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8 06:52:3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一)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解题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了解背景和题目意思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比干挖心,屈原放逐,但他们的美名却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并对侍从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2、历史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看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 解题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四、 诵读感知

  1、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求木之长( chang )者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赏 黜(chù)恶 宏兹(zi )九德

  2、出自本课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好的采纳。课文指纳谏,措辞诚恳。

  (4)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是活用了“善始善终”的成语。刚开始做得很好的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的语气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

  读课文,正字音

  做学案,巩固字音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篇三:《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3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 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 说学法

  1、 诵读法。

  2、 查资料自学法。

  3、 交换资料法。

  4、 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 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 “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 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 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

  四) 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 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 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 布置作业: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 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 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 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 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 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 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 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 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四:《谏太宗十思疏》学案6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文中的经典句子。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魏征语录】

  关于良臣与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自学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即比干、屈原的故事。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自学导案】

  第一次,粗读,正音,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第二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三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则思虚心以纳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役聪明之耳目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宏兹九德 则思正身以黜恶

  振之以威怒 欲流之远者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安思危

  【实词积累】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盖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选段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意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课外积累】

  借助工具书,结合所学文言文,积累并归纳“盖”字的用法:

  篇五:《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 )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

  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

  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

  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

  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 B隋炀帝C唐太宗 D朱元璋 。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

  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

  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

  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

  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师:哪个更确切些?

  生: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治理。

  师:我们师生有时也写学习反思,反思什么呢?从哪些方面反思?标题中说十思,就是从十个方面开始,这篇奏折的精华就在第三节,我们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第三节的开头是个反问句,

  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师:其的意思是

  生:难道

  师:翻译句子

  生:用腐烂的绳索驾御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师:能忽视吗?

  生:不能。

  师:仅仅是说车子吗?有其他的含义吗?

  生:有比喻的含义。这是一辆很危险的马车,这样的后果一定是车毁人亡。其实是指太宗如不深刻反思,也是要亡国亡身的。下场是悲惨的。

  师:这句话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比较确切?哪个词要重读?

  生:比较严肃的语气,“忽”字要重读。治理国家是怠慢不得的,要尽心尽力。

  师:爱卿言之有理。这是一个比喻,也是劝谏君王的有效的手段。魏征是个打比喻的高手,每个段落中都有比喻。我们等会儿还会提到。看来反思是势在必行。谁来反思?反思什么?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君人者

  师:君是

  师:统治、治理

  师:词性有变化,君人者就是国君,对象很明确。唐太宗。这十条,太宗阅后,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可见效果不错。

  师:假如这次机会放在我们面前,你会怎样写?(学生自由回答,大体是要太宗养身修行,艰苦朴素,有点类似“八荣八耻”)

  师:同学们用新时代的领导干部的“八荣八耻”来要求一位封建帝王,讲的针对性很强,但缺少条理,知道什么是疏?

  生:是一种文体,奏章,

  师:那老师得补充补充,具体讲,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注意分条陈述,帝王日理万机,臣子说话写文章要清楚明了,比较符合帝王的阅读心理。

  师:我们可以把这十思分类,从哪些角度来分类,我们讨论讨论,(首先要了解十思的内容。注意其中的安人、江海下白川的下,正身的正一些特殊的用法和意义。文言中一些实词的用法要注意积累,可以让学生积累讲解)

  师:能结合自己的或社会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其中一思的体会和看法。(学生自由交流。)

  生:当个人成绩名列班级前列,不要感到骄傲自满,因为别人也在努力,一自满就有不进则退的可能。故魏征说“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有理。

  生:我们在学习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时,绝对不要偷懒或松懈,否则前功尽弃。魏征说的好“忧懈怠,则思搷始而敬终”

  生:我们沉湎于网络,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要想一想做任何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生:那些当官的,自己素质不高,跟坏人在一起,要想一想:“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师:看来十思到现在还未过时,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社会,也应把十思作为座右铭。

  师:《礼记》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说先提高个人的修养,可以辐射到外在的事物,从这里,我们探究十思的的思路。

  师: 十思中第1、2条是

  生:侧重于生活戒除奢侈

  师:讲的是自身,魏征自己就很艰苦朴素,劝谏就有说服力。第3、4条侧重于

  生:自身修养不要骄傲,要谦虚。

  师:还是自身,后面几条呢?

  生:治理国家戒放纵,第5、6条。用人戒小人第7、8条。 执法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师:还是从自身到治国,我们姑且称五戒,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八戒,呵呵,星光灿烂猪八戒,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为何魏征提出这几戒,太宗甘愿受戒呢?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说不定还在时时背诵,牢记在心。

  生:在于唐太宗是位想有所作为的有理想的君主。

  生:因为实施这些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大的好处。有个美好的前程,有目标,就有动力。

  师:朗读十思的所打造的宏伟蓝图(学生朗读)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都乐意为你效劳并且无怨无悔、死心塌地。多么美好啊。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的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休养、以人为本理念先进。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师: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生: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准确的讲是八个字

  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我们回忆第三节的第一句是

  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师:是用了比喻手法。在第一,第二两节也有比喻手法的运用。我们朗读一二两节,找出相关句子来分析品味。(学生朗读,找出比喻的句子)

  师:我们来分享我们找出的句子。

  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这些比喻非常浅显。

  生:还有河流的比喻,也是很好理解的。很明白。

  师:为何要用这些例子来把比方?

  生:说明治理国家,也要注意根本,从基础抓起。

  师:那国家的根本是

  生:德义

  师:就是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可见这些比方有内在的联系,不是没有中心,乱说一气。主旨就是做事要从根本做起。现在我们也来模仿一句,也用比喻,来说明根本的重要性(学生仿写,积极性高)

  生:要想马儿跑的快,必须给马儿吃饱草。

  师:俗是俗了点,意思还是符合的。

  生:要想把房子造的高高,必须要把地基打的结实,

  师:这个就不错,符合题义。

  生:要想山高,一定要注重一块块的不起眼的土石。

  师:不错,古人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劝学》中不是说。不积硅步。

  生: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师:第二节中有比喻吗?

  生: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师: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比喻,统治者敬畏百姓,是好事,唐太宗自己也经常说,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是

  生:老百姓。

  师:舟:

  生:统治者

  师: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太宗皇帝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好多豪华不可一世的舟总是被看似柔弱的水给倾覆了,这就是民心的力量。魏征用生动比喻,深入浅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要把道理说的透彻深刻,光有比喻,杀伤力还是不够,魏征还有第二招,你们说第二招是什么?

  生:对比。

  师:说的好,对比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哪些对比?

  生:第一节有正反对比,并且是一连串的对比,先说注重基础根本的重要性,然后在说不重基础的危害,

  生:哪些是危害?

  生;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师:言外之意谁应该是明哲?

  生:李世民

  师:你现在是明智的君王吗?不是,这是一句绵里藏针的警告性的话。这句话引出了君王的素质。就是八字准则

  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这里的对比运用切中要害,真是步步惊心啊。另外还有对比吗?

  生: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鲜明的对比,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生:攻取江山和守江山对比,对待臣民的态度对比。一个是竭诚,后来是傲物,轻视他人。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师:这样的对比,一步步的积累,一个惊心的场面出现了,

  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师:翻译这些句子,(学生翻译,注意句式,一些实词和词类活用)体会其中的步步惊心。几乎是民怨沸腾了,统治者已坐在火山口了。自然而然结局是

  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一直强调不反思自己的恶果,亡国亡身,和第三节中实施十思的效果,垂拱而治。这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可见对比无处不在,有些比较明显,有些相对隐性。我们自由朗读整篇文章,体会文章的结构。

  生:围绕思字展开,第一节是应当思,

  生:第二节是为何思,第三节是思什么?

  师:确实是围绕思,用严肃的语气提出应当思,用警告的语气分析为何思,坦诚的语气来解决思什么,真是可怜一片老臣心。赢的生前身后名啊,这则疏中,生动比喻,深入浅出,善用对比,说理透彻,历史经验,旁敲侧击,用语得体,刚柔并济,这就是历史名臣的勇气和智慧。作业:背诵相关段落。太宗阅后,给魏征的回信。

  篇六:《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16(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篇七:《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5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 2.难点:疑难句子理解和阐释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 时】 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4.注音

  疏浚( ) 塞( )源 殷( )忧 (深切的忧虑)懈怠( )

  壅( )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错误的奖赏)

  5.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二、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

  (一)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 ) 承天景命( )

  虽董之以严刑( ) 能克终者盖寡( )

  将有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简能而任之(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永保无疆之休( ) 可以尽豫游之乐( )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虽董之以严刑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 ②诚能见可欲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③安步当dàng车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④不念居安思危

  ⑤则思知止以安人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

  (二)古今异义:标出相应词语并解释含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标出词语并点明或用方式。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邪 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居安思危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 能克终者盖寡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 则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则思谦冲以自牧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垂拱而治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2.第二段作者提出了什么尖锐的问题?他又给出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解决会出现怎样严重的后果?

  3.“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4.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四、同步达标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B.盖在殷忧 殷: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放牧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对下列句中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②振之以威怒 ③则思知足以自戒 ④董之以严刑

  A.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③用法不同,②④用法相同 D.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5.下列句子,与“振之以威怒”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董之以严刑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则思三驱以为度

  6.从句间关系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7.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皇帝掌握着帝位的重权。

  B.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有所作用,就想一下适可而止使人得到安定。

  C.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D.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将惩罚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二、阅读理解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圭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圭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安有杀人而取其妻 安:

  (2)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以:

  (3)恶恶而不能去 去:

  (4)称为至善 至:

  (5)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以:

  9.运用“字字落实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2)善善而恶恶。

  (3)齐桓公之郭国。

  (4)臣窃以为圣心是之。

  10.郭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1.王圭引用“恶恶而不能去”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23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0-1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八篇04-03

【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04-25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汇编十篇05-1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集合5篇05-09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合集7篇05-09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锦集9篇05-08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合集5篇05-08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汇编9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