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时间:2020-12-10 13:12:1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有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

有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背景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高职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大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企业建议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时,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的开展要贴近职业文化。

  企业对人才使用上有五点担心:沉不沉得下心,留不留得住人,做不做得了事,吃不吃得了苦,能不能合作共事等。

  这些要求都是对职业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

  为开展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与劳模育人基地“双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每一年都把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精神培育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劳模精神育人的目的。

  学院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上海铁路局、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了铁路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铁路局客运段、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劳模育人基地,使学生三年都可以在劳模精神感召下提高职业素质,着力打造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就业导师”为一体的劳模德育导师队伍。

  1.校企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

  根据本专业“三师并行、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线岗位群,总结一线岗位群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继而提升为“劳模精神”。

  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培育“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校企架构“四轴联动”下“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

  提升的学生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表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而这种作风和行为习惯是在训练或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良好行为习惯靠严格养成,或者说靠严格训练得来。

  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就是从平时认真严格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

  其实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或养成的过程,是这些良好规范内化成观念,再由意志把这些观念外化成行为,以形成习惯和文化的过程。

  要使这样的训练或养成富有成效,过程是艰苦的,要求是严格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例如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二是尊客爱货的服务精神;三是遵章守纪的法治精神;四是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深圳地铁的企业精神为:“铁魂”精神———铁的意志、铁人品格、铁的纪律、铁军行动。

  上海地铁企业精神:以责为先、以诚取信、以才而立。

  南京地铁企业精神:奋斗、奉献、向心、向前。

  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序。

  我们今天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就是对学生明天负责,从本质上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

  只有那种没有爱心的学校和教师,才会对学生不问不管,放任自流。

  正因为如此,学院的从严管理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长及学生的认同。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围绕轨道交通行业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铁路、地铁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构建“劳模精神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熏陶、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等“四轴联动”下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四轴”中的每一轴都要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应课程体系实施和第一、二、三课堂活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三年三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职业启蒙到职业意识的培养,再到顺利毕业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劳模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劳模精神育人的职业素质培养实践

  1.第一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一条主线:劳模精神认知,劳模精神教育,劳模岗位实践。

  第一年:入学教育劳模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专业认识”,劳模精神教育的专题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观看劳模宣传片等。

  第二年:开设“体验式”企业实践课程,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管理。

  聘请劳模担任德育导师,观摩上海地铁“羽翼杯”3D之星选拔赛等。

  第三年:在劳模岗位上实践,注重对学生劳模精神的“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的劳模品质,以及“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的培育。

  2.第二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与铁路、地铁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春运”、“春游”、“暑运”等时节的工学交替,培育学生“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第三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大讲堂、铁路、地铁2号线车站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达到对学生基本人文教育、专业人文教育,到特色人文教育的培养。

  4.第四轴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岗位体验性实习(“春运”2周),感受企业职场氛围。

  第二年:学习专业知识,专业顶岗实习(“十一”黄金周、“春运”2周、“春游”周末“、暑运”售票实践(两三个月)等,掌握企业职业规范。

  第三年: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四、结语

  总之,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着力点,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实效。

  作者:张桂华 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培育

  一、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导致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不少高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因素少,导致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的缺失。

  (二)师资力量不足,知识更新周期长。

  旅游专业是新兴专业,尤其在中国发展才20多年,不少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少,名师更少。

  近年来,虽然有一批旅游院校毕业生充实到高等职教队伍中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动手能力方面仍需提高,且这些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学校很少为年轻教师提供外出实践机会。

  再者,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与现实、实践严重脱节。

  (三)教学模式僵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并且存在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等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作为主讲,机械地灌输学生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断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大部分教学只是偏重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需要。

  (四)重视知识技能培养,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旅游专业方面的高等院校注重的是传授旅游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即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巧和管理能力。

  而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无形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一种或有或无的边缘地位。

  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旅游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比较狭隘,职业道德认知比较模糊。

  目前旅游行业中出现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知识技能教育不能取代职业道德教育。

  因此,旅游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道德”的做法势必会影响未来旅游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院校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旅游业在人力资源上总体供不应求,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更是短缺,这就要求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育上适时调整目标,使得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高校旅游专业在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旅游专业定位的同时,也应突出自身特色,灵活教学,针对目标市场培育目标人才,如为特定的旅游市场制定教学方针,培育其指定的专业人才,可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都有一定要求,而我国目前旅游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缺少“双师型”人才。

  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实践经验的培养。

  学校可定期选送部分优秀新教师到旅游行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以弥补专业教师从业经验的不足。

  (三)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学校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去粗取精,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

  此外,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专业,在课堂教育之外,学校应积极创造学生的校外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真正接触、感知旅游这个行业,让其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自觉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旅游专业学生是旅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旅游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言行不一、强迫消费、弄虚作假行为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健全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作者:罗杰 单位:西南大学

【有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关文章:

从企业需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02-10

化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02-09

本硕连读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10-30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02-04

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教育论文11-04

生物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论文03-28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02-04

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01-21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03-13

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