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

时间:2022-10-05 20:17:44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1】

  【摘 要】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价值

  0.引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不断地从这些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当今文化有利的一面,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适当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快速发展中,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1.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

  1.1审美价值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各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因而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形态繁多,具有很高的美学、文化、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强调秩序性、对称性的美学观点。

  一进制民居以天井院落为中心,以轴线为对称,依次延伸出厢房、过廊、前厅。

  堂屋为实体中心,院落为虚体中心,一实一虚,空间层次鲜明,秩序性极强。

  这种既定的空间尺度,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遵循某种交往尺度,安定有序的生活。

  传统民居强调理性秩序的布局方法,追求一种“礼制”思想。

  这种形式的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结合起来,融入了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情感。

  “院落民居是民居形态中使用材料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我国封建礼制文明制度等级森严,院落式民居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无疑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

  院落式民居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木构架与砖瓦筑屋技术、封建农耕家庭模式、礼教文化为这种居住模式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传统民居建筑,讲究意境之美。

  化朴实为灵动,创造出一种如音乐、舞蹈一般的律动之美,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传统民居多采用“先抑后仰”的空间布局方法,创造出一种含蓄的美。

  虽然朴实无华,但又极有装饰艺术之美。

  脊吻、马头墙、山花、窗棱、隔扇都有雕饰,虽不精美,却富有立体感。

  1.2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尽可能的顺应自然,充分利用本土建筑材料,利用自然温差调节室内温度。

  这种可持续的生态的居住文化,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居住观。

  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与实用性息息相关,并不牵强附会,增加没有使用功能的装饰。

  无论是民居中的形态、色彩、质感、光影等,几乎都是与功能、材料、结构紧密结合的。

  民居形态与装饰因素一开始就是服务于功能需要的,这就注定了它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2.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农村开始拆旧建新,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二层小楼。

  殊不知,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古老破旧的房屋,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无形的文化财产,具有宝贵的价值,亟待保护。

  但是,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许多难题。

  传统民居一方面体现该地区传统文化及地方建筑特色,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居有些部分又与人们现代生活及审美情趣相矛盾。

  (1)继承历史文脉,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

  对于拥有古民居建筑较多的有价值的街区或古城镇,保护时应考虑保存原街区或古城的格局和轮廓线。

  因为传统的格式布局往往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对传统街巷、民居建筑形式、特点、体量、色彩、建筑比例等要保持原来的风格,原建筑材料可以根据发展和经济的可能作适当改变。

  另外,应保证保护区内视觉的完整性。

  为此,除保护区外还应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使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与保护区格调相协调。

  对传统民居建筑在不改变外部形式的条件下,内部可作适当更新改变,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可将沿街巷的民居建筑改变或恢复成商业服务性质用房,店铺内部形式要与整个街巷风格相协调。

  商业服务性质可具有传统特色,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活场所。

  (2)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重点修复,还原其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现保留众多,但其完整性受到很大的破坏,应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进行修复还原,这不仅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建,使当地的居民对地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应用。

  传统民居并不是代表着滞后的、古老的民居建筑,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实体。

  为了满足和适应新农村的发展,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借鉴与运用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和环境特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材料、心理需求、审美观念等因素,加以创新,在保持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弘扬地域文化,创造出更适宜居住的新传统民居。

  (4)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旅游新民居。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古村落、古民居旅游日益红火。

  传统民居发展旅游,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不错的收入,同时作为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基地,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加入到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列中去。

  在旅游区中突出保护、修护古民居建筑、营造传统民俗风情风貌,以日常的生活元素组织乡土意境,密切联系与游人的互动。

  3.优秀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设计应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传统的复古建筑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

  这种建筑设计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建筑布局,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保留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中式建筑。

  另一种形式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丧失原有的功能性的、具有中式特点的装饰符号,也称为“现代中式”。

  4.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则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了解传统民居的价值,探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良策。[科]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2]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业祖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四川建筑,2014(1).

  [4]张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文化【2】

  摘要:以惠州传统客家民居为例,从文化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民居建筑形式的合理性。

  并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的构筑语言及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居住建筑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理念 文化 地域特色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城市面貌呈现西化、趋同的现象,建筑失去了地区的丰富性和传统的色彩。

  同时我们赖以生活居住的环境也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面对这些问题,建筑师们认识到目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更具前景的建筑形式。

  我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融通和合的智慧。

  传统民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它崇尚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注重宗族家庭团结共存,形态空间纯朴优美,将人文思想、情感、生活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对创造和谐美好的现代人居环境,开创建筑发展的科学道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位于广东东南部的惠州,在历史上是客家人迁徙定居之地,现存惠州传统民居以客家民居为多,反映了客家人的居住文化,凝聚着他们的勤劳智慧。

  惠州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形式,所蕴含的文化、自然生态观念对探索研究现代居住建筑的发展很有价值。

  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惠州传统客家民居合理的布局很好地适应利用自然,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了这一观念。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道融入人道,人类应遵循自然法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人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天人合一为儒家和道家所推崇,都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生命场。

  我国传统民居的环境观反映了这一文化思想,民居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保护并且善用自然,使自然环境和建筑有机结合,在良性平衡循环系统中和谐共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从生态理念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同态互生,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现分析惠州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以说明。

  惠州地处我国沿海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炎热。

  传统的客家民居多采用小尺度的院落式布局,建筑间距小,房屋密集,建筑之间形成相互遮挡、产生的阴影减少了太阳辐射,因此建筑内部阴凉。

  再则惠州民居采用高敞的大厅,门窗相对,通过合理组织厅堂、通廊,把院落作为气流的汇合点,产生良好的通风系统,达到夏季自然降温的作用。

  惠州因位于沿海地区,多台风侵袭。

  民居小尺度密集的院落布局能有效地减弱风速,降低了台风吹袭对建筑的破坏力。

  由此可见,在当时有限的的经济、技术背景下,惠州客家民居的院落式布局适应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因素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创造出适宜居住的良好室内气候小环境。

  惠州民居建筑的前部多设半圆形的池塘,又称月池。

  半圆形月池与方正严谨的建筑在形式相互呼应,形成自然山水间一道和谐秀美的建筑景观,体现了方圆兼济,阴阳互补的环境观。

  另一方面月池还具有多种重要的实用功能。

  第一,能增加夏季风的湿度、降低其温度,有效调节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

  第二,池塘可以用于排污、降解污染物。

  第三,在旱季保证室内井水水位的稳定。

  第四,池塘能用于养殖和洗涤。

  第五,在火灾时提供灭火用水。

  第六,开挖月池的泥土可用作建屋夯墙的材料。

  由此可见月池不仅能完善建筑的居住功能,而且对民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惠州客家人根据自然气候特点及生产生活需要,创造出与之适应的民居建筑形式,对自然既合理利用, 又积极保护, 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处在一个良性平衡循环系统之中,两者动态的发展达到了和谐。

  惠州传统民居体现出的生态观是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是指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都能充分实现并且高度协调的人居环境。

  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现代生态住宅包括的主要原则有:1、强调住宅有充足的阳光、空气、照明和良好的通风;适宜生活的温度、湿度;安全无害的结构和材料。

  2、无废物、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洁净。

  3、节约资源,即能源、水源、土地等合理利用。

  4、环境和谐 ,达到人和大自然的融洽。

  由此可得,惠州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现代的生态住宅理念是相符的。

  继承传统建筑中有价值的构筑理念是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意义之一,仅是对形式的简单模仿并不能延续传统的地域建筑特色。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应从建筑形态出发,科学、系统地分析其建筑经验,从现代生态和技术的角度总结传统民居的空间意义,使传统民居蕴含的科学的建筑设计语言在现代城市住宅建设中得到应用和发扬。

  中国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3】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居民族性;地域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1 中国民居的形式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

  1.1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2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1.3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

  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1.4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

  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

  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1.5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

  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1.6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

  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对民居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与民间有着紧密地联系。

  民居建造过程中,时时体现"巫文化",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 。

  民居重视吉祥,表达人们心理的祈求,强调对心理的寄托,为了祈祷免灾,趋吉避凶,民居往往以“谐音”“类比”“模拟”等艺术方法,体现出深厚的民俗意识。

  如喜鹊站在梅花树上“喜上眉梢” 。

  文字、图案、符号等也很常见,如“ “三星拱照”。

  2.2 文人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居中最直接反映文人文化影响的,当属垂挂于厅堂,雕刻于大门的楹联,题额。

  民居楹联除一部分通用的吉祥祝愿用语外,常常是格言,寥寥数语,体现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向往;对人生的深刻体味以及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

  如: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知识读书。”反映主人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的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了主人栖居乡野,却不放弃精神,贵族化的自我意识。

  2.3 礼乐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老北京的四合院,可谓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家长居于正房,为全宅的核心;长子居于东厢房,次子居于西厢房,男仆只能居住在外院,未出嫁的女子多与父母合住,没有独立房屋产权。

  2.4 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以院空间类型的发展最为成熟,但南北的院类型却不同,北方四合院宽敞,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南方将院缩减成"天井",造成幽闭阴凉的内部环境,避免大量阳光直射。

  另外,民居的民族性一方面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特色,如北方的敦实厚重,南方的轻盈灵秀,西北的粗犷朴实,东南的华丽多姿;同一地区的民居又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因素,形成各自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相对恒定的模式。

  3 结论: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

  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

  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相关文章: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论文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10-01

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影响论文10-07

湖南民居建筑的装饰审美文化10-05

明清时期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研究10-26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论文10-12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10-05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