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毕业开题报告怎么写

时间:2022-10-05 21:42: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毕业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作为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是指开题者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作为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对与以后的大论文的写作很有帮助。以下是毕业开题报告格式以及范文,请参考!

毕业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开题报告格式【1】

  开题报告一般是每位同学8分钟左右的陈述时间,不可太长,以免给专家一冗杂的感觉。

  第一章,选题依据。

  也就是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其中研究意义一般包括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也就是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这一部分也是需要研究生通过看大量相关论文期刊才能写好此章节。

  第三章,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这一章主要是论述本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你研究所用的方法、指标体系的构建等。

  还包括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四章,研究内容的框架以及技术路线。

  此章节主要是根据以上三章的论述,画出研究路线和框架。

  第五章,研究的重难点。

  此章节主要是点出你文章的重点内容和你以为的难点内容。

  第六章,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措施。

  第七章,参考文献。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2】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50 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性水利投资体制,政府严格控制着水利投资,财政拨款是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二元投资结构模式。

  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高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压力,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致使水利事业变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资的二元结构格局,我国水利投资体制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靠近。

  1997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1999 年 6 月水利部又制定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同时还采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调整水价政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格局,投资来源由过去主要靠财政性资金转变为财政性资金、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独资转变为国家、地方政府、私人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水利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在国家大力提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总量呈阶段性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因此,深入系统地对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拟通过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变迁研究来找出发展的规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1.1.2 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研究,在理论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系统地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1.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变迁方式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某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又要对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把握属于宏观分析方面的研究,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分析研究属于微观分析方面的研究。

  (4)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不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做出了实证性的分析。

  1.3.2 技术路线

  (1)广泛阅读当代中国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料,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情况为研究载体,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

  (2)参照当前经济史学界、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理论成果,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红线,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基本框架。

  (3)整理资料,分析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当代中农田水利建设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论文写作。

  (4)借鉴经济学、经济史理论、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式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本完成论文写作。

  (5)进一步核实史料,去伪存真,凝练语言,理顺逻辑关系,完成本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纵向来重点理清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演变过程,横向上则论述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纵横兼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农业经济史、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的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勾勒了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现了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50 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性水利投资体制,政府严格控制着水利投资,财政拨款是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二元投资结构模式。

  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高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压力,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致使水利事业变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资的二元结构格局,我国水利投资体制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靠近。

  1997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1999 年 6 月水利部又制定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同时还采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调整水价政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格局,投资来源由过去主要靠财政性资金转变为财政性资金、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独资转变为国家、地方政府、私人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水利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在国家大力提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总量呈阶段性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因此,深入系统地对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拟通过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变迁研究来找出发展的规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1.1.2 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研究,在理论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系统地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1.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变迁方式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某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又要对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把握属于宏观分析方面的研究,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分析研究属于微观分析方面的研究。

  (4)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不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做出了实证性的分析。

  1.3.2 技术路线

  (1)广泛阅读当代中国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料,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情况为研究载体,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

  (2)参照当前经济史学界、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理论成果,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红线,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基本框架。

  (3)整理资料,分析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当代中农田水利建设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论文写作。

  (4)借鉴经济学、经济史理论、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式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本完成论文写作。

  (5)进一步核实史料,去伪存真,凝练语言,理顺逻辑关系,完成本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纵向来重点理清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演变过程,横向上则论述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纵横兼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农业经济史、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的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勾勒了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现了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科研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标》还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同时,学生的惰性思想逐见端倪,习惯了一味地接受知识,课堂上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质疑,而且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我们的教师大多数仍是奉行把知识喂给学生,不舍得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思想飞扬、释放精彩,在这种模式下,让原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的原始问题意识,被一点一点的扼杀,我们的课堂就变得沉闷、单调,因此,现在的常态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固守的教学现象特别明显,经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尴尬境界。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

  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的,学生如果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为了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数学思维品质,我们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磋商,最终将《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选定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xx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价值。

  美国在20世纪xx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国内,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当代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梅玲更是如此说:人的一生就是和问号、句号打交道的过程。

  提出一个问题,产生一个问号,解决这个问题,画上一个句号;又提出一个问题,又产生一个问号,再解决这个问题,又画上一个句号。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直到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了不少成功的方法和经验。

  尽管人们从认识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并不是乐观。

  从学生方面看,很多

  学生表现为:一是不想提。

  相当一部份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

  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根本就没有开动脑筋去想、去学,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接收机。

  二是不敢问。

  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怕提出的问题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笑。

  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愿意向老师提问,但却总是发现不了问题,也就不知道怎样向老师提出。

  从教师方面看,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太重视,大多数的老师占用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更不用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虽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但仍摆脱不了师讲生记、师问生答的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表意见,但一切都仍在教师的设计之中,它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1.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要讨论什么,不要讨论什么都由老师决定。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只能充当知识容器。

  2.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把自己的问题匆匆抛给学生,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分析思考而无暇顾及其它问题。

  因此,一堂课后,学生往往不能提出新的问题,也渐渐丧失了质疑问难的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前瞻性。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 杜威的教育理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四、课题的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

  想问是指学生面对疑问主观上有想获取解决的心理需求;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提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

  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使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启疑、善于倾听,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

  3.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模式。

  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六、研究的内容

  1.教师教学方式现状及有待改进的突破口。

  分析当今数学课堂中教师非填鸭式的灌知识的现状及其原因,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做学习型、反思型教师,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方面寻求突破。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捕捉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并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方法和评价。

  这是本课题的核心所在,通过研究力求在备课、上课、提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探索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及方法,制定有针对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寻求学生展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反思和分析。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比较法。

  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分别在实验初期、中期和后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考核和分析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对实验班与普通班进行分析比较。

  3.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选题,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

  2.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撰写开题报告,开展开题论证,召开开题会。

  (二)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一是全面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在实验中根据预设方案进行实验教学,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二是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资料,逐步完善预设方案,形成教学模式。

  三是经验总结,初步完成各段研究成果,组织研究教师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一是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案例、照片等,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部门验收。

  二是进行后续性研究 3、在本校推广相应研究成果。

  九、可行性分析

  1. 科研兴校促进我校更好的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教育工作和创新教育工作,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微机,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网络,教师阅览室里有大量教学资料供我们查看搜集,《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论》、《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问题意识与数学思考》、《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数学发展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山东教育》等等,这些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减轻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活动不少于一次。

  教科室将对课题研究情况作指导、协调与监督。

  2.本课题方案的设计结合我校教学实际,选题合理,设计科学、规范,具有实施可行性。

  课题组成员在充分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调查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能在先进理论指引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3.课题组师资经验丰富,素质优良。

  我们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均达本科以上学历,都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中有市、县级教学能手,市、县优秀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有班主任、教研组长。

  参加优质课赛课多次获奖,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在有关刊物上,有两人主持过市、县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和能力。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我们这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研究队伍,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十、实验研究的成果形式

  1.实验方案及修改稿、开题报告、结题报告、阶段性计划及总结等。

  2.研究论文、案例、反思、随笔、研究过程照片等。

  3.专题研究资料或目录、会议记录等。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小学数学教育科研开题报告”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毕业开题报告怎么写】相关文章:

毕业开题报告怎么写09-18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12-28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10-05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怎么写11-13

开题报告模板-开题报告怎么写10-05

大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10-05

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01-30

开题报告的依据怎么写11-11

开题报告方案怎么写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