1、谁也不去理会它。

  (贾平凹《丑石》)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2中,“来”和“开”变读为轻声,声调开张舒徐,恰切地传达了诗人陶醉于“春色”的心声。

  总之,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将两者融合,才会更好地解读文本。

  普通话轻声现象研究论文【2】

  摘要:轻声是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一种复杂的音变现象,本文拟从轻声的性质、成因、功能与作用等角度对轻声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轻声 性质 成因 功能

  作者简介:彭瑾(1980-),女,四川大学2006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

  普通话轻声研究对于增强语言规范化意识、促进语言教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轻声的性质

  关于轻声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另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再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

  徐世荣等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

  徐世荣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指出:“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1]

  罗常培、王均等认为轻声是一种变调。

  许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采纳了这一观点,“变调说”在国内比较有影响。

  罗常培、王均指出“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2] 罗常培、王均先生在1957 年出版的《普通语音学纲要》中指出,轻声是一种变调,但变调只受声调环境影响,而轻声除此之外还跟音高、音长和音强有关系,所以是一种特殊的变调。

  厉为民等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指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两种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

  “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dui・tou (′对头,名词) : dui′tóu (对′头,形容词) ,′tiao・li(′调理) : tiao′lǐ(条′理)”[3] 。

  二、轻声的成因

  (一) 为了发音省力

  现代汉语拥有大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

  对待这些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特别是人们口头语言里常用的那些词) 的各个音节,人们不会平均用力。

  只要对方听得明白,能省力的地方就省点力气。

  实验证明,当舌位处于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程度是最小的,即是省力状态。

  林茂灿等(1980) 的声学实验结果证实,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向央元音[?]移动。

  因此,可以认为,在保证对方听明白的前提下,把双音节词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是为了省力。

  (二) 词语的双音节化

  汉语的轻读音节基本上都遵循“义轻声轻”规则。

  吕叔湘指出了双音节化的两种主要方式:1、前后增加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2、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轻声词汇,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加在后面的那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或同义词素,因为是个“多余的”成分,往往不重读,这就使轻声的产生有了可能。

  (三) 节奏的要求

  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合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

  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替、起伏有致,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弹性,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由于语音本身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轻声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即便如此,这些探讨仍是必要的。

  三、轻声的功能与作用

  1、辨别词义

  现代汉语中同形词和同音词很多,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要根据它的语音的变化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否则容易造成误解或歧义。

  如“老子、莲子、本事”读原调时,分别是指战国时著名思想家(人名) 、莲的果实、本来的事(文学作品中所依据的事实);变调读轻声后,意思也就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分别指父亲、窗帘或门帘(“莲子”轻读后同音词是“帘子”)。

  这些词语在书面上很容易区分,但在口语中必须要依赖轻重读来加以区别。

  2、区分词性

  有些字形相同的词,读其原调还是轻声,词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轻声在这种情况下就担负起了区别词性的作用。

  (1)名词变读轻声后成为形容词:“地道”(dìdào),名词( 地下通道),“这个地道既阴暗又狭长”;“地道”(dìdao),形容词( 纯正),“这是地道的北京特产。”

  ( 2) 形容词变读轻声后成为名词:“对头”(duìtóu),形容词(正确),“这件事,他做得很对头”;“对头”(duìtou),名词(仇敌或对手),“他俩是死对头了。”

  ( 3) 动词变为名词:“下水”(xiàshuǐ),动词短语( 进入水中),“来到河边,小伙伴一起下水摸鱼”;“下水”(xiàshui),名词( 牲畜的内脏),“把这些猪下水全部埋了”。

  3、区别词和词组

  有些词语单从书面形式上根本分辨不出它是词还是词组,但可以根据读音上的不同,轻松地区分开来。

  这是因为变读轻声可以改变语素的组合性质,当后面一个语素轻读时,词素中间不能有停顿,这时它是一个词,当后一个语素不能轻读时,中间可略有停顿,这时它往往是一个词组。

  “兄弟”(xiōngdì),读原调时是词组,指“哥哥和弟弟”,如“他们兄弟两个工作都很出色”。

  “兄弟”(xiōngdi)读轻声时是词,指“弟弟”――他有两个兄弟,如“他有两个兄弟”。

  4、增强普通话的节奏和美感

  一般说来, 大家都认为整齐、平衡、匀称的语音在听觉上能引起美感,认为杂乱、失重、单调的语音听起来不美。

  读成轻声的音节在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方面都有一些变化,相对而言,“音长在听辨轻音时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4]可见,音长较正常音节短些是轻声的主要特点。

  我们知道,在语流中,有的音节之间关系比较近,结合较紧,有的则较疏远,形成长短不等的音节组合,这就使得轻声在语流中夹在四声之中,可以起到调节音长、音高的作用, 造成了语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节奏,给人带来轻重相间、多样变化的听觉美感。

  失去了它,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显得生硬、死板、没有“ 温婉的语感” 。

  [5] 特别是在朗读作品时,轻声在语流中也恰恰起到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世荣.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J].中国语文,1957(7)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J].中国语文,1981(1)

  [4]林熹,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M].语文出版社,1999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轻声问题【3】

  摘 要: 轻声是普通话语流中的音变现象。

  轻声可以区别词义、词性,并带来语言节奏的变化。

  但是轻声的规范和实际读音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分析了轻声的实质、轻声词的规律,揭示了轻声失去原有调值轻读后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上的变化,并结合口语实际,提出普通话测试中对轻声把握的策略。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轻声问题 把握策略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中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却是语流音变中最缺乏规范性带来的一种,常常给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判带来困扰,更重要的是给方言区人员学习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带来困难。

  因此需要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轻声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辨清轻声音节的特质。

  一、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读的又短又轻的调子”,“轻声在物理属性上的主要表现是音长变短,音强变弱”(黄、廖本《现代汉语》上册118—119)。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总论部分提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可见,轻声不是第五个声调,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化而来的,作为一种语流音变现象,轻声只在语流中才会发生,即“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

  单独一个音节不存在轻声,即使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单念时也是带声调的,如“的dé、地dì、得d锓着zhuō、了liǎo、过guò”。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在普通话中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轻声可以区别词义和词性。

  例如:

  瞎子xiāzi(眼瞎的人)虾子xiāzǐ(虾卵)

  舌头shétou(口腔内的器官)蛇头shétóu(组织非法偷渡的人)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

  地道dìdao(真正纯粹的)地道dìdào(地下的通道)

  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ēi(正确和错误)

  精神jīngshen(有生气)精神jīngshén(宗旨、主要意义)

  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容词)

  厉害lìhai(程度深,副词或形容词)厉害lìhài(利和弊,名词)

  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其次,轻声可以调节语言的节奏,形成抑扬顿挫的美感。

  轻声的变化可以使朗读或说话的节奏趋于变化,节奏明晰。

  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因此,普通话中的轻声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但是轻声这种语流音变现象就其本原来说还是来自“北京话”,这可以从许多语言学论著中找到证据。

  罗常培、王均在《普通语音学纲要》中谈及声调(包括调型、调值、调类、声调相连的变化、轻声及词重音等)时明确指出是北京话而并未提及普通话。

  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在提及轻声时也指明是“北京方言里的轻声”。

  徐世荣在《普通话语音常识》一书中则认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就其整个语音体系来说,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语、土音。有些土音是特殊的‘音变’,比方词语中过度的‘弱化’音节(听起来含糊不清),随着一些土词而发生的读音变化,至今保留在一些老北京人的口中,这却不是我们所要采用、推广的。凡琐细的语音区别,不成规律的声音变化习惯,只能给北京一个地方服务,并不能用作普通话的标准音。作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一定是经过甄别去取,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成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

  这种来自“北京方言里的轻声”,本身就带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给其他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中的轻声带来了困难。

  而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即使是作为国标的北京人或是中央台的播音员,对口语中的轻声音节的读法也存在随意性。

  三、轻声的规律

  哪些词语需要读轻声呢?从口语实践来看,多数轻声和词汇、语法有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有规律的轻声词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词语:

  1.单音节的语气词。

  如“吗、呢、啊、吧”等。

  2.助词。

  如“的、地、得、着、了、过”等。

  3.词缀。

  如“子、头、么、们、巴”等。

  4.方位词。

  如“上、下、面、里、边”等。

  5.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趋向动词。

  6.单音节名词、动词重叠形式的后一个字。

  以上这些有规律轻读的字词大都缺乏独立性,具有附着性。

  (二)必读轻声词

  即没有规律性的轻声词。

  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语境的必读轻声词,如:“地道、精神、东西”之类,读不读轻声词义或词性不同,只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确定是否读轻声。

  一类是无语境的轻声词,如:“豆腐、女婿、刺猬、队伍、脊梁”等,不管在任何语境中都习惯读轻声。

  这一类是普通话中最缺乏规范性的部分,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难把握的部分,更是方言区学习普通话轻声的难点。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轻声词条目约有2500条,《普通话轻声词汇编》收录的双音节轻声词共1028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表一和表二词语共23021条,其中注为轻声词语的有1293条,约占5.6%,大纲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共收词为545条。

  可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轻声音节的把握程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方言区的学习者除了需要强记大纲中的545个必读轻声词外,还要搞清楚那些大纲和《现代汉语词典》不一致的词语,如大纲中标注为轻声,《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或非轻声词的就有71个,表一和表二中还有注为非轻声的219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则注为轻声或“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此外,普通话中还存在次轻音(重次轻格式)现象,这些音节也不能读重,而轻声和次轻声的语音界限也难以划定。

  那么,次轻音的词语在普通话系统到底有多少也是个未知数,全凭个人语感决定。

  所有这些不确定音素,都说明轻声不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必然会给普通话教学和学习带来困难。

  四、轻声的特性

  轻声的难以把握除了它的规约性不足之外,还表现在它的实际发音的不确定上。

  轻声是在语流中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它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形式。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语气词也不例外,他们的实际轻声调值也要依靠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对语音现象本质的分析,离不开语音的物理性质,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传统语言学大都认为轻声的“又轻又短的调子”是音强变弱,音长变短,现代语言学通过实验的方法,从声学上分析,发现轻声音节能量较弱,“是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变化的效应,但这些语音的要素在轻声音节的辨别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

  语音实验证明,轻声音节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构成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一)轻声的音高变化

  轻声是在语流中失去原有调值的音变现象,“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

  轻声的调值(音高变化形式)到底是怎样的,语言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描述为:阴平字+轻声字——轻声字读半低调2度;阳平字+轻声字——轻声字读中调3度;上声字+轻声字——轻声字读半高调4度;去声字+轻声字——轻声字读低调1度。

  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和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描述为: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后面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的时候(上声+轻声),后面一个轻声音节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

  胡裕树《现代汉语》中表述为:阴平、阳平音节之后(阴平、阳平+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上声音节之后(上声+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去声音节之后(去声+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

  可见在实际发音中,轻声的调值还是会有差别,何为正确,何为缺陷很难界定。

  其中的组合与现实的语言实际不完全符合,常常存有争议。

  如按照变调规则,非上声前面的上声调值都应变读为半上,调值为211,轻声是非上声,所以“上声+轻声”中的上声也应变为211,《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都持这样的看法。

  但是有些词是例外,如“小姐、主意、把手、法子、打点、打手、找补、拿主意”等词前面的上声音节实际调值就不是211,而必须读成24;而“倒腾、打扮、骨头、指头、手指头、脊梁”这些词,则读得比较乱,北京地区大都读为24,其他方言区则习惯读作211。

  单音节动词重叠时,如果是上声重叠,则前一个上声也读作24。

  可见,在实际语流中,“上声+轻声”格式中的上声确实存在24和211两种读法。

  (二)轻声的音强变化

  我们一般认为轻声的“轻”与音强减弱有关,所以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测试者在读轻声时降低音强,造成轻声音节听不到的“吃字”现象。

  《大纲》明确指出:“实验语音学认为,音强在辨别轻重音方面起的作用很小。在普通话轻声音节中音强不起明显作用。轻声音节听感上轻短模糊,是心理感知作用。由于轻声音节音长短,读音时所需能量明显减少,但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语音实验表明,从轻声词和非轻声词的音强绝对值相比较来看,音强确实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大部分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在音强上还是略微弱一些(至少允许弱一些),这主要是通过前后对比感知到的变化,如“地·道”中的“地”和“道”。

  (三)轻声的音长变化

  音长的变化是轻声中最明显,也是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

  《大纲》认为“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可见音长短是构成轻声音节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尽管轻声音节音长短,但它的调形仍然可以分辨,并在辨别轻声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实验语音学的考察,双音节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要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的音长大约短55%。

  在实际语言中,前一个音节的音长也会略长于不读轻声时的时长,如“东—西”。

  (四)轻声的音色变化

  《大纲》提出:“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例如元音(指主要元音)舌位趋向中央等。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例如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变为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等。”

  “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字典、词典已收入的)。例如:助词‘的’读de,‘了’读le,词缀‘子’读zi,‘钥匙’读shi,‘衣裳’读shang。”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如果出现不是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变化,该怎么判定呢?如“椅子”中的“子”,口语中会读成[ts]、[dz]、[?觰?鄣]、或[dz?鄣],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或者是存在缺陷的呢?《大纲》里并未明确,测试员常常凭感觉判断。

  五、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轻声的把握

  轻声是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现象,是普通话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方言区的人还是需要学习普通话中的轻声的。

  但是由于轻声自身的一些特点,其规约性和规范性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宜对轻声词做过多的硬性规定,应区别对待。

  有规律的轻声词和有语境的必读轻声词是比较好规范的,而且读与不读与词义、词性、语法意义相关,是必须掌握的轻声词。

  其中有规律的轻声词在作品朗读和命题说话中还会直接影响语言的节律,如果掌握不好,就会破坏语言的参差和谐之美,反映出应试者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精熟程度。

  而一些毫无规律,完全是北京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轻声,其他方言区的人并不习惯发轻声的词,可以不作硬性规定。

  如“云彩”“知道”“娇嫩”等。

  而轻音与次轻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基本无法辨别,因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可以不再区分,尽量宽判。

  这样的普通话才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又“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成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的标准普通话。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6.

  [3]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4]林祥楣.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5.12,2.

  [5]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6]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7]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

  [8]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江苏版).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轻声字词的规范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论文10-09

行政规范对民法的规范效应论文范文10-05

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10-10

轻声细语的点评随笔03-23

关于医学论文的写作规范10-07

林业档案开发与规范管理的论文10-12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规范10-26

学术论文格式规范10-26

期刊论文格式规范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