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论文参考

时间:2021-07-25 13:00: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参考范文模板2000字

  找一些相关的论文范文参考,你更容易完成论文哦,下面带来论文范文参考模板2000字,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参考范文模板2000字

  论文参考 篇1

  浅议旅游合同效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

  旅游合同作为规范当事人在旅游活动中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旅游合同的现状,从旅游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方面,对旅游合同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合同;权利;义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旅游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旅游内容的增加,不同旅游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旅游合同,而旅游合同在我国《合同法》中未将其作为有名合同进行调整,为了调整旅游合同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旅游合同产生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旅游合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主要针对旅游合同中旅行社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初步探讨。

  一、旅游合同的特征

  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各国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很多,但其科学含义至今仍无一公认的说法。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虽然还有其它的表述,上述概念还是为较多学者所接受。

  旅游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社会现象,具有休闲性、异地性、大众普及性、季节变动性和地理集中性等特征。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双方必须订立合同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旅游合同。

  旅游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旅行游览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规范旅游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最基本的法律文件,一般情况下,旅游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应该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谈判和协商,确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合同订立必须完全出于当事人自愿,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缔约,也不能在缔约时,强制对方接受某一条款。这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的表现,是合同的最基本的特征。

  除此之外,旅游合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法律特征:

  (一)旅游合同主体的特定性

  旅游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提供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另一方是旅游者。

  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从事旅游业务的单位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才能设立。

  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我国能够经营旅游业务的只能是旅行社,即以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我国现行旅游行政法规规定,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向旅行社核发《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持有该许可证并办理了相应的工商登记手续的企业,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旅行社。

  只要符合旅行社的法律特征,才能成为旅游合同的当事人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而对于一般合同当事人,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二)旅游合同的标的是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服务

  标的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旅游合同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旅游服务展开的,旅游服务是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旅游服务是旅游合同的标的。

  旅行社所经营的旅游服务,一般包括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安排旅游者食宿等有偿服务,具有综合性、有形和无形相结合以及跨地域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服务行为。

  (三)旅游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双务合同是合同当事人互负对等给付义务的合同。

  就是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旅游者和旅行社互负有义务,旅行社要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者应当向旅行社支付合同约定的费用;有偿是指这种服务的提供和接受不是没有代价的,而是要旅游者支付费用的,是有偿的。

  (四)旅游合同是要式合同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法规对合同的成立、生效有特定形式要求的合同。

  我国旅游行政法规明确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者旅游,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形式的旅游合同。

  实践中,旅游合同多采用格式合同的形式且通常是采用国家旅游行政部门推荐的合同范本,格式合同不像普通合同那样,要经过双方充分协商确定合同条款时,即可签约。

  格式合同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复使用,旅行社和诸多旅游者之间的合同都是一个样本。

  旅游合同的这些特点说明其具有团体性。

  但这种格式合同,笔者认为会导致旅游者权益的侵犯,目前许多地方都在不断调整合同条款,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旅游合同对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旅游秩序、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处理旅游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合同的效力

  旅游合同成立以后,便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即旅游合同的效力。

  一般来说,合同的效力主要表现为合同依法成立以后,合同主体依据合同所能行使的权利与所应承担的义务。

  因此,旅游合同的效力就表现为旅游合同生效后,旅行社与旅游者各自的权利、义务。

  (一)旅行社的权利

  1、收费权

  旅行社在合同中的权利主要集中体现在向旅游者收取旅游费。

  按惯例,旅行社有权在旅游开始前收取旅游费。

  实践中旅游合同多为格式合同,旅游费的数额实际上是由旅行社一方确定的,旅游者没有选择的余地,为确保旅游者的利益,有人主张政府部门应制定限价制度。

  笔者认为,旅游费应由市场调节而不应当由政府行政干预,因为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同一旅游线路往往多家旅行社在竞争,旅行社很难有暴利,特别是近几年旅行社的大量增加,旅行社已进入微利时代。

  2、求偿权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未按旅游合同约定参加旅游活动的,旅行社有权向旅游者收取违约金,有权向因旅游者自身行为造成旅行社损失的旅游者提出赔偿要求;旅游者报名后要求更改行程或出发日期,旅行社有权收取由此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和业务损失费。

  3、合同签订权

  旅行社有权与任何旅游团体和个人签订旅游合同,约定旅游服务项目。

  旅行社与旅游者双方应本着公平、自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共同协商并签订旅游合同。

  旅游合同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旅行社要按照双方签订旅游合同所约定的项目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4、行程安排权

  旅行社有权按照双方签订的旅游合同安排旅游活动,确定旅游时间、旅游线路及游览方式等。

  5、旅游者随团资格取消权

  旅游者出现故意不守纪律,严重影响旅游团的正常活动,对不听劝从劝诫者,旅行社有权取消其随团资格,并扣除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费。

  6、紧急处理权

  如发生天灾、动乱、交通堵塞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旅游行程变更、提前结束、延误、滞留时,旅行社有权就当时的情况作全权处理,但需征得旅游者的同意。

  7、宣传权

  旅行社有进行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和组织旅游招徕活动的权利。

  旅行社可根据特许经营的业务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旅游广告宣传和开展旅游业务促销活动,组织招徕和接待旅游者,但所有这些旅游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做虚假旅游广告,不能以任何欺诈手段骗取旅游者。

  (二)旅行社的义务

  1、提供合同约定服务义务

  旅行社有义务按照旅游合同的约定向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按照法律的规定,旅游合同对旅行社的服务项目、标准、费用应当作出明确的约定,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应当严格按照约定履行,以保证旅游者利益的实现。

  2、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义务

  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旅游者最为关注的事情,是旅游活动的首要问题。

  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安全标准,有责任和义务在旅游活动期间保护旅游者的人身、财产不受侵犯,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游服务项目,应当向旅游者给予充分说明、提醒、劝诫或警告,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3、亲自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合同中已承诺的旅游服务的义务,而不能委托他人履行义务

  因为旅游服务属于一项专门服务,对旅行社的经营能力有专门的要求,否则无法保证旅游合同的切实履行。

  同时,旅行社作为旅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旅游者未同意其转移合同义务时,无权委托他人履行合同义务,否则会出现旅行社有偿出让合同牟利的现象,严重损害旅游者一方的利益。

  4、可应准许第三人参加或顶替旅游

  作为旅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的旅行社是不能随意变更的,但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旅游者却是可变更的。

  这是因为旅行社的变更对旅游合同目的的实现有重大影响,服务由何人提供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不同的,所以对作为支付了旅游费用的旅游者来说,未经其同意,旅行社的变更不对旅游者发生效力。

  但旅游者的变更则基本上不会影响旅游合同目的的实现,因为由何人来接受旅行社的服务,对于旅行社并无多少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说,接受服务是一种权利,既然是权利当然不必强求哪一个来享受,按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让与仅需通知债务人即可;而提供服务却是一项重要的义务,当然不能随意更换。

  当然,因第三人的参加或顶替而支出的额外费用应由旅游者自行承担。

  5、委派合格导游的义务

  导游在旅游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导游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

  根据旅游行业管理的要求,旅游团的随团人员――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才能从事导游和领队工作。

  如果委派的导游、领队人员不符合要求,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退还相关的费用。

  6、代办旅游手续,出国旅游应提供境外担保

  旅行社应当为旅游者代办旅游(主要是出国旅游业务)所需的各项手续,包括申请护照、办理外国使领馆之签证以及提供境外担保等。

  因旅行社违反此义务导致旅游者不能进入旅游国国境或者发生旅游者被驱逐出境、遣返等后果的,应由旅游业者承担违约责任。

  7、附随义务

  旅游合同中当事人除合同约定的主、从给付义务之外,还包括附随义务。

  具体有:第一,照顾义务,如旅游者参加旅行时,如有疾病不适,若双方在旅游中并未约定如何处理的,应解释为旅行社有照顾旅游者身体健康的附随义务;第二,告知义务,在旅游开始之前,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特殊法律规定、气候状况等。

  (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

  1、旅游者的权利

  旅游者首先是一个消费者,旅游者享有一个消费者所享有的全部权利。

  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下列权利: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法律对旅游者可以享有的权利自然会有不同规定。但总的来说,旅游者依法主要享有以下权利:

  (1)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

  (2)享受旅游服务的权利。

  享受旅游服务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核心内容。

  旅游者有权对旅游服务进行自主选择,旅行社不得强行指定;旅游者有权获得真实信息,各旅行社所做的旅游广告要真实可信,如果以虚假情况误导旅游者或言过其实、以次充好,则构成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侵犯;旅游者有权按合理的价格接受旅游服务。

  (3)医疗权。

  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受伤等事件,有权享受所在地的医疗服务。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外国旅游者和本国旅游者在享受医疗服务方面,不应有任何不合理的区别,即不能存在歧视待遇,只要他能对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支付规定的费用。

  (4)要求旅游经营者亲自提供服务的权利。

  (5)选择旅游服务内容的权利。

  旅游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选择旅游线路、旅游项目、旅行社服务及在旅游过程中选购商品。

  (6)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在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旅游者有权寻求各种可行的法律救济,如依照法律或合同向社会监督部门或向政府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7)求偿权。

  在国外立法中,对于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有瑕疵时,规定旅游者有权要求旅行社加以纠正或自行纠正并要求旅行社支付相关费用,旅游者并有权提出其他要求。

  在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依据法律或合同规定向旅行社或保险公司索赔。

  (8)解除权。

  旅游者首先是消费者,旅游者可以于旅游开始前任何时间解除合同,但应向旅行社赔偿损失。

  2、旅游者的义务

  (1)交付旅游费用。

  交付旅游费用是旅客的主要义务,旅游费用的种类、数额及支付日期,均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在实践中一般以缔约时预付为基本原则。

  旅游费用包括旅游业者代办交通、膳宿、导游等必要费用以及旅行社应收的报酬以及合理的利润等内容。

  (2)附随义务。

  依照诚信原则以及旅游合同的特征,旅客还负有以下附随义务:第一,协助义务;第二,提交旅游所需之必要证件的义务;第三,守时、守法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杨富斌.旅游法教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杜军.旅游合同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5).

  [4]孙森焱.旅游契约之研究[J].东吴大学法律学报,2001,(01).

  [5]刘劲柳.旅游合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J].民商法论丛,2002,(01).

  [7]韩寿祥.旅游法规教程[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8]张嵩、宋会勇.试论旅游合同立法[J].法学,1998,(04).

  论文参考 篇2

  浅议英语教学

  摘要: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传递知识的技能,知道怎样去教学生。

  关键词:课题;内容;效果

  英语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直接承担英语教育专业职前培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特点的学科,也是最贴近基础教育的一门课,是学生应努力学好的一门课。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此门课不够重视,加上教法陈旧,因而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英语教法课的教学质量,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教学法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即该课能使师范生掌握怎样教学生学好英语的技能和理论、相关的职业规范和师德;能建立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贴近基础教育;能改进师范生的修养,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否胜任未来的教学工作;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教学法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培养他们学术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以促进外语教学法学科的不断进步;为即将从教的英语教师进行岗前的培训。

  通过读书研究和理解专家们的观点,使学生们懂得: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教学研究素质并靠近基础教育,就是英语敦法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能使师范生通过教法课的学习找到差距,尽快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学会很多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更多地了解中学教学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适应中小学英语教学。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性相应地得到提高,有了钻研教学法的动力与热情。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教法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师范生在将来要教的内容,包括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英语语言学理论、英语教学史和教学流派,使学生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成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理论水平的英语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通过让学生带着“什么是英语教法课的重点学习内容”的问题读书,写小论文和班组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教学法研究的重点是:研究英语的本质,了解语言、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学习理论,了解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模式等;研究学生和学习成就,了解个体因素,如年龄、性格、动机、学习能力等及学习策略对学习的影响;研究英语教学法,了解外语教学流派,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及大纲的联系等;研究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了解终结性评价的多种方式,探讨形成性评价的有救途径等。

  每个学生都明确了学习重点,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组织学生有目标的练习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什么是教学技能”,“最需要哪些教学技能”等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使全班达成共识,即:组织课堂教学技能,它包括备课技能(备教材、各学生、备方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板书设计);教学活动技能(如何导课、提问、教语音、语法、词汇和训练听、说、读、写等)。课堂管理技能;使用教学手段的技能,它包括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技能,如用黑板、简笔画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包括终结性评价,如编写主、客观试题的能力,评卷、分析试卷的能力及形成评价;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评课的能力,这样,学生课上、课下的练习目标就非常集中了。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最佳教学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相和观摩中学教师教学,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优质课的模式。

  同时安排班组的每个学生使用现行中学教材,进行备课和实用教学方法的讲课训练,组织全班研究和讲评。

  对整个教学设计、教材的把握、口头表达、板书设计、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路子。

  五、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教师是一种终身职业,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学重新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已有的知识和现成的经验模式是无法适应此等要求的。要使外语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被淘汰。就应该加强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有意识地给学生留这类思考作业,让他们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反思他们老师教学方法中的长处与不足,如“你认为老师哪种教学方法最好”,“你最不喜欢哪种授课方式”,“哪种方法教学效果好”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做出正确判断,形成正确的决策能力。

  六、让学生研究微小课题。

  激发研究兴趣

  出于教法课时限要求,业余时间同样不允许学生搞大题目研究。

  采用布置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如,选英文第一个字母A和学音标时的第一个音标[i:],让学生研究总结字母A有多少种发音,有多少种字母组合发元音[i:];学生结合语境编写一组语法测试题等。

  这些题目虽小,但研究结果却使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使他们对科研不再具有神秘感。

  上述研究性做法还只是初步尝试。

  通过学生个人研究、小组研究、师生共同研究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法教材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研究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努力实践为目标;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研究意识,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论文参考 篇3

  浅议宋代咏物词

  摘要: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词作置于整个宋代文化大背景和中国古代咏物文学之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通过简述宋代咏物词发展的基本轨迹,借由唐五代及北宋前期咏物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以宋代不同词人(或流派)作品分析为例,分别论述了苏轼及苏门文人、周邦彦、姜夔和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艺术境界和相关理论。

  关键词:咏物;宋代咏物词;审美特征;创作范式

  《文心雕龙明诗》曾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咏物是我国古代各体文学中最常见的题材类型之一,而咏物词在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中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字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文艺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咏物文学,自先秦时期至汉魏六朝再至唐宋,咏物文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

  在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本文主要是着眼于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解读这朵词中之花。

  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咏一物,而历经千年“咏物”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很早,但是,在这里,“咏物”作为一种藉他物以相感动的劝讽方式,显然是不具有文学体类的意义。在咏物文学逐渐兴盛起来之后,专就文学创作而言的“咏物”,才逐渐出现和明确起来。

  先秦的时候,我们祖先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可一些咏物之作,其大致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颂体、比体、赋体、寓言体和隐语体。

  其实,就上述五种类型而言,除了颂体外,其余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咏物之作,在当时都可以看做是赋诗借物明志的一种典型创作方式。

  在先秦的咏物之作中,比体咏物之作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创作类型。

  《橘颂》素被尊为“咏物文学之祖”,它的意义在于“物”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作品中得到表现。

  它是一篇借物以明志的比体咏物之作,若单纯从文字上看,就如同一般颂体咏物,但结合了屈原坎坷的经历和高洁的品质,则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咏橘以明志。可以说,这种由屈原所开创的借物以明志的咏物诗篇,为咏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及至汉魏六朝时期,“穷物之情、尽物之态”的咏物赋达到了兴盛的时期。

  其实,咏物赋出现的很早。荀子的《赋篇》除《礼赋》、《知赋》外,尚有《蚕赋》、《箴赋》、《云赋》三篇,则可以说赋之创始,亦即咏物赋之创始。

  据现存作品统计,两汉咏物赋共有作品近100篇,其中西汉22篇,东汉近80篇;至魏晋则达于鼎盛,共有咏物赋400余篇,占此期所有赋作的二分之一强。

  然而,此时的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期间的大部分文人匍匐于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主题意识相当淡薄,审美趣味亦屈从于统治者的喜好,所以,咏物赋的创作虽然不绝如缕,但整体成就远远不及后来兴起咏物诗和咏物词。

  在唐宋时期,咏物诗和咏物词开始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姿态走进咏物文学的世界中。

  咏物诗固肇始于先秦,但诗歌咏物之风于齐梁始盛。同时也需注意到的是,虽然齐梁两朝咏物诗多达350余首,齐梁宫廷诗歌风尚对咏物诗的兴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囿于时风,唯求形式之美与刻画之工,有的甚至流于宫体与艳情,所以,真正符合我国古代诗歌风雅比兴之传统审美范型的咏物诗的确立,更多的是唐宋诗人们的努力。而就于咏物词,应该说,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盛基本同步。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方式上看,咏物词的创作与词史的发展演进基本上都是同步的,但若从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上看,咏物词的发展较之词史的演进相对滞后了。

  咏物词的创作是出于一些特定的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被动性和随机性,所以前期很多咏物词大都是流连光景之作,并非有意于咏物者,可以说直到北宋中期苏轼、周邦彦等人大量创作的咏物词,才使得以词咏物的风尚逐渐兴盛起来。

  唐五代、宋前期,咏物之词,初出风韵

  唐五代北宋前期是咏物词发展演进的第一个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创作姿态、还是情志内涵和表现技法,都不够明确和成熟。但是,正是经过这些文人一步步的探索,才是咏物词逐渐兴盛,逐渐走向成熟的。

  就唐五代咏物词而言,主要有应制供奉之作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就应制供奉之作而言,大多产生于歌筵酒席之间,可以概括为“质直而少情致”,它们并不是在努力发掘对象物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而是就仅仅直接铺陈刻画对象的外在形貌特征,“主体对于对象的关照完全流于浅层次的观察而不是深层次的体验,其对于此类作品的审美理想显然是‘期穷形以尽相’,即用‘赋体’创作咏物词,以求达到‘穷形尽相’的审美效果”(《宋代咏物词史论》第60页)。

  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造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完完全全的是一种外在的、单向的描绘。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主要是基于作者内心的感动,是不同歌筵酒席的被动性,更多的具有一种自发性,感物而咏物。这类作品较少运用铺陈而是多用比兴,咏物却不滞于物,体现出了向宋人咏物小令审美理想迈向的趋势。

  北宋前期承晚唐五代余绪,咏物词创作的总量和参与创作的人数在宋代咏物词发展各个阶段中均居末位。然而,在这一时期,亦有不得不提的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的咏草词和勇开慢词咏物之先的柳永。私以为,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争胜而作的三首咏春草词,体现了当时咏物词创作的审美理想。

  各大大家都先后对其做出了点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帘》、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他在指出冯延巳“细雨湿流光”之咏草较林、梅、欧三人更早这一事实的同时,特别指出这四人咏草“皆能摄春草之魂者”。这实际上就是在指明在咏物时不拘泥于物之色相,而应该致力于呈现物质神。这之于唐五代文人咏物词多执著于对象物外在形貌之刻绘以“期穷形以尽相”者,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柳永以慢词咏物,在咏物词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近代词学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既然为“实赋体之极轨”,那么则须具有赋体的特征,所以,慢词给了词人一个宽广足够的空间,对物象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

  大家名词,感物致情,千古流芳

  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创作渐成风尚,一批批名作不断问世,一个个大家不断涌现,使得咏物词开始进入到其繁盛时期。

  谈到宋词,就不得不提到宋代大词人苏轼,无论是被王国维评为“最工”的《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都彰显着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同时,苏轼的创作姿势也是苏轼对咏物词史的贡献之一。

  清人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在前面所言的唐五代北宋前期的大多数咏物词,就与这种无我间离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在一些咏物词中,“物”是外在于创作主体的自然之物,“我”以外在于物象的观察者的身份对“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呈现。

  但是,苏词则不同。以《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但一个‘也’字,却隐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莲花的百般怜惜,虽无众人怜,我自怜惜之。主体(抒情主人公)之心灵在不经意间已深深融入飘坠的杨花之中,‘物’与‘我’达成谐协”(《宋代咏物词史论》第91页)。可以看出,苏轼让自我潜入到吟咏对象里面,用心体会物之性情、神理,使我完全化入对象物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当其咏物之际,创作主体的情思神理实际上已然潜入对象物之中,故其所感受到的也就是对象物的情思神理了。

  细读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在苏轼的笔下,“物”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的,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如其《南乡子双荔枝》里,将两颗并蒂的荔枝比拟成孪生姐妹,一句“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将她们在分开时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这两颗荔枝有了感情和生命,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像此类词,是通过自我潜入到对象里面,从而实现物的人格化,但其主旨在表现物。

  这一类的作品,将“物”作为主体自我情感、志趣的载体,通过咏物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志,将自我之主体精神投射到物上,使物具有了“我”的色彩,词的主旨在于表现自我,从而使咏物词具有了体物和言志抒怀的双重主题。

  苏轼在咏物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他一方面大量表现普泛化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部分词中寄寓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他所开创的人格化的咏物词为最后走向高度的自我化、个性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在苏门文人中,晁补之、陈师道二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

  晁、陈之作少了几许对个性情感的抒发,更多的是对外物(主要是花)作单纯的审美化的呈现,以及对自己赏玩自然外物的活动与心态的揭示。

  其实,这样的一个创造方式,表明了词人开始以一种很认真的态度或者说以很大的热情关注和表现对象了,而不再仅仅把咏物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游戏或应酬,而且,作者的生活情趣也得到了呈现。

  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在吟咏外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整体效果是苏轼和苏门文人之一的黄庭坚的咏物词都所不具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咏物词绝大部分都是游戏应酬之作,只有少数作品是在特定心理情景之下创作,但是读周邦彦的咏物词,我们不大能找出游戏应酬的痕迹。

  周邦彦对于词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主要用词来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对词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相当的执著。

  在周邦彦的词中,咏物词不单纯是为了咏物,而是更多地借咏物一传达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感,就是说,他是将“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打入咏物词中,“我”咏物,“我”观物,我之意绪、情感投射于外物之上,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创造者既为“常人之境界”,更是“有我之境界”。

  更进一步,“我”还可以跟物直接进行交流、对话,创作的主体不再是简单地浅层次的咏物、观物,而是深层次的介入,与“物”一样都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体”!譬如其《花犯》中“去年赏雪曾孤倚”,“今年对花最匆匆”等句,是作者在亲自诉说与梅相关的情事,梅成了作者的身世、情感、意绪的见证!另一方面,周词的富艳精工,语言典丽,浑厚和雅,主要是基于其在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在我国古代诸多艺术形式中,诗歌与书法、绘画关系非常密切,而周邦彦则很巧妙的援绘画之法入咏物词中,周济评周词云:“勾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浑厚。”但是,周邦彦不仅仅得勾勒之妙,如绘画中的点染之法,于清真咏物词中亦时时见之。

  其实,援画法入咏物的表现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咏物词中直接描写吟咏对象并不是太多,大量的篇幅都让位给了创作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却依然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吟咏对象鲜明的形象。

  周邦彦咏物词由于创作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中的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了双向交流的特征,而且,由于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在情志内涵方面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这两大方面的突破实际上是将咏物词向抒情化方面又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北宋的咏物词通过苏轼和周邦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而南宋咏物词,相信通过姜夔,也可以带来另一番色彩。

  王国维云:“咏物之词,自以苏轼《水龙吟》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这是王国维阅读姜夔咏物词时的感受,而此种感受也确实甚为恰当,阅读姜夔的咏物词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困惑,好像“物”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

  《暗香》、《疏影》两阙是姜夔咏物词的代表作,王国维先生却言之“无一语道着”,为何如此呢?在姜夔的咏物词中,“咏物词在性质上发生了一点微妙的改变,创作主体成为作品中与‘物’并列相对的另一个主体。

  ‘物’与‘我’成为相互交流对话的双重主体,‘情感’乃是二者交流的内容,它从属于‘我’但投射于‘物’”(《宋代咏物词史论》第179页)。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情感”似乎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了,即“情感”从附属于“物”,附属于“我”,发展为不太依傍于前二者了。

  换而言之,即使我们不完全否认“物”、“我”在词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必须承认,“情”开始在咏物词中获得了一定的“主体性”,这样一来,“物”、“我”、“情”变得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起来。这就要求着作者在作品中既要处处对对象有所表现,又要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放在抒情上。如果说将姜夔的这种创作姿态与之前的几位词人的进行比较,就可以有其很鲜明的特点。

  其不同于苏轼的“潜入式”,苏轼在吟咏对象时,使“我”潜沉于对象物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那些都是虚想的对象物的情态,而并非“我”的情感意绪;也不同于周邦彦的“双向交流式”,在清真的咏物词中,“我”和“物”之间虽然存在着双向对流关系,但是是相互独立于对方,相互作用的,因此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统一。

  姜夔在咏物词上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寄托深远,其词多属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并非为文造情或感物而咏。

  其所寄托的感情,深刻而浓烈,能让每一个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又复杂而隐曲,因而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意所在。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一朵朵灿烂的文明之花相继绽放,而宋代咏物词,就如同一朵奇葩,遗世独立,傲然绽放,散发出历经沧桑而愈加醉人的幽香!

  参考文献:

  [1]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旅客应当准时集合,不得携带违禁物品影响其他旅客安全.

【论文参考范文模板2000字】相关文章:

论文评审意见参考模板07-21

小论文范文参考04-12

医学论文范文参考04-12

历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05-08

离职证明参考范文模板07-15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范文07-13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07-13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范文07-13

历史学科论文参考范文05-05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