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时间:2021-03-08 14:40:1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简况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严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学校同质化倾向严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服务一线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近年来,占我国高校数量比重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针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纷纷主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向关注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及其长期职业发展,这对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及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起草的建议”再次指出: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纳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意志。

  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轉型发展的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上更加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生产创业实践靠拢。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而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架构不独立;课程设置不健全等。这些突出的问题引起课程教学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难以准确抓住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也难以培养出应用技术型的专业人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设计亟待改革。

  1.培养目标不明确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少地方高校完全按照此教育目标设置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统计学、会计学、旅游学等。结果所设置的课程“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学校及地区特色,学生什么都要学,有什么都不精。

  这种赶时髦、迎合旅游热的教育方式忽视了社会的需求,使大学本科生在不少岗位实际上无法面对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生的竞争,无法满足旅游管理岗位的用人要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学科架构不独立

  当前,很多地方高校还没有设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历史、地理、管理、经济、外语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设在管理类院系者最多,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20%)及地理类院系(17%)位居第三。高校大多根据自身的发展历史采用“移植法”,将旅游专业依附于某一学院。这样的学科架构体系实际上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依托专业,寄人篱下的地位导致旅游系的规模发生萎缩,发展速度较慢,甚至受到挤压,不时受到传统学科的歧视和制度性约束。介入旅游领域的学科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学科及课程任意插足、各取所需的局面,使得旅游独立知识共同体更加难以形成,而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最终可能成为奢望。[2]

  3.课程设置不健全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这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很多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及学分大致所占比例为:公共必修课(30%),公共选修课(10%),专业必修课(40%),专业选修课(20%)。这应当是符合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的,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问题。[3]

  (1)选修课程范围狭窄。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不受专业范围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有助于丰富和修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后者在于拓宽学生本专业的知识面,从而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上对必修课更加重视,开设的选修课程门类少、数量少、教师与学生选择度小。

  (2)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操作性强的服务性行业,若实践能力缺乏,必然导致学生的管理理论被束之高阁。不少学校的校外实践活动因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仅仅是一种简单后期的操作实务的合作,学生操作技能较为匮乏,导致进入企业后需经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方能顶岗,这必然会影响景区等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4]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当前,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模块设置课程,设置的课程也大多都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缺乏本土特色的教学案例以及创新,与企业产业结合较少,这样作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地方高校旅游高等教育在教材选用方面也比较混乱,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近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有一万多种,比其他专业要混乱得多。endprint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经过对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原因的分析,结合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革。

  1.立足专业实际,明确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定位与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有不小的差别,他们更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该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在旅游局等政府部门、规划设计单位、旅行社、会议公司、会展公司、度假区、宾馆饭店、广告公司、城乡规划局、环境保护部门、文物部门工作及景点景区,也可继续攻读旅游管理、人文地理、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懂管理、懂商务、会企划、会推销、会服务、擅外语、擅公关等综合型管理人才。这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例如休斯敦大学则定位于为饭店和餐饮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掌舵人物。总之,只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才有章可循。[5]

  2.架构独立学科,跨学科设置课程

  开办独立的旅游学院,首先要形成独立的旅游学科以及旅游的独立知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其他学科介入的基础和核心。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地理、管理等学科的简单“戴帽”或“移植”,会使旅游的'各科知识链断裂甚至对立。所有相关学科应当由旅游学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

  当前的旅游学科还处在多学科研究的阶段,这样容易导致杂乱无章的旅游教学。由于全日制本科旅游专业旨在构建并以组织形式传播旅游的系统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发挥旅游专业的特色,激发其他专业的支撑作用,形成优势交叉学科,实现跨学科状态。例如可以建立跨学科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等,从而有计划地、高效地完成大量跨学科科研及教育计划,以实现了学科的良好融合。

  3.健全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

  (1)拓宽学生视野,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应当包括:导游课程(实用导游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景区课程(景区管理、旅游环境管理、旅游形象设计),旅游企业课程(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质量管理、广告学、跨文化交流、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商务统计)。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还要开设更多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以及新兴研究课程,例如,景区课程中的高尔夫文化,以及旅游企业课程中俱乐部管理及产业经济学等。

  从行业发展和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目录来看,摄影、食品工艺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营养学、艺术设计学、中西面点工艺、西餐工艺、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博物馆学、葡萄与葡萄酒酿造工程、茶学、工程造价、商品学、国际邮轮乘务、历史文化旅游、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验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网络经济学等都可以作为今后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方向。

  (2)培养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研究表明:动手活动提高认知学习,而演示教学并没有相似的效果。因此在实施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讓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按照“真实程度”对实践性教学的分类为:课堂,学校模拟实验室、校办企业、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个体以见习者身份参加)、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个体以真实的雇员身份参加)。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包括:课堂上的实践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情境分析等;学校的餐饮实验室和客房实验室等;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的校外旅游企业;学生在假期以及毕业学年自己参加的社团组织或者签订的实习企业等。

  “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国内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单向合作。而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建立了以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是一种深层次双向合作,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可以借鉴学习。[5]选择管理规范、条件相对较好、岗位角色鲜明的旅游企业,最好是国际连锁旅游企业。

  (3)突出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由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所处的地区不一样,老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深度不一,可以推出校级精品课程、示范类课程以及双语课程,以期培养具有独特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整合本学科的各专业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此外,在教材方面,一定要根据产业发展改革教材并推出高质量的教材体系。旅游管理的课程一定要注重质量,并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策略论文04-02

面向东盟视角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03-18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机制探讨论文12-07

职业教育背景下高校职称改革研究论文03-14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03-23

高校税务在预算会计改革背景下的问题研究论文12-09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初探论文03-22

高校物业管理下的发展思考论文03-15

转型发展下的独立学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探讨论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