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学

时间:2022-10-06 00:31:5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文学【1】

  摘 要:佛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佛教文学;研究成就;影响

  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成就

  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把那儿的思想和故事给中国人带来不少。

  这些都颇受喜爱新鲜事物的中国人的欢迎。

  其中,有中国人过去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还有些是想到过但是想褥很不全面、很不完整, 甚至是想得很幼稚的. 更有些是和中国人原来的想法相反, 后来却被中国人认为可以而接受了的.经过“拿来主义”式的消化采用,不断改造,大都发展得面目全非, 有的已经很难寻根了。

  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

  梁启超对佛教文学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

  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

  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

  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受到佛教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四、歌舞剧的传入;五、字母的仿造。

  继梁启超之后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代表人物是胡适。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佛教的翻译文学。

  胡适认为佛经“给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开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

  胡适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主要有三大影响: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而且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梁启超、胡适以后,中国学者进一步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释,如钱钟书、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汤一介、金克木、向达、柳存仁、饶宗颐、周绍良等,都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作过研究。

  近三十年来关于佛经与中国文学的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印文学关系研究》,裴普贤著,台北商务书局1968 年版。

  随后有《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化》二书出版,张曼涛主编,1978 台北大乘出版社出版。

  七年后大陆学者孙昌武的《唐代文学与佛教》由陕西人民出版社。

  大陆学者张锡坤的《佛教与东方艺术》,1988 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同年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主要包括汉译佛典及其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四个方面。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文学,有共同的关注领域:“宗教之与文学,俱属精神现象,表花异簇,托体同根,皆悉委源现实人生,接趾阎浮世界。”佛教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根本诉求是安顿灵魂。

  由于它对人生、世界有精微而熨帖的思考和阐释,所以在中土广受欢迎。

  在文人学士当中,它的影响力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才士半成居士,文心屡杂禅心”。

  魏晋以后的中国文学,与佛教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就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论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俗文学的影响更大。

  魏晋以后,佛教与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因此魏晋以后各种体裁的俗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自身的俗文学创作,即所谓“变文”;二是受佛教影响的其他俗文学作品。

  变文用讲唱交替的形式演述故事,在体裁方面为中国的俗文学提供了借鉴,唐、宋以后不少俗文学作品是用这种体裁写的。

  唐传奇小说也是受变文的影响,如张�《游仙窟》就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写的。

  宋人的“话本”,如《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明朝的“拟话本”,如“三言”“二拍”,这类短篇小说一般是用诗或词开头,用诗煞尾。

  其中需要重点评说的内容,往往引用诗词或骈文来印证,这种文学样式就是明显脱胎于变文。

  中国小说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与佛教有些关联。

  张中行先生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就谈到“作品的故事内容不管是用什么体裁表现的,往往会提到僧徒、寺院、修持、神通、菩萨、罗汉、乃至阎罗、地狱、鬼魂、报应等等,这样的题材显然是受到佛教影响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俗文学作品中即使不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但其中却混合着不少佛教成分。

  如《宣验记》、《冥祥记》、《西游记》、《封神演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佛教有关。

  在古典小说中直接来源佛教题材的代表作品是《西游记》,间接来自佛教的代表有六朝志怪小说《阳羡鹅笼》的故事。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和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人的想象力。

  尽管中国自身的作品本来也不乏想象力,但是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中只有今生的概念,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思考前世与来生,这就令想象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由此更加丰富起来。

  《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续齐谐记》都是受佛经影响下的文学产物,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题材,中国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多样化。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之朝夕相处,接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水乳交融了。

  总之, 中国文学作品从佛教中引进了不同思想及其思维方式, 这对作品叙事之丰富多彩, 构思之灵活方便等等, 都有促进作用, 在加强作品教化功能方面, 作用尤为明显, 同时, 也为作者宣扬其自己的思想观点, 提供了特殊的方便。

  参考文献:

  [1]丁敏.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价――以台湾为中心.台湾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

  [2]梁启超.饮冰室佛学论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3]胡适.白话文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

  [4]陈允吉.《佛教文学精编》序.陈允吉、陈引驰主编.佛教文学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5]陈寅恪.四声三问.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

  [6]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另外还有猪八戒、沙僧,他们的前世皆为天神,只因犯了天条而被罚下界,又因他们心中还是有善念的存在所以佛祖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帮助唐僧西天取经。

  如此种种,即是佛教中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

  不仅仅是《西游记》,再比如《红楼梦》最后人亡家败的结局,以空梦一场来譬喻人生一世;《三国演义》开篇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为题词;元曲中的《西厢记》也更是以一场惊梦为终结,这些都是佛教中“人生无常”观念的体现。

  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佛教对中国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那么,佛教传入中国,何以就能够受到文人之士的青睐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都较常人更为真切,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三世轮回等思想,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所以历来为文人所喜爱。

  此外,自古文人多雅士,文人一般性喜“雅、适、静”,而佛教寺院大多建筑在山林水边,不但景致优美,而且环境清幽、宁静,尤其大部分的僧侣又多能吟诗作词,谈古论今,所以文人大都喜爱与僧侣结交。

  再者,中国古代实施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不少文人学士往往都执着于理想,敢于向当权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会常常因此而获罪被贬。

  当这些学养渊博、满怀理想的知识份子一旦仕途不得志时,精神、心灵的孤寂通常也会无以为寄,便转而移情山水,或者出入高僧之门,终而在佛法里找到了心灵安顿的皈依之处。

  比如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曾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辞官,归隐田园。

  据说他时常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有一次,又与道士陆修静相携造访,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大师不自觉间险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因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

  而陶渊明的一些诗作中,也蕴藏着浓厚的佛教思想,如“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复如何”[2],充满了无常的感慨,可见佛教对他的影响匪浅。

  再者如王安石,他晚年二次罢相、退隐钟山后,创作了大量禅诗.这些禅诗主要表现在以禅典入诗、以禅理入诗和以禅趣入诗三个方面.其中禅趣诗最能代表王安石禅诗的成就,具有取境小巧、造语精工,善用譬喻、问句及诗风清雅、诗味含蓄等独特艺术特色[3]。

  如王安石的《悟真院》:“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4]。

  此诗乃诗人退隐钟山后游寺所作。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悟真院所处之地很是清净与安宁,仿佛远离了红尘俗世 ,有的只是山与水的相伴,也正是如此,全诗充满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禅意。

  最后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唐代诗人王维。

  他字摩诘,一生都奉佛,长年茹素,也被称为“诗佛”。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的很多诗作也都精致巧妙,颇具禅味。

  像《山居秋暝》中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以动写静,所有的意象都表现"空山"是如何的超离尘嚣。

  看似一幅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却反照出一个"空"字。

  而此诗中的"空山"显然不是空无所有的山,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内心深处寂灭无常的心境。

  佛教之融入文学之中,使得“佛教”与“文学’这两个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织而共同发展。

  它们相得益彰,彼此交相辉映,为人间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投射出生命的灵动与感悟。

  历经二千年悠远岁月的递嬗,中国文学因佛教的幽邃智慧而更加丰盛。

  文学邂逅了佛教,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个真善美的境界,而畅游在这样的一种境界里,我们所获得的,则是一种心灵上永恒的享受与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明吾,吴宏波.<西游记>中的佛、道关系解读[J].湖北科技学院院报,2013(08)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霍松林,张小丽.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佛教与中国文学】相关文章:

佛教美文欣赏10-26

山玉兰佛教花语07-12

欧美佛教史常识10-26

佛教为何禁止饮酒10-26

中国文学经典语录10-26

佛教七字经典对联摘抄10-13

有关佛教心情随笔10-07

中国文学之第一11-01

佛教的主要称谓、礼仪、节日教案10-07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