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论文

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1-03-08 13:00:54 计算机应用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 要 立足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联系,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依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关键词 奥苏贝尔动机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1 前言

  动机需求、个性特征、群体特性、社会环境和教师能力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其中学生智商高低及学习动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最大。智商作为先天性的内在本能,其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但这一差距的缩小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能力的转换,实现这一转换的重要基础就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职学生通过手机、游戏等方式或者前期阶段的学习,已经获得计算机的某些基础知识,互联网又能弥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由此必然导致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排斥与轻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动机。

  2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2]。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更能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提取。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凭借自己能力或成就而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学习动机,追求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而不是知识本身。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听话、顺从,从教师、家长或长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此种动机既不指向学习任务,也不指向能力提高,而是指向学业成就,为的是博得家长与教师的表扬、认可。其理论的内在关系为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原理:附属内驱力强调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认知内驱力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

  3 基于附属内驱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奥苏贝尔的附属内驱力认为,高职教师不仅要关心高职学生的学习,还需要关心高职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环境,关键在于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重教学、轻关怀”的教学弊端,突破传统班级教学模式,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

  合理分级教学,确定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新入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差异程度很大,通过机试选拔与专业归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班、拓展班、创新班:基础班适用于零基础或计算机知识很少、考试分数在20分以下的学生;拓展班适用于有一定计算机知识、考试分数在20~60分的学生;创新班适用于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上的学生。学校应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分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严格区分不同级别之间教学内容的差异:基础班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为目标,重点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及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使用,Internet的操作及应用;拓展班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目标,重点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与能力;创新班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及职业技能竞赛为目标,重点掌握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编程能力。

  适应分级教学,变革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创新班学生,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逐渐深入,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拓展班学生,以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比如Word字处理软件教学内容,以“一封家书”为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于家书的写作与编排;对于基础班学生,可以采用文化熏陶法,通过展示效果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顺应分级教学,注重情感交流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克服分级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1)教师需要消除对学生分级的偏见。担任不同分级班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树立所有学生平等的理念,不要对创新班的教学就认真一些,基础班的教学就马虎些,还可建立相应的制度允许学生在基础班、拓展班、创新班三个班级间流动,严禁教師上课中出现语言歧视。

  2)建立沟通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教学内容,认真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与补充教学内容,用真诚感化每一个学生。

  3)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学生特派员制度,每个教学班设置2~3名思想活跃、善于交流的特派员,及时捕捉困难学生的信息,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化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4 基于认知内驱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奥苏贝尔的认知内驱力认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知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成功学习获得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经验,实现满足感,关键在于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作用,实施“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解决知识点多、教学效果差、脱离实际应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 采用“以例激趣”的方法,选择与生活、工作、学习相关的具体实例,注重案例的综合性、情境性、可操作性与探究性,同时要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看到案例操作前后的结果。如在讲授PowerPoint内容时,先给展示学生“相聚20年”同学聚会案例,涉及背景、动画、艺术字、排练计时等知识点,插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对象,呈现出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画面美观,学生兴趣油然而生,跃跃欲试。又如在教学Word排版时,展示“里约奥运、中国的骄傲”案例,包含奖牌榜、获奖运动员照片、中国强势奥运项目介绍等内容,整个版面布局精美、内容全面,展示内容时再配上中国国歌的声音效果,学生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一下被吸引住。整堂课教学秩序井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endprint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案例中的每个知识点巧妙地设计任务,并且要难易适中。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完整性。如教学Excel,让学生完成“生活账目管理”案例,将其分成几个子任务: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账目的快速录入与格式设置、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排序与汇总、图表的制作等。最后利用统计分析的结果,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来编写任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服务。在讲授Internet网络时,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可紧密结合医护相关知识进行,搜索“心脏解剖”“下肢解剖”等图片,学习“老病护理”“外科护理”等相关文字资料,观看“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腔护理技术”等视频。

  3)开放性。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答案不唯一的任务,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内容时,首先打开电脑让学生认识各个硬件部件,然后给定固定数额的经费,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选购、组装性价比高的电脑,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培养其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其实验技能和技巧。

  5 基于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奥苏贝尔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认为,过分强调内在学习动机,并非贬低外在学习动机,事实证明,始终表现充分认知内驱力的学生很少,导致学习目标并非为了掌握学科的所有知识。为高分而学习的学生大有人在,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必然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引发学习厌恶情绪;或者学生以功利为目的,一旦功利得到或失去,此种动机就会丧失。计算机基础教学并非为学生的分数而教,也并非为学生的能力而教,关键在于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重专业能力、轻社会责任”的教学弊端,将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责任能力培养融合,实施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人才保障。一方面促使教育观念转变,从“教育者”身份转变成“引导者”身份,从“授人以鱼”转变成“授人以渔”,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欠佳的教师,采用“送”的方式,派送到国内重点高校或国外学习半年或一年;对于专职教师或专兼结合的教师,大都已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但还需要提升,采用“培”的方式,如教学比赛、课题申报、产学研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实践能力不足的教师,采用“下”的方式,下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不具有教学经验,采用“带”的方式,发挥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对于急需的计算机学科建设优秀人才,采用“引”的方式,引进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为“双师型”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同一年级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學大纲都是一样的,没有与专业方向挂钩,没有融入课程体系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扩展及塑造不足,学生学习时感到迷茫、没有兴趣。为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问题,根据专业不同,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对园林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Word编辑排版完成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合同书,用Excel制作园林工程预、决算报表,用PPT制作演示文稿展示园林规划方案。同时,由于专业应用的需要,需要用计算机绘制园林规划设计方面图形、图像,应该增加简单的图形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如ACDSee、CAD迷你画图等。总之,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对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不同的专业课时量也应略有不同,对于简单的在中学时代已学过的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以免过多影响总课时量的要求。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职业素质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力求以分级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考核观念、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首先把握考核内容,依据分级教学培养目标确定考核内容,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分级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机知识、技能与素质考核融合,真正促使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应知、应会、应是”的目标。同时要注重改变考核形式,应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的特点,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着重把握学生课堂回答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情况、上机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参加计算机比赛情况等,全面记录,准确考核。

  6 结语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改革评价方法,为社会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在宝,许海成,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1):149-151.

  [2]张其林,陈伟军.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学习动机激发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96,118.

  [3]战德臣,聂兰顺,等.“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的反思分析论文03-1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03-20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1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03-1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03-17

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07-2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3-15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