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

时间:2021-02-11 17:35:09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

  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1】

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重要专业。

  作为研究我国语言的词语、句法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着手,加大教改力度,从而使其教学效果显著,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专业。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教学;信息技术

  汉语言文学是赏析古今诗歌、小说、散文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即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使他们走上岗位,就能独当一面、独树一帜地开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意味着对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强化知识结构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

  在教学中对课程进行优化应充分考虑: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岗位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已经成为它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将课程整合形成经济实用型课程体系是符合新课改和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设置和确定,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做好铺垫。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要把课程内容的编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欠缺点并且加以完善,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提供催化剂的作用;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学术话题等动态,并且恰当地将这些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保持汉语言文学的新鲜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确定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对学生阅读鉴赏、沟通交际、管理策划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情感,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要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

  亲其人,信其道,爱就像一盏灯,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并树立自信。

  汉语言专业教师应具备感人的力量,诚恳富有激励性地把思想和灵感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来打动学生的内心。

  教学中不能只做满足于文化的传声筒,而且要适当地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探索。

  作为汉语言专业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潜心实验,行为上善于探索,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激励学生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给予其震撼。

  其次,要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勤于思、敏于行,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享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创造汉语言文学课堂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

  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

  汉语言文学内容的创新和课程设置并非一日之功,从实用性的角度,应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应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专业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寻和总结,优化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3).

  2.魏松宇,韩继平.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07,(1).

  3.刘良惠,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

  汉语言文学教学【2】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

  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

  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巨大,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想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断向外发展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必须不断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变。

  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中职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

  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1.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

  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1.2 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

  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1.3 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

  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

  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2.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

  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

  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

  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

  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

  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

  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

  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

  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

  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

  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

  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3.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在汉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笔者认为汉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诚恳并富有激励性,应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我经常要求自己的行为须在真挚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下面对我的学生。

  比如汉语基础水平差是汉语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鼓励他们。

  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个细节,对某些学生的无知和理解上的困难,表现出焦躁不耐烦,语言生硬,甚至鄙视,这对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

  俗话说得好:亲其人,信其道。

  此刻学生感情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对老师的尊重、信任、爱戴势必大打折扣,你所传授的道他能主动接受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欣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打开他自卑闭锁的心灵,激发他学习的热情。

  老师的爱象一盏灯,给学生迷失的心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和自信。

  总之,汉语言文化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记载,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打破时空界限讲授古文化,犹如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学生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其学习的真正意义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

  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总之,中学汉语言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将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3】

  摘要: 实施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对创新人才的影响最早、最久、最深、最远。

  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前瞻性,重视该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建构,为创新教育培养预备队,为造就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基。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实用性创新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贯彻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接受到更新的知识、学到更前沿或更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

  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新精神动力。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一文中说:“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公义、义务、和谐、礼让和恕道,可以为人类社群提供宽广的人文视野。

  如个人的身体、认知、灵觉和神明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家国天下)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

  东方文化可以为创造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并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将直接影响未来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否,进而影响中国未来创新人才质量的高低。

  只有教师培养了学生公义、责任、和谐等东方思想,形成了个人与社会自然健康互动的意识、天道酬勤的观念,有张扬的个性、强悍的意志力、丰盈的精神及健全的意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统一,才能使未来的创新人才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不竭的创新动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

  人文精神应从两方面加强。

  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

  例如,有丰富的人性、人权、人道意识;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学会生存;真诚乐观,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有气质、有气魄,会展示自我,有张扬的个性优势,等等。

  第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视培养大胆质疑、见解独到的民主学习精神,等等。

  这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就不会再“一讲到底”、“死记硬背”,他们将激活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从现实意义来看,教师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教师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1]。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

  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不必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因此教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

  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去发现、思考、创新。

  四、优化创新心理素质,造就创新品格

  1.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

  因此,它是促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动力之一,会促使其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

  2.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其突出表现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两种思维能力。

  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规范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思如泉涌。

  它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而是从较少的信息得出多种结论,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

  五、做“学习型”的语文教师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两方面的学习,以适应创新教育。

  第一是知识的理论学习,形成创新理念。

  第二是有关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学习。

  在知识方面,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社会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

  在课上引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当代语言现象加以探讨和引导,无疑能丰富学习内容,易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当然学生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网络语言知识和相应的评价能力。

  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科技时代对创新型教师提出的要求。

  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自主性、协调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优势特点,对自学、教学和创新都有很大帮助。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为时空分散的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相关文章:

师范生教育教学汉语言文学论文03-13

汉语言文学教学12-21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论文10-24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07-17

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12-21

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12-2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12-21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06-11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的论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