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哲学论文

时间:2021-07-23 19:40: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哲学论文2000字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论文2000字

  哲学论文 篇1

  摘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然而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必须得认识这个世界。

  然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也是一致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类所改造的客观世界的主体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是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世代繁衍的必由之路。

  〔1〕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成本的与日俱增,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人类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日益匮乏,从而又加重了人类的生活负担,这正在演变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日后的科技发展中更好的保护环境,如何在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发展中找到协调发展的路径,已成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到控制、剥削,直至自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过程。

  自然观正是在人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影响下形成的;作为世界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随着人类对世界、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到现在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然而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科技的发展也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过程;然而对近代科技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以1784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人类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为主要标志,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以往的手工作坊,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

  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英、法、德以及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人类第一次萌发了征服自然、改造物种的信念。

  而且从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进行生产劳动,同时也开展了化学在工业和农业的应用……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一次这么深刻的突显出来,传统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难题。

  〔3〕正如有人评价:“科学方法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将创造出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它使得知识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

  然而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的应用,使技术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当环境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恶化、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损耗、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资源、能源日益枯竭和土地沙漠化时,却以损害和剥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代人所依赖的资源为代价换换取少数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的好转,这导致了代内和代际环境权利的不平等,违背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造成了生态伦理困境”。

  现代人虽然有巨大的技术力量,却发现自己远离了自然。

  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但并不能自动使环境得到改善,自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才是环境改善的关键。

  我们没有必要非要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不要因为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放松对环境的保护。

  环境问题应该时刻关注,不应等到污染到一定程度再来保护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能源短缺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

  人类通过对能源开发和应用的历史及其结果的深刻反思,从20世纪后期开始有意识的弥补曾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将探索新的洁净能源看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致使能源的结构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981年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这对于全球开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潜力巨大,适宜就地开发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的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对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

  据阿尔巴尼亚4月15日《世纪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说,由于空气污染,欧洲各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已减少了8。

  6个月,而对于工业大国德国更为严重,该国人口平均寿命减少了10。

  2个月。

  瑞典科学家日前表示,郊区手机发射基站间的距离较远,手机需要发出更强的电磁波来维持通话。

  因此郊区住户使用手机时面临的风险就更大。

  美国科学家于2月15日发表的一份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孕妇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那么胎儿的DNA可能也会随之受到损伤。

  这项研究首次向人们揭示,妇女怀孕时暴露在燃烧后受到污染的环境中,

  可以导致其腹内胎儿的染色体发生异常。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环境卫生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是在对60名新生儿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结论的。

  作为一项大型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研究小组对这些新生儿暴露在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s)中的程度进行了监控(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由于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或是在石化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测定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程度,这些新生儿的妈妈、

  一些怀孕妇女都要填写问卷调查表,并且要在她们怀孕的最后3个月随身携带便携式的空气监测器。

  研究人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平均污染水平,把这些孕妇的受污染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组。

  随后,研究人员会对新生儿的脐带血进行分析,

  观察他们携带DNA的染色体。

  研究者发现,受污染程度低的孕妇,其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受污染程度高的孕妇所生的婴儿染色体异常的几率。

  这些都是发展中的一些负面效应。

  这些新的问题都等待着人们去解决。

  20XX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给无锡市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6月29日,家宝专程到江苏无锡对太湖污染及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家宝还先后考察了朗盛(无锡)化工有限公司、帝斯曼柠檬酸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的污水处理情况。

  在梅梁湖泵站和蠡湖展示馆,他详细询问了调水引流和蠡湖水环境治理情况。

  在芦村污水处理厂,家宝向企业和地方的负责人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要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工艺水平,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针对太湖、巢湖和滇池的水污染事件,家宝指出,太湖、巢湖、滇池是长江水系的三颗明珠,周边地区都是风景胜地,历史文化悠久,城乡经济繁荣,但一个时期以来“三湖”污染日益加剧,水环境继续恶化,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行“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指导方针,通过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综合治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三湖”湖体富营养化加重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逐步恢复“三湖”地区的自然风貌,努力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他提出十点要求:

  第一,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蓝藻再次大规模暴发,确保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

  第二,强化工业污染源的全面达标排放管理,禁止新上向“三湖”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第三,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

  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

  第四,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第五,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

  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建立生态湖滨带,做好调水引流工作。

  第六,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

  第七,科学论证,制定各个湖泊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技术解决方案。

  第八,加强各方协调配合,太湖流域治理要建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机制,抓紧编制综合治理方案。

  第九,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快制定太湖、巢湖、滇池等管理条例。

  第十,落实防污治污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基层、企业和个人。

  总之,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一百年,全球人口与经济在迅猛增长。

  然而,由于人类大多数成就以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或者以少数人的利益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人类的'胜利是局部的,伴随人类成就达到顶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

  当今世界第一次出现资源全面紧缺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出现,

  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

  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和全球性的,它再一次告诫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的恶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科学技术的能力越为强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就越为明显“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污、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无不与现代科技的无节制使用有直接关系”现代科技也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它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成为笼罩在人类心理与文化中的阴影。

  〔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如政治法律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都应该对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作出反应与反思。

  而这些反应与反思作为当代文化的时代精神!又会影响与改变当代社会的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

  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在当今社会,由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性问题,

  并与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以及环境保护成为世界性潮流,必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立足于世界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

  我们要在世界观、方法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反思,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也包括人的发展的全面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反思人类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力图将其转变成了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倡导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社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模式。

  在我国,环境问题愈演愈烈,面对世界性的环境危机的挑战,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恩格斯的环境哲学相关论述,以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环境的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无疑会提供给我们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剖析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源,探索出环境问题的解决之路。

  哲学论文 篇2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就哲学的词源而言,它的意思主要指热爱智慧。

  但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对于哲学是什么因人因时因事一直有不同的定义。

  就当代学术界而言,哲学主要指人们在对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形成的系统化、理念化的世界观,是从性质上、逻辑上对基本问题进行认识从而发现和预测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及客观趋势的学问。

  而哲学研究的问题,就是从总体上研究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主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哲学的三大重要研究领域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思维和存在也即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研究。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为考察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主客观世界关系的主体是人,人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就存在性质而言人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过程。

  一方面人的存在与灵长目其它动物和周围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又与灵长目其它动物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它动物依特定本能、固定方式生存,而人则在成长早期依一定本能和一定方式生存,在生存中又发展和完善了本能、方式,如此循环,在高一级的程度上构建自己、完成自己。

  二是就存在状态而言,人又是有着自主思维能力的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存在物。

  一方面通常情况下人会从自身出发,按照某一思维方式去考察和认识世界的状态和属性;另一方面人会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改造外部世界、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外部世界、外部事物,通过实践使得主观客观化,这就必然发生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外部事物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本质及代表人物观点

  就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派别的规定而言,作为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的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在基本问题的认识上相对立的。

  按照区别而言在不同时代有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相对应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一般坚持了存在(物质)对于思维(精神)有决定作用,而思维(精神)对存在(物质)有依赖性的观点。

  就世界本原而言,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则是物质的产物或反映。

  反映在人的大脑里就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

  要进一步明白为何存在(物质)对思维(精神)有决定作用,而思维(精神)对存在(物质)有依赖性,就必须了解唯物主义的演进过程。

  在古代,部分人认为世界不是神的创造,而是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所形成的,具体来说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气、原子或金、木、水、火、土单独构成或组成的。

  例如中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而在国外,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原子唯物论,他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究其本原而言只是原子与虚空,人的感觉和思想也是由这些原子所决定的。

  怎么决定?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表面会经常流溢出一些原子,形成波流之后在空气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形成了影像。

  而人的感觉和思想便是这些影像对于感官和心灵的作用。

  以上这些人的认识,虽然谈不上科学,但都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同时,他们还尝试以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世间万物的联系与变化,推动人们对于世界本原究竟是什么继续思考。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及代表人物观点

  唯物主义发展到近代之所以具备了机械的性质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就它的认识而言,哲学的考察和研究对象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才是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基础,它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存在。

  应该肯定的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对于存在(物质)对思维(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和思维(精神)对于存在(物质)有依赖性的相较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认识对于反对当时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有它的科学之处。

  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物理学上的物质,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原子,原子有什么样的属性,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属性,进而由物质组成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属性。

  那么整个世界就有机械以及形而上学的性质。

  例如霍布斯曾认为:“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把所有的运动形式都认为是机械运动,虽然是对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但是由于没有看到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将某一运动形式上升为普遍运动形式,就会在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时陷入困境,甚至走向唯心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对人的考察和认识也带有机械性。

  例如拉美特利认为归根到底,人只是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

  至于人的感觉,则是由外界对象刺激人的感官神经,由感官神经将某一物质传入感觉中枢中,人便能接受各种感觉。

  拉美特利的观点,虽然把大脑看作感觉的发生地有进步之处,但是究其本质而言,还是用机械的观点去说明人的组成和功能。

  另外,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也有不彻底性。

  因为采用机械的观点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变化,也抓不住社会的基本矛盾,甚至认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从而成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及代表人物观点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和阶级斗争经验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物质)对思维(精神)具有决定作用,而思维(精神)对于存在(物质)具有能动性。

  何为能动性?一是思维(精神)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物质),二是思维(精神)通过实践能够反作用于存在(物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在说明思维(精神)对存在(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赋予了物质以新的哲学概念。

  列宁给物质以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里有一问题,当今自然科学的部分最新发现是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在笔者看来,关于物质的哲学定义也应随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发展。

  二、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规定,作为唯心主义哲学两种基本形式之一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被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而物质世界仅仅是这种客观精神在历史进程和具体条件下的产物或表现。

  就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而言,实际上它是把人的思维(精神)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之后“飞跃大脑”成为了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某实体,宗教就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代表。

  中国南宋时期的朱熹就曾主张:“理在事先”,他认为“理”是先于世间万物而存在的,世间万物各有其“理”,“理”就是世间万物运动的规律。

  他认为“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世间万物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国外的柏拉图和黑格尔也是类似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世界才是本原。

  黑格尔则把现实世界的本质归结于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他认为绝对精神在自我辩证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在的社会。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一道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存在(物质)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因素而不是某种客观精神,例如人的感觉、经验、心灵、意志等是世间万物产生和运动的根源,而世间万物只是这些主观因素的产物或附属品。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没有自我的主观因素,就没有外部世界、外部事物。

  例如中国明时代的阳明,就曾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认为外部世界、外部事物依赖于主观因素而存在,当主观因素消失时,物、事、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因。

  古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法国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宗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显现出了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过渡的趋势,例如过多的宣扬上帝就在你我心中。

  在唯心主义立场上从客观向主观的转化,不仅是宗教的一大变化特征,也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大变化特点。

  三、结语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就根本上的分歧而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即到底是存在(物质)对思维(精神)有决定作用,还是思维(精神)对存在(物质)有决定作用上观点和立场不同。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宣扬物质至上,唯心主义宣扬精神至上,这都是不正确的。

  就整个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来看,相信唯物主义的伟大人物也犯过错误,坚信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也办过好事。

  谈及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要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任何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简单对立的理论观点都是有问题的。

  正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言:“任何极端都是它自己的另一极端。

  抽象唯灵论是抽象唯物主义;抽象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唯灵论。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极端或绝对正确化,虽然科学已经证实了思维(精神)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但是谁又能完全证明“缸中之脑”这样的哲学假设是根本错误的呢?况且这样的哲学假设还有很多。

  哲学的基本问题昨天、今天、明天总会有人去探讨,但是要想让哲学焕发出巨大的魅力、生命力,让掌握哲学的人能真真正正体会到哲学所带来的实惠和快乐,还是要靠有实践能力的人去一点一滴地践行,去变革自己、去改变世界。

  只有在掌握哲学的人受益之后,哲学才能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才有由“冷”变“热”,更好地发挥解释、指导作用的机会。

【哲学论文2000字】相关文章: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07-07

哲学论文马克思哲学07-07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12-22

哲学专业论文12-01

论文发表哲学07-17

哲学小论文07-11

哲学观与哲学发展研究论文01-12

浅谈哲学地教教育哲学论文08-09

哲学论文应用哲学平衡论07-07

论悔恨哲学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