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1 09:38:05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的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打好五年级的数学,也是有助于六年级知识的巩固,下面请看这三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乘以整数【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

  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

  到了商店他们发现有好多种风筝。

  单价:3.5元、5.74元、12元.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3.5+3.5+3.5=10.5元。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35+35+35=105角=10.5元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的意义想到把3.5×3看成是3个3.5相加,用加法算出结果;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

  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

  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的意义把3.5×3看成是3个3.5连加最后得出10.5的结果;

  有的同学是利用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把3.5元看成是35角算出结果;

  其实小数之间也有计数单位,相邻单位间的也有十进关系,谁能利用小数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说明为什么3.5×3=10.5吗?

  (3.5有35个十分之一,35个十分之一乘以3得105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0.5),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小数乘整数。

  根据大家刚才说道理我们就可以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实际上是35个十分之一乘以3,所以竖式可以列成:3. 5

  ×3

  10. 5

  这个105是表示什么?也就是多少?(在竖式中写出得数10.5)买3个风筝要10.5元。

  2.尝试解决

  如果我们要买3个5.74元的风筝呢?你能把它算出来,并且说一说吗?

  学生各自尝试计算。

  5. 74

  ×3

  10. 22

  让学生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讲算理。

  (三)比较算法,初步小结。

  比较上面2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一个一位小数乘以一个整数,积也是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乘整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也就是说小数和整数相乘,乘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积的小数部分也有相同的位数。

  我们能把小数看成整数然后在结果添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学生齐读一遍。

  完成书后练习练一练第2题。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方法:学生合作探索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昨天下年,老师接到一个任务,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我一起解决,你们愿意吗?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少先队要吸收100名同学入队,需要做100条红领巾(电脑出示:红领巾),需要买多少布料?(电脑出示问题:需要买多少布料)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必须知道一条红领巾的大小。

  师:也就是要知道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你们看看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接触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新授。

  1、复习:

  师:回忆一下,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的?

  生1: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裁下一部分,平移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

  师: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大家对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得不错(电脑出示:(1)转化成已学过的求面积计算的图形。

  (2)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长方形,然后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能不能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试着找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呢?

  生:能。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操作实践: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屏幕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智慧充分得到施展。]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组1:我们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我这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你用的是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教师操作)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方程第一课时【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小结。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8-01

北师五年级数学教案10-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5

统计五年级数学教案10-09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02-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6-1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