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时间:2024-08-31 12:30:38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通用11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学生用文字描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要求从语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评),从而掀起一个高潮。

  教师总结:

  教师包含深情地概括,尽量在语言上、情绪上感染学生: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设想]

  这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弘扬了人性美,展示人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作品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结构艺术、语言艺术、小说内涵等,对于这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拟采用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赏读、研读的过程中,感悟小说震憾人心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多媒体展示)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先找同学来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四、研读文本

  1、大家读了小说,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谈一谈你认为这篇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提示]最震憾人心的情节当属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找学生朗读结尾部分苏艾揭秘的一段话。

  2、原来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在墙上的。请根据文章中有关内容,说说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先找出文章集中描写贝尔曼的地方,读一读,再谈看法。

  [提示]

  初见贝尔曼(30—35):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52—55):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让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3、大家看作品的第30节,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40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你认为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提示]

  已经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正是贝尔曼的这幅画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4、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呀!但遗憾的是,整篇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有写,同学们,你能发挥你的想像来填补这段情节的空白吗?

  [提示]

  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而最终却因此患病而献出生命。

  5、刚才大家展示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现在请大家再看作品,请在文中找一找,这最最关键的“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的?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16—28节,并思考在这里,最后一片叶子和琼珊有何关系?

  [提示]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的又何止是绝处逢生的惊喜呀!

  6、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

  [提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读一读44—50节,那片坚强的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而飘落。这给陷入绝望中的琼珊以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

  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我想,我们回顾一下作品,大家就会明白:请看6—11节,找生读。

  7、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

  [提示]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我们从琼珊的经历中看到,信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8、我们来看一组材料

  [小引]时间之轮已跨越世纪门槛。站在世界的门槛上,人们终于认识到“发展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可以说,生命这样一个严肃而又寓于深刻哲理内涵的古老话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倍受全人类的关注。

  [来自生活深处的`典型现象]

  1、生命极其珍贵而伟大

  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扼杀生命于摇篮中。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变化,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而最终拥有更高智慧、高级情感的生物人类的再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2、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

  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杭平上到一块一米见方的干燥地带,拧亮矿灯,光影里看到不远处一头井下拉煤车的骡子被卡在狭窄的道口。最初的两天,除了喝水,还试着啃那圆木上的树皮,还试着嚼皮带,但他都失败了。大约过了四五天之后,他将饥饿的目光投向了与他相依为命的骡子。他移动极度虚弱的身体,拿铁锹绊住骡子的脚,让骡子在挣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铁锹在石头上磨快,来剥骡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镜片打碎,用玻璃一点一点地割肉吃,因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恶心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几天后,肉开始变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洗净才敢吞食。为了保持体力和热量,他将自己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无数次地想,我还活着,我要活下去。就这样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这时,他抚摸自己的身体,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触到脊梁骨了。在这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3、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

  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

  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

  他就是屠格涅夫。

  4、生命因抗争而尊贵

  《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大毕业。生病前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1994年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如旧。他对朋友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有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

  20xx年夏天,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他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过程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定“网上直播”。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

  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纷至沓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陆幼青和《死亡日记》在网上被说成是:“20xx年中国民间的特殊事件”,毕竟,这个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来自心灵深处的撞击]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最宝贵

  生命,作为整体是不会死亡的。不仅不会死亡,而且会不断地发展。生命只有作为个体、才免不了要死亡。

  有人说,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一天天走向死亡;有人说,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一天天趋向成熟;有人说,人是走向痛苦与欢乐;有人说,人是走向失败与成功。倒霉与幸运不也同样伴随着生命?!

  人的生命是壮丽的,人的生命又有他的局限,人,男人女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东方人或西方人,第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保护生命……

  同学样,生命是一部蕴含丰富内含的生活大书,不论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个阶段,你都应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认识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养生命;你是壮年,你就要驾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护生命。你要让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样,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吧!

  读了这些材料,你一定会有所感触,请大家设想,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大家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不仅欣赏了小说的魅力,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我祝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着坚强信念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辉煌。最后,我想以汪国真的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3.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注: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4.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叶子的不落?

  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注: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5.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6.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7.总结: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P7,T6、T7

  2.将《评价》P7,T1—T3相应内容整理到整理本上。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4

  教学课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

  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

  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的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

  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

  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

  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

  →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

  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

  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

  指导写作:

  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课下作业:

  1、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2、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6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7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

  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结局出人意料)

  3、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明确:

  ①他是老人年纪60开外

  ②常年酗酒他喝松子酒总是过量

  ③身体不好充血的眼睛总是迎风流泪

  ④环境恶劣那晚天气总是风雨交加的

  ⑤这个地区肺炎流行,很多人因此生病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出人意料的结局不是突然的,不是捏造的,而是有很多的铺垫的',是暗藏机关的。

  我们同样与《项链》作比较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启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在对情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前后的照应铺垫,让故事经得起推敲。(文中暗藏机关)

  4、师:小说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珊推到读者面前,医生断言与苏的悲伤,琼珊的万念俱灰使人对琼珊的生已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藤枝上,琼珊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负重。不料情节再生波澜,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链》这篇文章,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文章也是曲折不断。“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一波三折,写出事情的波澜。(事情一波三折)

  a)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师:小说在文章的构思上独具匠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主人公贝尔曼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三次。

  明确:初见贝尔曼: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可恶的叶子”、“可怜的琼珊”、“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现贝尔曼:侧面描写苏艾的转述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归纳:外表平凡性格有点讨人厌但却有爱心甚至自我牺牲的老画家

  启示: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人物形显得单一、呆板,而在这里贝尔曼的外表和内在形成了反差,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显得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8

  一、导入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

  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

  故事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春藤叶。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

  二、概括故事情节

  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最后的常春藤叶

  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对两个生命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这片叶子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那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读一读。

  第40节: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节: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

  第46节: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生齐声朗读

  这样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呢。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大自然给人的力量,我们学过鸟啼,鸟给人类的启示——向死而生,从自然中去感悟生命,人类的启示在荒原。既然这样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么作为我们人类呢,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

  明确: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

  (再齐声朗读。)

  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这片常青藤叶带给人的那种顽强的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

  那么为什么这片叶子不落,琼珊就有了生活的希望了呢。(因为她把希望寄托在这片常春藤叶上了——22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她已经绝望了,但是见到这样的一片叶子,她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那么是谁给了她这个希望。——贝尔曼

  四、贝尔曼人物形象分析

  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望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那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

  文章总共几次写到贝尔曼。

  (三次)

  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

  (请一生读第30节。)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

  这是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的老头。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

  (学生推荐男女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第二次见面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③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就这样贝尔曼画下了他一生的杰作,你认为那是杰作么。

  为什么。

  逼真,连两个画家都没有看出那是假的;

  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最后一次见面,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心灵的震撼,这是一个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平凡而有伟大的人。

  小结:

  贝尔曼是一个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爱心的人。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去拯救别人,那么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贝尔曼够了么。还有谁。

  五、琼珊病愈的原因有哪些。

  贝尔曼藤叶的鼓舞?朋友苏艾的关爱??医生的尽力救助??自己的信念

  (1)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苏艾——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3)医生——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自己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

  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小结:

  琼珊病愈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医生精湛的医术,也需要苏艾的精心呵护,还需要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

  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用一个字概括)

  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

  “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

  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爱心的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一位人物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前面有没有想到的。

  六、试问小说的结局的特点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效果。作者在前文埋下了哪些伏笔预示这样的结果。

  ?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1)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实际上是他的“含泪的微笑”,是他的人格理想,他用这样一个人格理想为我们架设了一个生命的支点。

  (2)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才能给读者带来更深更远思索与回味。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伏笔

  第40段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第40段“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第48段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第55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

  第55段贝尔曼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还有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几只画笔、调色板和调色板上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的确,正是凝聚着贝尔曼的爱心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给了琼珊巨大的精神鼓舞,支撑着她活下去。可以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琼珊的精神支柱。

  琼珊的遭遇给人怎样的启示。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每个人的心中要有一个神,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七、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生病,靠一片绿叶、一片叶子给人希望,希望能够超越生死,这不是生活的常态。而小说重在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份沐浴着人性光辉的爱,一种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一片叶子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人生就是这样。

  好,最后让我们用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来结束我们这一堂课。(生齐读)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与信念,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人生难免经历艰难痛苦,但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二、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三、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重点难点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一三一四

  三:就本文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

  四、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一、一女生自愿演唱或多媒体轻声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涤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二

  (1)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2)小说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小说的时间、人物、情节有怎样的内在对应关系。

  明确:(见板书设计)

  三、才艺展示

  学生讲述《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或想象“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幅绝世佳作的?”

  四、文本研读

  检查预习一

  (1)学生就本文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一人提时大家记,评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的问题”每方面一至两个。

  (2)学生就最有价值的问题分组展开讨论

  实践表明,学生在提出和评出问题时也会涉及以下问题,下一步可引导学生研读以下问题中的部分或全部。:

  人物: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据此,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浇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巳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但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由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提示: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情节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提示: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结尾通过苏艾之口揭示叶子是假的,从前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伏笔来?

  提示:伏笔可从两方面看出——主观方面:贝尔曼“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啦。”客观方面:(1)“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的“不飘不动”。

  环境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提示: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五、品尝艺术

  结尾艺术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风格

  欧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文章在交代主人公的居住环境时写道:“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帐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侯,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本来要说的是一些社会下层人士出于经济原因,只能租住这些转弯抹角、租金低廉的小胡同,而现在却说他们为了欣赏讨债商人空手而归的情景,幽默中带着无奈和忧伤。

  文章写苏艾、琼珊联合租房时写道:“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的饭馆’里吃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原来是条件很差,对于吃穿住都没有什么讲究的年轻人,出于经济的考虑合租了这间房子,到了作者的笔下,似乎成了一种高雅者的主动追求,,让人羡慕。将无奈写成了有趣,将低俗写成了高雅,这样的正话反说,淡话了现实的残酷,突出了主观世界,突出了乐观精神。

  在翁傅玉《爱的奉献》的旋律中写下小说的主题.

  布置作业: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根据《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尝试为小说另写一个结尾。

  (2)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幅绝世佳作的?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0

  教学内容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陨落与升华”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欣赏。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3.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观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欧亨利小说语言特点——“含泪的微笑”。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1、诵读法。直观感受理解作品内容。

  2、诱导探究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明确教学目标。(幻灯片1)

  2、导入:(幻灯片2)整合点: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多才多艺,那位同学会画画呢?比如,画一片树叶,(请两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叶子)画的真好,这是你们的杰作吗?老师也会画,(简笔画:常春藤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个黄叶飞尽的季节里。这片叶子,为什么总也不落下来呢?

  它是谁画的?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片常春藤叶呢?

  让我们一起走入《最后的常春藤叶》,听欧亨利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片4)

  1、教师诵读,故事的最后,琼珊死了吗?

  2、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概括一下呢?

  要求:只用两句话,而且每句话里都要有“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几个字。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知:(幻灯片8)

  (一)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给我们听的呢?

  (借助音频使学生直接感知《我与地坛》、《不差钱》、《最后的常春藤叶》三部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了解何为“含泪的微笑”。)

  明确:含泪的微笑,简而言之,就是喜剧的形式与悲剧的内涵相结合,以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哈哈大笑之后深入思索。

  (二)这跟欧亨利的生平经历有直接关系,简介作者。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以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涵有机结合的作品。受同时代马克吐温等作家的影响,他喜欢用幽默讽刺的语言,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然而欧12539;亨利式的幽默让人潸然泪下,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忧伤的童年、职业生涯的种种曲折,在监狱的经历、爱妻的去世和第二次失败的婚姻,这些坎坷的生活经历经历,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也使得的他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仿佛“含泪的微笑”。

  (三)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有类似的感觉,画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幻灯片9)(课堂生成,对生命的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

  假如,贝尔曼没有画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琼珊会不会死去?(幻灯片,所有的叶子全部飘落。)整合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生命的积极意义)

  学生写作,

  参考答案:

  1、会。第7段“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而琼珊此时最关注的就是那一片常春藤叶子。

  第24段,“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是贝尔曼先生最后的藤叶激起了琼珊生存的意志。如果没有贝尔曼的帮助,琼珊很可能会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关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而自己的信念更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2、不会,从前面的分析看,琼珊本质上是一个热爱生命,而又有理想的人,还有苏艾无微不至的照顾,医生尽心竭力的治疗,她可能会找到其他精神支点而活下去。由此可见,自己的信念才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信念与爱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

  教师小结:

  如果生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只能是自己。救世主或许存在,可是太遥远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依靠自己!所以,我们珍爱生命,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面对困难,面对厄运,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永不放弃!

  五、课堂小结:(幻灯片)

  1、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2、含泪的微笑

  六、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以琼珊的口吻给贝尔曼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对生命的新感悟,好吗?

  (幻灯片11)

  七、附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1,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2,含泪的微笑。

  魏红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1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

  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反思: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

  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用200字左右概括)

  2、再读文章,你认为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方面有那些巧妙之处,还有那些地方存在疑问?(将自己的见解看法形成文字)

  反思:

  1、预习题的设置推动了学生亲密接触文本

  2、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可以了解学生在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理解方面的情况,为课堂目标的设置提供依据。

  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

  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儿子死在了战场。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

  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解读文本:

  概述故事情节

  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明确:女画家琼珊因肺炎而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反思: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示,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新颖的形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结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琼珊的病,而这片叶子竟然是假的,这假的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贝尔曼竟然因为画这片叶子而染上肺炎死去,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

  讨论、交流:

  明确:

  治好了琼珊的病:

  1、琼珊把自己生的希望寄托在叶子上,而最后一片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鼓舞,她重新有了生存的信念。

  2、真的是这一片常春藤叶使琼珊获得了生命吗?

  3、从原文来看琼珊是怎样一个人?

  解析:①有艺术理想33页8节“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②热爱生命34页23“一向很喜欢常春藤”紧张而认真的数落叶37页48段“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③曾经失去对生存的勇气35页28节“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小结:

  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局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发展,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也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①情节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品质得以提升,使我们发现了贝尔曼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前后的对比更震撼人的心灵。

  ③主题得以升华:琼珊从绝望到希望的逆转让我们体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贝尔曼的死与琼珊的生,让我们体会到普通人患难与共的人间真情。(读一读,记下要点)

  在小说中问某一段文字的好处,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考虑。

  反思:

  1、“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呀,它竟然治好了琼珊的病,而这片叶子竟然是假的,这假的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贝尔曼竟然因为画这片叶子而染上肺炎死去,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是不是在情理之中呢?”这是本课的主干问题,因为它是对学生质疑问题的概括和集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将学生与文本联系起来,推动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进一步引领学生理解文章。

  2、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老贝尔曼和琼珊两个人物形象,所以这个主干问题就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线索,将人物形象的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赏析,文章主旨的初步理解贯穿在一起,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畅所欲言,老师又可以依据问题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

  3、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地方,我就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文本反复揣摩,整个过程都紧密联系文本,采取各种读的形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多言。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也注意引导的过程,而不急于展示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琼珊是一个软弱、悲观的人,我就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和琼珊有关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分析。最终师生达成共识:琼珊是一个有艺术理想,热爱生命,曾经失去生存的希望,但在最后一片藤叶的鼓舞下重拾生活的信念的一位青年画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7-30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10-1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3-2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10-0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模板10-12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03-2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0篇)06-14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03-2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5篇03-07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八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