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时间:2020-12-10 12:31: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课堂提问的问题应精巧地组合起来,同时,要求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

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心理发展意义: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揭示认识上的差异,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发展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较大的作用。

  2.认知意义: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提问就是让学生沿着合理简捷的途径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遵循合理的思路较快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3.调控意义:提问是课堂上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提问的调控意义在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获得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因此提问的调控意义能使师生双方相互沟通,克服盲目性,协调教学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1.课堂提问“三多三少”。

  即,(1)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

  教师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即使不看书,也能对答如流。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2)“尖子”学生回答问题多,中下层学生回答问题少。

  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都被“尖子”学生“包”下来了,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注重结果多,展现过程少。

  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即结果,学生也往往只注意教师提供的结果。

  2.出现“三多三少”现象的原因是课堂提问存在的三个问题。

  (1)目标不明。

  (2)缺少层次。

  (3)单向发问。

  3.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存在三个通病。

  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通病是浅表化。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全在课文的情节上打转。

  这些问题,学生从课文中的片言只语就能回答,根本无须深入思考或体察感情。

  问题设计的第二个通病是简单化。

  教师自己已有了结论,教学时尽快把学生往现成的结论上引。

  班上有个别好学生得出了结论,教师便误以为全班学生都已达到目标,万事大吉。

  问题设计的第三个通病是烦琐化。

  问题多而琐碎。

  一节课问上几十个问题也不少见。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标准可做如下四点界定。

  (1)首先要求“从文悟道”。

  也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领悟其中的道理。

  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语文学科所承担的双重任务决定的。

  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如何渗透德育,必须“从文悟道”。

  (2)紧扣目标,注重整体效应。

  每个问题都要从整堂课考虑,提高向心性。

  (3)要能激起思考,促进认识发展。

  问题设计必须以学生原有基础为起点,每个问题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有价值,问题前后之间有逻辑联系,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4)组合精巧,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的问题应精巧地组合起来,同时,要求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

  一篇课文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照怎样的'思路组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有必要研究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路。

  一般来说,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问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总分思路,从整体到部分。

  另一种是分总思路,从部分到整体。

  那些有情节的课文,常规性的问法总是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来问,这是一种顺向思路。

  按顺向思路提问往往比较琐碎,容量不大。

  提问设计的思路还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

  一些课文出现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采用横向提问,学生不胜其烦。

  如果换成纵向思路,纵向问就比横向问简洁得多。

  总分思路和分总思路,顺向思路和逆向思路,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很难笼统地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具体运用时应随学生和班级实际而定。

  但是提倡多种思路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以设计出几种方案。

  有了许多方案,才能比较选择,决定取舍。

  明确了课堂提问思路,我们可以谈谈课堂提问实施。

  这里只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首先,必须面向全体。

  其次,问题实施要留有余地。

  第三,课堂实施要能随机调节。

  问题的设计教师不可能都想到,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随机调节。

  第四,应强调“到位”。

  有些问题的设计有分量、深度,但教师把握不好,问题的回答没有“到位”。

  因此,提问设计好,回答问题必须“到位”。

  上述这些原则只是实施课堂提问中应予重视的几个要素,至于实施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现状、设计思路和实施等问题已得到初步阐明。

  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对课堂提问这个问题的认识。

  作者:李炎辉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城关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一、转变观念,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课堂中都是师问生答的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一直在围绕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长期形成的固化课堂形态导致学生已经没有了主动探究的热情,大脑思维静候老师来唤醒,甚至老师提问之后也不去积极思考,等着老师把答案讲出来。

  老师也习惯了做课堂的“主角”,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沉醉于自己的预设和讲解中。

  所以,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首先需要老师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

  只有老师给学生足够的底气,学生才有胆量去质疑。

  如在七年级的一个班级课堂上,学生都乖乖坐好,等着老师投放问题去讨论学习。

  老师此时要和学生一起转变思想,面对一篇文章,老师可让学生来问。

  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敢举手发问的学生很少老师对发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无论问什么,只要和学习内容相关,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文中描写的事件很感兴趣,很喜欢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老师要引导学生读文章,感受文章中透出的亲情,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只要是与文章内容相关,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提问。

  当然,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文章的矛盾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从而引出问题:文中哪一个段落描写最细致?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老师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正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也能把握文章重点,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营造气氛,帮助学生“能问”

  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问”,更要帮助学生“能问”。

  学生已经习惯了“被问”,如果老师泛泛地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反而会不知所措。

  老师可以为学生的提问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质疑时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多角度解读课文。

  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诱导学生有疑而问。

  当学生开动思维问的时候,便会一发不可收,甚至会生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

  老师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挖掘会更加深刻。

  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文,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营造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情景,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提法。

  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主人公”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呢?有的学生则能够跳出文章内容提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无论哪种问题,只要与文章相关就可以问。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家长与学生之间也存在无法沟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从自身的感受提出问题。

  老师只要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三、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善问”

  老师把“问”的权利力还给学生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善问”。

  语文学习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文学常识等基础内容入手,然后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读完一遍要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解读课文细节时要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

  每一篇文章都有最感人的地方,或者运用修辞手法感染或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些地方应该作为学生质疑的重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好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进行逐项落实,形成能力以后对文章的解读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如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都很美,老师在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美读课文,然后体会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春”的描写。

  指导学生细究课文内容,从细处着笔提出问题。

  如文章第一部分的“盼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就把作者急切地“盼春心”情表达出来。

  下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需要学生仔细赏析,所以问题可以设置为:文章第二段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效果。

  学生可以模仿这种问法,对下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描写也进行相应的提问。

  学生在解决也可以学会“提问”,有了问题意识,语文学习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是对学生的信任,是“以人为本”的表现。

  学生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积极发散的过程,学生只有“善问”才能“会学”,才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发问的基本条件,老师要努力营造出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问,指导学生会问,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走向成功。

  作者:尤海强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教育论文10-20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10-17

提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2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04-07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论文11-03

电视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4-13

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论文03-1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探讨论文11-29

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31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