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贵州保险发展研究

时间:2021-02-09 19:56:12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贵州保险发展研究

  贵州保险发展研究【1】

贵州保险发展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保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都有着显著的提高。

  但贵州保险低于全国保险发展水平,并且与东部省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就必须不断提高人均保费收入即保险密度。

  在此基础上,要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就要不断提高贵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提高贵州保险深度,把经济增长与重视保险地位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地提高贵州保险密度。

  关键词:贵州保险业;发展与研究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贵州保险发展现状,对比了其与全国及部分东部省份之间的差异,对提高贵州保险密度提出建议。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今后贵州保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贵州保险发展现状

  (一)贵州保费收入与保险赔付概况

  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贵州保险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贵州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0.0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95.23亿元,增长了3174.3倍,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远超同期贵州GDP年均增长率9.5%的水平。

  1980-2009年间,贵州保费收入总额为524.54亿元,其中2000年到2009年占449.41亿元。

  2000年后贵州保险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保费收入增长迅猛。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机构,在有保费收入的同时,也有赔付支出。

  从表1可以看到,保险赔付支出从1982年的0.0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7%,与贵州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几乎相等。

  从1982年到2009年贵州保险赔付支出总额为184.94亿元,其中2000年到2009年的总额为153.44亿元。

  其中各年的赔付率如图一所示,1996以前总体上比较高,赔付率几乎都在40%以上,有点年份甚至达到了50%多。

  而1996年后的赔付率有明显的降低,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特殊的是,2008年由于遭到罕见的冰冻灾害,赔付率高达44.1%,但2009年赔付率又回落到了30%多的正常水平。

  (二)贵州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概况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地方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如图二所示,从2000年以来,贵州保险深度总体上是在逐步提升的,从2000年的1.709%增长到2009年的2.466%,表明了随着贵州保险的快速发展,保费增长速度快于贵州经济增长速度。

  保险密度指按当地的人均保险费额,衡量了国家或地区保险覆盖的程度。

  由于保费收入与人口的变动,保险密度也是随时在发生变化。

  如图三所示,从1999年贵州保险密度为43.72元,而到2009年达到了250.9元。

  同时,保险密度2005年突破了100元,2008年突破200元。

  从2005年起,保险密度增长一直保持在19%以上,于2008年到峰值的41.4%。

  (三)贵州各地区保险差距

  贵州各地的保险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到,在2006到2008年这三年间,贵阳市的保费收入占贵州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76%、40.72%、42.26%。

  其次是遵义市,同期其相同比例分别为16.92%、17.62%、17.5%。

  这两个地区将近占到贵州保费收入的6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州保险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此外,除贵阳市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保持相对一致外,其它地区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存在“保险密度大,保险深度未必高”的现象,一个典型就是黔东南地区。

  从保险深度看,虽然2006―2008年间贵州保险深度保持在2.166以上,但从表2中可以发现,高于贵州保险深度平均水平的只有贵阳,其它地区均未达到贵州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

  从2006年起,贵州的保险密度为124元/人,2006年也只有贵阳市一个地区超过平均水平。

  (四)贵州保险与全国及其他省份比较

  贵州保险发展非常迅速,但与全国平均以及发达省份比较,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表3所示,2006-2008年贵州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比重分别为0.53%、0.51%、0.45%,均不到1%。

  同时,与东部省份相比,贵州保费收入的规模非常小,均不到江苏、广东的、上海、浙江的十分之一。

  从保险深度来看,2006-2008年贵州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相对全国及东部省份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从保险密度来看,贵州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保险密度较小的福建相比,还不到其30%。

  二、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建议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贵州保险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保险密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保险的发达程度,以及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为保障贵州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发挥保险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其保险密度刻不容缓。

  (一)公式分析

  用 表示保险密度,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IC表示贵州保费收入,GS表示贵州保险深度,N表示人口。

  存在以下等式:

  正是因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所以贵州在与国内很多省份在保险深度相似的情况下,保险密度却有如此大的差距。

  要提高保险密度就必须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保险深度值,同样的在人口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保费收入,也有利于保险密度的提高。

  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保险密度。

  对上面公式进行取对数求导,得到

  可以看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越快,保险密度增长的也越快。

  因此要提高保险密度增长率,就必须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保险深度的提升。

  (二)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素

  可以看到凡是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素的,都将影响着保险密度。

  吴祥佑(2009)指出保险密度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拉格朗日生产函数关系为GDP=AKθN1-θ,转变为人均水平的表达式为gdp=Akθ。

  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A表示技术进步因素。

  因此影响人均gdp的因素有技术水平与人均资本量。

  代入保险密度公式中得到ρ=Akθ*GS,两边取对数后求导得到:

  即保险密度增长率有技术进步率、人均资本增长率、保险深度增长率三者共同决定。

  (三)提高贵州保险密度措施

  从上公式中可以看到要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增加人均资本投入及其提高保险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结合贵州省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贵州保险密度。

  1、加快科技发展。

  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关键在于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贵州科技研发经费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因此根据当前贵州的实际情况,除依赖政府投入外,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模式,激活企业科技投入的动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提高人均资本量。

  就省内而言,通过加大政府的投资,以及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将消费转变为储蓄,开发更多的投资项目,以增加贵州本省的资本积累。

  积极向省外寻求帮助,通过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省外资金。

  此外,通过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直接融资来增加贵州资本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3、提升保险在贵州经济中的地位。

  韩雯、张红梅(2008)利用计量模型,研究了贵州省保险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将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这一趋势。

  加快贵州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应从供给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

  在贵州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到购买保险也是一种投资,纠正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保险都是骗人的”这种错误偏见,从而增加贵州的保险市场需求。

  二是加大险种的开发。

  贵州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据绝大部分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贵州农业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发展几乎处于空白,可通过开发属于贵州特色的险种来增加保险供给。

  同时要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贵州保险市场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保险费率,让更多人能够享受保险带来的经济实惠。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祥佑.我国保险密度空间收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9).

  [2]韩雯,张红梅.贵州省保险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8(7).

  [3]葛晋.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4]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贵州旅游发展对策【2】

  【摘要】文章概述了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关键词】区域旅游;贵州文化;内涵;对策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旅游者人数3158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总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6%。

  根据抽样调查,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0.14%,高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高于70%,贵阳主要旅行社接待团队及游客数同比增幅21%。

  在出游目的上休闲度假旅游占30.6%,乡村旅游占22.9%,商务旅游占11.8%,生态旅游占7.7%,文化旅游占6.6%。

  随着贵州省不断加大冬季旅游促销力度,丰富冬季旅游产品,推出冬季旅游优惠奖励政策,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预热和拉动了省外客源市场,客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外省入黔游客人数占接待总人数的35.93%,同比增长16.96%,排在前10位的客源省份分别是重庆、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湖北、山东、福建;同时客源市场半径不断延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等省成为贵州省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点,标志着贵州省旅游市场辐射面日益扩张。

  旅游正在成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

  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

  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

  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

  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

  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2011年在贵州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贵州省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族体育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贵宾、民族体育选手、各方人士及广大游客将齐聚贵州。

  这既是一次盛大的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民族大团聚的盛会,也是贵州旅游行业优化产品、提升服务、展示形象、开拓市场的难得机遇。

  借助此次盛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思想和服务理念,提升了贵州省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

  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

  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本身就具有唯一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如,人文旅游资源,清朝的郝家湾(思南县)民居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风水,在此得以绝妙的应用,而且至今完好存在。

  安顺的屯堡就像一颗棋子,被600年前的朱元璋钉在贵州高原。

  600年后,任凭时光的打磨,他们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的生活传统、服饰及语言腔调。

  大方县城郊的奢香夫人墓,奢香是明代贵州着名的彝族女土司,洪武初年代夫袭贵州宣慰使职。

  对沟通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彝汉人民的团结、密切西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贡献卓越。

  兴义的何应钦故居,何应钦代表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递交的投降书。

  一度任国民政府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佛教旅游资源,铜仁的梵净山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

  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产品旅游资源,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1949年的开国大典,周恩来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

  红色旅游资源,贵州是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转折之地。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转战的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

  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娄山关战役等遗址。

  4、对于喀斯特地质景点的宣传过于专业化   贵州旅游宣传的重点之一是放在喀斯特地质地貌上,但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显然名气比贵州更大,而且在市场运作上比贵州早,所以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提到喀斯特地貌,旅游者首先想到的是广西桂林。

  贵州在把喀斯特地质地貌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时,其宣传上不但没有特色,还用了一堆科学但不营销的词,让不是专业地质人员的消费者理解起来一头雾水。

  譬如:“中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带状分布的石林,与发育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于是消费者把复杂问题的理解简单化,其结果就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同于广西桂林,去了桂林就没必要再看贵州了。

  其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构建了自己的自然生态特性。

  森林茂密,在贵州境内有珍稀植物70种,其中有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的桫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威宁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的草海,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在冬春可以吸引对鸟类观察感兴趣的旅游者;山高水长,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富足的水系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漂流旅游资源,目前全省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漂流总里程353.3公里,漂流点60多处。

  但这些优势应与粗犷的山地文化及古朴的民俗、时尚运动项目组合进行促销,譬如,漂流、泅渡、高山速降、高山滑索、攀岩、森林障碍挑战赛等运动与神秘的山地文化、生态旅游及当地独特的地质资源的组合,使每条旅游线路都有自己的营销定位及品牌,这样才能吸引喜欢生态游、热爱漂流及时尚运动的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购买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产品。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个产品如果就产品买产品是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的,在市场运作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贵州旅游业在营销运作中,没有自己的营销支点,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特色上不能有效的区隔。

  历史文明、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及红色旅游产品等与周边省份相比,文化主线不突出。

  但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

  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

  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充分发挥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

  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

  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

  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

  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

  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

  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多彩贵州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

  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

  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

  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

  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

  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程世红. 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2004.8.

  [3]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徐静.以多元机制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N].贵州日报,2005-06-30(7).

【贵州保险发展研究】相关文章:

保险营销模式的发展05-26

浅谈基于科学发展的我国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研究01-17

贵州省工伤保险金待遇11-02

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02-08

关于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09-13

最新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09-01

健康保险发展的新思路12-12

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最新版09-17

工商管理发展策略研究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