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

突发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优秀论文

时间:2021-03-08 19:26:19 护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2018突发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优秀论文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选择传统常规护理, 实验组选择循证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 实验组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分别为28例和16例, 显着多于对照组的10例和7例, 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分别为6例和1例, 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5例和9例;实验组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8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P<0.05) ;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状况, 并且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018突发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优秀论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 临床应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状况[1]。就此, 本文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来探讨循证护理的护理效果, 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2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1例中男29例, 女22例, 年龄范围在38~76岁, 平均年龄为 (57.3±3.2) 岁, 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前壁、后壁下壁的例数分别为13例、9例和8例, 前壁并后壁11例, 后壁并前下壁7例;对照组患者51例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龄范围在39~75岁, 平均年龄为 (56.8±2.7) 岁, 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前壁、后壁下壁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和9例, 前壁并后壁13例, 后壁并前下壁1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均无差异, 均有可比性 (P>0.05) , 排除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患者等, 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包含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同时对患者进行给氧等一些基础性护理。

  实验组患者护理过程则应用循证护理,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中的护理人员应分配好相应的工作, 翻阅来本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历, 询问专业人员有效的护理方法等, 然后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第二、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记录患者出现的气喘、乏力等不良症状, 并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包含心功能分级情况、心律失常状况、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心律失常状况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 实验组51患者中, 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显着多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和心律失常状况对比[n (%) ]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之一,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极大[2]。由于此病症发病比较突然,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致残、致死状况, 并且在治疗后患者也极易出现诸多不良并发症, 尤其是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3]。

  而在本文研究结果数据显示, 对照组应用传统常规护理后, 所有患者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33%, 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后, 所有患者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80%, 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P<0.05) [4]。由此可知, 相对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而言, 循证护理模式是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入手制定的标准化护理方式, 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期间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择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5]。

  参考文献

  [1]刘梅芳, 吴凤家, 杨满芳, 等.术前访视联合循证护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7) :46-47.

  [2]鲍晓, 王鸣鸿, 刘惠宇.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 (2) :88-89.

  [3]姚静.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 :125.

  [4]季春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 (13) :154+156.

  [5]韩松梅.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 (16) :23.

【2018突发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探讨性论文03-18

门诊输液患者护理优秀论文03-28

优质护理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效果论文03-27

人性化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03-08

高血压患者的门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03-08

循证护理的运用优势论文03-22

心脏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论文03-20

程序化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的论文03-16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05-10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实践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