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

时间:2021-01-21 10:09:39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1】

  摘 要: 中职学校开展《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哲学与人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践行人生的能力,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三味”,即坚持以生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味”、强调哲学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味”。

  力求通过指引学生体验“三味”,让哲学智慧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 中职《哲学与人生》 生本味 生活味 活动味

  有些学生认为,哲学学起来无用也无味,甚至存在畏难情绪。

  那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到学哲学、用哲学的意义,没有把哲学置于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来理解、考量、应用,未能学以致用。

  笔者认为,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应注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有效结合学生对人生、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中应用哲学,感悟人生道理,增长人生智慧,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和意义。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

  面对中职学生,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主动参与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增强生命活力,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

  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

  具体要求学生,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提出观点。

  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生为本,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在合作中学习,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

  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学习,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话可说,都有所收获。

  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开展探究学习,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

  因此,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学。

  笔者认为,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

  相反,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让时政进哲学课堂,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关注国内外大事等,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并且,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体现活动味

  1.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

  在这一点上,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

  笔者认为,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选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

  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笔者主张,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

  首先,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学课堂,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丰富哲学课堂教学。

  此外,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中),2010(12).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8.

  [4]陆浩勤,黄巍,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

  [5]曹小华.关于中职快乐德育课堂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

  哲学王何以执政【2】

  【摘要】在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中,哲学王治国乃挽救城邦危机和实现国家兴盛之关键。

  但是,这一政治理想是从善的理念中推演出来的,并无现实基础与经验依据。

  柏拉图在实现哲学王统治的进程中,未能摆脱政治权威的人格化所内含的理论困境,也难以弥补修德行未必行德政的`程序悖论,更无法解决授权而不限权的结构矛盾。

  【关键词】哲学王 王政失败 学理诊断

  所谓王政就是指哲学王治国,亦可称之为贤人政制。

  这一政治主张在学理基础上存在缺陷。

  王政的基本特点是:作为政治家的个人对公共权力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哲学王依靠道德和智慧进行统治存在可能性与必要性;王政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为哲学王的个人权能超越了整个政治机构。

  王政的理论困境:政治权威的人格化

  在柏拉图看来,就像织工使用经线和纬线织出完美的图案一样,真正的政治家也是用一种特有的方法把不同品性和特质的人结合起来,把不同的社会成分联合起来,从而织出一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社会,而且政治家尽量要选择那些好品性的人而拒绝使用坏品性的人来构造社会生活。

  ①这种逻辑本身就存在问题。

  如果政治家本身就是一个颠倒黑白、道德败坏的人,那么他主观选择的结果必然是恶的。

  即使政治家是智慧而正直的人,他在选择过程中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错选的可能。

  其实,柏拉图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论还有一些限定,即强调适度原则。

  柏拉图谈到政治家可以在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而灵活地进行统治。

  他把政治看作为一种技艺,而把国家当作运用技艺进行自由创造的领域,政治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艺术家,与此相伴随的是他必须拥有创造的自由与激情,所以政治家就必须要摆脱习俗和法规的束缚。

  柏拉图过度强调了政治统治中人的灵活性,而把法律的稳定性与原则性夸大为僵化与刻板,并将其视为实现政治技艺的巨大障碍。

  他承认法律是必要的,但认为社会的统治应是建立在真正知识基础上的灵活而随意的统治。

  “历史一再证明,精神意志式的统治是一种最为令人不快的政府形式,即使是那些仁慈的独裁也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即难以了解他的措施的效果是否与其良好的意愿相符。”②

  政治家统治行为的灵活性高于法的权威,而法的适用范围又是有限的。

  柏拉图认为,当统治者无法说服人民时,只要命令是好的,就可以用暴力强加在人民身上,令他们接受。

  柏拉图用了医生和领航员的类比,来强调政治家的统治不必得到臣民的同意。

  甚至,柏拉图将政治家的统治比喻成一种“群畜的喂养”③,并且最终完成了对政治技艺和政治家的定义:“按照自愿接受的原则照料两足的群居动物,我们称之为政治家的技艺;现在我们可以宣布拥有后一种技艺并实践这种照料的人是真正的国王和政治家。”④这样的观点令人嗅到家长制的气息。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此观点进行了最有力的反驳:“家庭的统治是君主式的(因为所有家庭都由一个人为首治理),而依法统治则是由自由民和地位同等的人组成政府。”⑤家庭和国家这两种团体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把家庭关系比作国家的统治是不相称的,把家长制简单地移植到政治领域中来也是不合理的。

  综上,政治权威人格化的困境,在逻辑上表现为,柏拉图试图通过职业技能的类比描述来论证政治技艺的性质,但这种尝试是无法达到目标的。

  而且从价值层面上讲,正是因为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所以政治技艺不能像职业技艺那样主观、随意,它必须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行事,而且还应当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王政的程序悖论:修德行未必行德政

  柏拉图认定哲学家进行有德性且专业的统治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德性和知识与统治者应当是一体的,哲学家喜爱各种知识,而研究哲学和政治艺术的事情天然属于哲学家兼政治家。

  同时,哲学王的统治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品学兼优的哲学王来统领城邦,好的城邦将不复存在。

  然而,哲学王治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不能充分说明这种治国方式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由于柏拉图未能对人能否成为哲学家、哲学家又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哲学家何以为哲学王、如何确保哲学王永远为圣(绝不滥用权力)这四大涉及其理论的关键性预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导致其王政理念不仅在程序上体现出一系列逻辑矛盾,而且一旦付诸实施,必将陷入修德行未必行德政的悖论之中。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寻觅这样的哲学家是十分困难的事。

  柏拉图自己也多次承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能够有资格研究哲学的人只是一个国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其次,对哲学家主观世界加以改造,消除人性中先天或后天的一些不良品性,涵养那些称之为善的道德属性,以造就一个德才兼备的圣人,从而确保其权力运用最终有益于人民,这一圣贤的培养过程实在艰难,而且真与善是两个独立的范畴,用追求真理的方式培养哲学家,并不能确保其必然可以获得善的理念。

  再次,即使神灵真的将哲学家赐予一个城邦,而他要成为哲学王也决非易事。

  柏拉图并没有提供一种准确判别哲学家的标准。

  授权过程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和机制保障而先天不足。

  当它面对着不公正竞争的政治现实,仅仅依靠才华和品德的判定来定夺政治权力的归属,就再也显示不出任何的公正性了。

  最后,即使再完美的哲学王也难免会有性格缺陷或者知识的不完善。

  柏拉图也承认多数哲学家的变坏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堕落的可能性存在于政治家作为人的本质中。

  柏拉图认为国家或政治的建立是基于一种好人的统治,他强调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好人,而“统治者必须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人”⑥。

  尽管柏拉图没有绝对否定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但他将控制自然属性的希望寄托于个人自身,即实现做“自己的主人”,“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⑦。

  显然,柏拉图对人性向善的主观认定,导致他把对人性恶的约束和政治统治安全性的保障完全寄托在人的身上,从而忽视了制度性的因素。

  柏拉图甚至强调说,只要在国家中出现一个能免于腐坏的人就足够了,这一个未腐坏的哲学家就足以证明以知识和德性治国是可以成立的。

  而柏拉图忽视了,一万个明君圣主的存在远不足以证明智慧与道德的统治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一个贪官污吏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制度约束具有充分的必要性,这一点正是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所缺乏的。

  王政的结构矛盾:授权而不限权的政治体系

  柏拉图所设计的一整套哲学家为王的程序仅仅是实现了权力的合法性,而作为其基础的哲学王的授权过程只是政治统治的准备环节。

  柏拉图没有对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授权制度本身漏洞进行修补,也没有适当处理随之产生的政治家权力与政治机构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王的个人权力便以一种超社会的面貌出现,并把一切政治机构置于其支配之下,即造成了“半多于全”⑧的困境。

  柏拉图首先指出:三种技艺(包括军事统帅者的技艺、法官的技艺和国王的技艺引者注)不可以相互控制。

  但,国王或政治家的技艺是最高级的,因为,“国王的技艺依照自己的权力控制它们”。

  ⑨既然国王的技艺已经占据了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制高点,那么这种较高层次的技艺就要控制那些较低层次的技艺。

  所以,政治家发布的命令是最高级的命令,而其他的命令则是从属于前者的,审判和行政职能都要绝对服从国王的统治。

  到了晚年,柏拉图在对斯巴达、阿戈斯和迈锡尼三个城邦的兴衰进行历史考察时又重提“半多于全”这一箴言。

  他再次强调了“把过多的权威给予一个灵魂”,就像“把过多的风帆给予一艘船,把过多的营养给予一个身体”一样,必然因打破中道的比例而趋向毁灭,即“灵魂的专横”⑩。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制约权力的体制,认为有君主制和民主制两种因素相结合形成的混合政体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由此可见,在柏拉图的统治思想中,哲学王作为公共权威的人格代表,其职能和作用定位于依靠智慧和道德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并要求其言行与权力必须受道德的严格制约;而与此同时,却又赋予其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此乃柏拉图王政思想中所内含的重大逻辑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侵蚀和削弱了王政思想的学理基础并使其在理论上走向失败。

  注释

  ①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69~170、493页。

  ②[美]保罗埃尔默摩尔:《柏拉图十讲》,北京:中国实言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③柏拉图:《政治家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93页。

  ④同上,第117页。

  ⑤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⑥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4页。

  ⑦同上,第172页。

  ⑧“Half is more than the whole”,出自于Hesiod的诗集《工作与时日》,第38行,它的意思是,要想得到全部是有害的,得到一半就足够了,所以有节制的自足比无节制的攫取要好。

  ⑨柏拉图:《法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64页。

  ⑩同上,第447页。

【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相关文章:

关于哲学的毕业论文07-12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06-14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02-16

哲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02-10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07-07

柏拉图哲学系毕业论文11-22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07-12

屈原心志哲学蕴含毕业论文02-03

人生哲学研究毕业论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