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时间:2022-10-05 21:31:05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从战略全局看,中部崛起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是 解 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 , 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了解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 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

  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

  长期以来,国家以汲取农民和农业剩余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中国“三农"领域累积问题很 多 、矛盾很深、化解难度很大。

  中部地区则是我国“三农"问题和矛盾的“集结"地,是解决中 国“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所在。

  一是中部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

  中部地区目前绝大多数仍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生产总值 中仍占较大份额,农民在全部劳动力中占一半以上。

  2003年,中部六省农业占GDP比重达1 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1%;2 004年,第二产业比重山西为595%,安徽为451%,江西为456%,河南为512%,湖北为47 5%,湖南为395%,除山西外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9%。

  2004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的比例为1727∶4807∶346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高207个百分点,第二产 业低483个百分点。

  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中部地区反映得最为突出。

  二是农民收入低,富余劳动力多。

  2003年,中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 3%。

  中部六省农村劳动力17 69182万人,剩余劳动力约占40%,达707193万人,其中,安 徽、河南、湖南均超过千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了中部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和解 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瓶颈。

  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文盲率偏高。

  中部地区由于经济、自然、生活质量、医疗服务设施 等诸因素的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存在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下,劳动力文盲率偏高、职业技能水 平偏低的现状。

  按7~11岁、12~14岁、15~17岁特殊年龄段计算的学龄人口入学率,中部 地区 大都在90%左右浮动,而全国同期指标为98%;另外,高中年龄段入学水平也不超过50%。

  200 1年中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只有530%,低于东部地区572%的水平,而其15岁 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了84%,不仅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传统的中部地区,说明 其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

  据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中部地区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 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

  虽然中部地区人口呈现出随年龄下降,文盲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劳动 力人口文盲率偏高的现象却不容忽视。

  如35~44岁男女年龄段文盲率分别是2081%和5154% 。

  四是教育经费较低,教育投入不足。

  2004年中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的26 1%和268%,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51%和559%,但同期的教育经费只及全国的192%、东部 地区的339%,充分说明其在教育上的投入明显不足。

  五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但长期人 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区人才“洼地”现象正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虽然说,在市场经 济中人才可以也应该自由流动,但中部地区人才流失过多则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万 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为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远远落后东部 的3701%。

  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个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都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部地区尤其如此。

  (一) 各级政府重视是关键,增加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

  安徽省扶贫系统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2003年全省19个国家重点县投 入财政扶贫资金756万元,委托107家培训单位,培训19万贫困人口,其中通过培训转移11万 人,2004年工作和投入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

  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河南省大力推广信阳市“先培训、后转移"的经验,把劳动力 转 移培训提高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高度进行精心部署。

  在扶贫培训资金方面,河南省加大了中 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

  2004年,省扶贫办拿出366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培训基地 建设和贫困学员学费补助;2005年,河南省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投入将达到45 00万元,接近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的10%。

  湖南省将由财政出资每年培训45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 0%以上。

  培训由经市州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向国家级和省 级贫困县、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十大劳务品牌打造基地等3个重点倾斜。

  为了推动全民创业的开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江西省财政下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计27 25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7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对17万农民开 展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加快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有关部 门也通力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

  2004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2004~2010 年全省农民工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两 个文件,对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列为 给全省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

  (二) 健全运行体系是重要基础, 加强培训监管是重要措施

  山西省建立健全了包括资源管理、培训输出和跟踪服务在内的统一运行体系。

  在资源管理方 面,山西省的11个市和115个县区都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组和办公室;在培训输出方 面,山西各市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劳动、教育等培训阵地和民办培训机构,建立了省、市、 县、乡四级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在跟踪服 务方面,山西劳务输出重点市、县都在外出务工集中的珠江、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北京 、天津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基本建立了农民工输出服务体系。

  为了强化培训效果,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重新筛选确定了30所省级培训基地,各省辖市 、扶贫开发重点县分级建立的培训基地达到164所,年培训能力达到20万人以上。

  全省初步 形成了遍布全省、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培训、输出网络。

  湖北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 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 农 民主动参训、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维权保障有力 "的运行体系。

  湖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从全省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院校和民办培 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择优确认,向社会公布。

  培训机构以订单、定向式培训为主, 实施分类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及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实施劳动 预备制培训,时间为3个月以上;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培训,时 间为2个月以上;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时间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自 行确定。

  安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包括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等,不少培训单位已经积累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形成了培训与介绍就业相结合的 灵活机制,多数培训单位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有的单位培训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近年来山西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加强培训项目监管的“十项制度”,即管培分离制、 行政领导责任制、培训基地认定制、项目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培训和转 移台账制、月报和季报制、检查验收制、资金直补和报账制,保证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三)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是重要方法

  山西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就近就业、有序输出、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部 分县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近年来山西各地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开展订单培训,实行“校企 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省农 村 劳动力外出务工也由无序流动向有序输出、劳动力型向技能型以及季节型向稳定型的转变。

  湖北农广校从改革办学模式入手,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网络优势,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 就业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和用工信 息库、组建农村劳动力教育就业网,成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农村人才 交流网站,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点,举办农民工现场招聘会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培 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

  根据《江西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 龄在16~45岁,思想素质较高,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均可参加培训 ,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阳光工程培训结业证书",培训机构将为学员提供 “ 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及时安排受训学员转移就业,力争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45 万名,确保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为搞好培训工作,河南各省辖市对贫困乡、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通过建 立台帐的办法,将适合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需培训何种技术 等情况登记造册。

  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制定规划和开展培训转移提供了可靠依据,打下了坚 实基础。

  安徽省依托农业院校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 教育率先挺进大别山,在金寨县首创“农业大专班”。

  在此基础上,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致 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宏伟事业,发展、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办学特色, 在 省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单独招生,并决定在长丰县先行试点“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培 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三、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是教育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教育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 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规模和质量。

  由于中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他们不可能将教 育培训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很多人认为农村教育培训除扫盲之外,就是教农民认识几个 字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地区的领导产生了把农民的教育培训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耗 费人力财力的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