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论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

时间:2021-05-30 15:44:03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

  充分把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意义重大,既可以丰富创业教育理论,还可以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指导。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

  摘要: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激增,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提高创业素质,成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实践,忽视人文社科类专业和理工类学生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并不能真正从创业教育中受益。

  关键词:人文社科;改革;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其文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是一项把人类已经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和途径,广泛地推广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就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方式,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向学校和社会普及和传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想和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和社会成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校教育与人文社科普及就其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传授方式上是同时共存不可分割的,人文社科普及的活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二者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和影响。

  一、加强学校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科普教育立刻就联想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被人忽视或淡化,实质上,人文社科普及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各类基础学校,应是社科普及的最大场所,是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但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学校教育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课程以外的专门的社科知识普及。即使有一些活动,也由于缺乏科普经验,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难同学校教育兼容,缺乏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个性。这与学校科普教育的强大潜在能力是不相称的。多数学生只把一般知识的学习当成迈入高等学府的工具,而普遍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种现象虽被教育界和科普界所发觉,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变。大学校园是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也是培育未来社会人才人文精神的母体,但其人文社科普及现状并不让人乐观的。大学校园里人文精神中对人生活终极意义与理想的追求、对人的真正人文关怀、真正学术自由与争鸣、怀疑与批判、竞争机制、张扬个性与互相尊重的精神渐渐成为非常稀缺的精神资源。

  二、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科普及工作的原则是正确开展科普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实事求是的对社科普及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社科普及工作规律的反映和体现。

  (一)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一方面要求掌握先进理论能给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因此科学的理论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要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理论源自实际,只有面向实际、指导实际并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搞社科普及,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新时期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的人文素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二)坚持正面宣传、以理服人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这就决定了科普工作必须着眼于一切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出发,一切从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出发。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设和谐社会急需真理的指导,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正面宣传、深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学校教育的社科普及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绝不应该让一些形形色色的、以各种旗号伪装、乔装打扮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理论侵占我们的学校教育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还应注重“以理服人”的人文社科科普策略,允许讨论和对话,充分摆事实,细致讲道理,密切联系科普对象的思想实际,把握精神实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强辞夺理,不以势压人。

  (三)区分层次,因人施教

  科普对象的层次性,其一,是指科普对象的区域层次性。即注重城市与乡村、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等学校教育以及普及对象的层次差异性;其二,是指科普对象的科学文化理论素养、社会责任角色的层次性。第一是高层次的科普,即以专业理论工作者为对象、以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主的社科普及,包括对各级党政部门所要制定的政策进行“超前”研究,并将其成果提供给决策机关参考,从而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二是一般层次的科普,即以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社科普及,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是初级层次的科普,即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学校中的青少年群体的一般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启蒙工作。

  (四)科普话语对象化、生活化

  各类学校的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为此做出艰苦努力。宣传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宣传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积极坚持弘扬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生活中来、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中去、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说人民群众想听、愿听的话,讲人民群众能懂、易懂的话,以人为本,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在学校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上,丝毫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格教育。针对不同年龄、学龄学生心理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格和科学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